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完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創新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高效鏈接“農民”和“市民”,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十四五’期間,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補齊農產品流通設施短板,打通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完善產區‘*初一公里’產地流通設施,提升城市15分鐘商圈‘*后一公里’惠民工程,是推動農產品流通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他同時強調,還要確保農產品安全監督體系到位。
構建高效農產品交通運輸體系
農產品市場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近年來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疫情常態化和“雙循環”格局下,農產品市場該如何做好轉型升級?“在產銷區建設、改造一批市場,進一步擴大、提升交易功能。”戴中久表示,應在產地發展以存儲與運銷為核心的新型供應鏈中心,在銷地加強傳統樞紐市場的現代化、標準化、智慧化、數字化改造,更好地服務當地市民。
我國農產品供應長期以來呈現“產地分散、消費多元”的特點,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打造農產品交通運輸體系對于產銷端的有效銜接、創新“農產品出城、工業品下鄉”的新型交通運輸體系意義重大。戴中久認為,應構建現代、高效的社會化服務交通運輸體系來打通“*后一公里”。他表示,需要以政府為引導,圍繞“鄉村振興”鋪就全國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鼓勵農村物流企業主動對接基層供銷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發展“產地倉+快遞+物流”模式;還需要以“公路+高鐵+航空”等快遞物流為支撐基礎,縮短農產品的運輸時效,助力更多的優質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城市,并且真正解決“公、鐵、民航”等基礎設施“*后一公里”的銜接問題。
提供全程冷鏈倉運配一站式服務
除“*后一公里”是冷鏈運輸的難點外,在產地,農產品出村難、存儲難等“*初一公里”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制約農民增收。對此,戴中久表示,要加快配套冷鏈、冷庫設施。近年來國家出臺系列政策支持,全面推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對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均高度重視,冷庫等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迎來發展高峰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統籌好發展資金,用好中央和貸方財政專項支持資金,集中支持倉儲保鮮冷鏈等設施建設;也應主動積*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快建立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落實好用電用地等政策,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出村‘*初一公里’問題。”戴中久指出,此外,對于大型農產品綜合供應商,還可依托自身產業布局,整合區域冷鏈物流網絡優勢資源,打造高覆蓋、高效率、高標準的專業冷鏈供應鏈體系,為餐飲、零售、生鮮電商、食品加工等多業態提供從產地到消費者的全程冷鏈倉運配優化保障一站式服務。
戴中久認為,推動農產品供應鏈上參與主體的公司化、集約化對于帶動農民增收、引導農業農村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應加快推進集約化、法人公司產銷體制、加快現代流通體系網絡布局。他解釋道,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農戶之間通過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或者其他生產資料形成聯合體和集中專業化生產;還可通過“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合模式更好地帶動區域特色農產品發展,提高流通效率;此外,經營主體的法人化,有助于供應鏈金融更好的發揮作用。集約化、法人公司化的經營主體將更好地享受存貨融資、應收款保理等多種融資、信用結算服務,并可加強其市場拓展和品牌推廣。
形成全國農產品追溯“一張網”
“農產品安全對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要確保農產品安全監督體系到位。”戴中久表示,探索建立農產品追溯長效激勵機制,調動產地生產企業、批發市場、零售超市、學校等主體積*性,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先行先試,開展農產品追溯系統認證,將農產品追溯信息納入終端管理系統中,建設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平臺,*終逐漸形成全國農產品追溯“一張網”。
此外,戴中久認為,通過立法等方式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機制也是重要的舉措。如近日農產品質量安全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其中就從責任機制建立、風險管理和標準制定、生產經營全過程管控措施等方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提出明確要求,為農產品安全監督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依據,對助推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大有裨益。
從多層面穩定“米袋子”“菜籃子”
“米袋子”“菜籃子”關系民生基礎,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意義重大,“要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省長‘米袋子’、市長‘菜籃子’政府調控職能。”戴中久分析認為,應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培育新型糧食生產能力;確保蔬菜等市民餐桌菜品穩定供應,防止物價上漲過快,保持疫情期間基本民生服務不斷檔。
同時,戴中久認為,要從法律層面明確農批市場公益性定位,規劃準入退出機制,形成一個可長期有效指導行業發展的制度依據,嚴格落實行政問責制,支持行業協會等機構指定行業公約并對市場間不正當競爭等行為形成紀律處理,加強市場誠信體系建設,賦予行業協會工作職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鼓勵行業協會參與政府采購。“總之,應加快法制建設進度,完善農批市場法律法規體系,探索行業自治和政府協調相結合的管理方式。”戴中久強調。
此外,戴中久指出,還需建立完善財政、金融、稅收、保險政策支持體系。他分析道,做好市場供應鏈金融服務等工作,積*運用政府政策性貸款、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幫助農產品供應鏈參與主體解決融資難題,維持商戶經營的同時穩定就業;給予參與主體適當的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其通過優價銷售刺激居民消費,同時鼓勵政府部門帶頭消費,樹立未來發展的信心,穩定市場預期;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探索政府出資或政府控股、持有金融股等方式,形成完善的財政支持體系。
綠色發展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尤其是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在農產品供應鏈上,建立和擴大消費適應的便利消費網點布局,可實現凈菜上市。”戴中久分析表示,培育“生鮮電商+中央廚房+即時配送+全程冷鏈”等新業態,探索智能生產、平臺經濟和資源共享等新模式,以生產、銷售、包裝等環節為重點,發展鮮切菜龍頭企業,推進綠色減量及循環利用包裝,引導居民消費習慣等方式,全面推進凈菜上市,減少垃圾總量;引導凈菜初加工向農產品流通體系鏈條前端轉移,支持蔬菜流通企業、凈菜加工企業與大型農業生產基地合作,保證凈菜原材料的質量和數量,同時在末端配備15分鐘便民消費網點,通過自動取貨柜、自動售賣機、社區團購等方式提升終端購買便捷性。
此外,戴中久表示,蔬菜流通協會應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推廣倉庫管理、路線規劃、自動駕駛、機器人分揀等技術應用,讓更多供應鏈體系建設的參與主體通過提升現代物流履約時效,進一步改變傳統中心輻射模式,實現新十年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端到端的流通,把更多的利好留給農民和消費者,共同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