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快速發展,產量和消費總量居世界首位,但存在部分地區無序擴張、茶產品開發利用不夠、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等突出問題,亟須加強引導、加大扶持,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布《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茶園面積穩定在現有水平,茶產業科技貢獻率達65%;干毛茶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茶葉出口額達到25億美元,培育若干個年銷售額超20億元的大型現代茶產業企業集團;茶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茶文化大力弘揚,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意見》明確,建設綠色生態茶園。引導各茶區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科學劃定綠茶、紅產等主要茶品生產優勢區。引導高緯度、高坡度非適種區逐步退出茶葉種植。禁止在生態脆弱地區發展茶產業,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茶園。推廣優良無性系良種和加工專用品種,提高茶園良種率和專用化水平。推進老茶園淘汰、低產茶園改造和新建茶園提質,提高茶園管理智能化和采摘機械化水平。在優勢區選擇一批重點縣開展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推廣應用配方施肥、肥水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建設一批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茶園,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
《意見》提出,打造現代加工體系。科學布局茶葉初加工中心,加大茶葉初加工機械購置補貼力度,推進茶葉初加工設施裝備更新升級,改善茶葉倉儲保鮮設施條件,提高分等分級、產品包裝等商品化處理能力。引導加工企業開發抹茶、茶菜肴、新式茶飲等精深加工產品。研發推廣夏秋茶高效加工技術,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推進茶產品深度開發,拓展茶產品功能用途。推進茶枝等副產物回收利用,利用超微粉碎、生物發酵等技術,開發茶花粉、茶籽油等食品(含保健食品),以及基料、肥料、新型材料、清潔燃料等新產品。
《意見》明確,構建商貿流通網絡。各茶區要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產品特性突出的區域公用品牌,加大歷史名茶品牌保護力度,創響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支持茶企找準產品定位,優化包裝設計,豐富品牌內涵,加大營銷推介。引導各茶區與大型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專賣店、物流配送中心對接,創新發展線下銷售渠道。結合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立新型線上銷售體系,推動營銷渠道網絡化。鼓勵發展直供銷售、會員定制、門店體驗、直播帶貨等新業態。依托大型茶葉交易市場,打造基礎設施完善、信息功能齊全、交易方式多樣的區域交易中心。引導各茶區針對特色品種和稀缺產品,探索建立產地市場價格監測體系,及時發布監測信息。
《意見》表示,要通過強化科學技術支撐、健全產業標準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來提高要素支撐能力。
《意見》明確,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支持茶企同業整合、兼并重組,推動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上市融資。鼓勵發展大型茶企牽頭,合作社、家庭農場跟進,茶農積*參與的茶產業化聯合體。引導各茶區統籌協調茶產業各環節各主體建設茶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等經營模式,完善產業鏈上中下游聯結機制,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開發“茶旅+民宿”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打造茶旅精品線路、精品園區和特色小鎮。傳承好茶藝、茶理、茶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中國茶文化故事。
《意見》明確,強化引導監管服務。推動建立省級領導擔任茶全產業鏈“鏈長”的推進機制,優化區域和結構布局,延長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統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和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等項目資金,積*支持茶產業發展。支持茶企優先申報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鼓勵“茶葉貸”“茶葉保”“茶葉擔”等金融產品。規范生產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加強產品包裝標識管理,完善鮮葉產地來源等標識內容。依法打擊非法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等違法行為,加強市場秩序維護,排查“山頭茶”“年份茶”“特效茶”等非法營銷和炒作亂象。支持茶葉行業協會建立統一的茶葉產品追溯系統,將生產、加工、流通信息全部納入追溯管理。以茶產業為主導產業的脫貧地區,引導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和脫貧縣財政涉農整合資金,要加大對茶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