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當前,實現農業增產豐收、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水稻等主糧作物的種植和保護尤為受到關注。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提升作物種植的可持續性,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及地球氣候環境的雙重“題眼”。
10月16日,正值全球矚目的第40個“世界糧食日”。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農科院等單位主辦,由拜耳(中國)有限公司特別協辦的2020(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也于同日在長沙隆重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論壇致開幕詞。拜耳(中國)副總裁高勇博士在此次會議上應邀發表主題演講,闡述并倡導了堅持可持續發展、保障食物和地球家園“雙安全”的理念。
圖源pixabay
提升農業可持續性,保護食物及地球環境安全
19世紀以來,科學和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帶來了農業生產力和食物總量的提升,也使其得以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的迅猛步伐。但社會經濟發展包括大農業產業鏈帶來的巨量溫室氣體排放,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長期發展空間。
高勇博士指出:“大農業產業鏈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排放的21-37%。要實現全球農業減排和碳中和的目標,需要全球各國政府、企業以及廣大農戶的共同努力,不僅要做到保障全球食物安全,還要做到保護地球家園的環境安全。”
他同時談到,針對這一愿景,拜耳已經設置了集團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在農業方面的三個具體可量化目標:到2030年,在主要農作物上使用拜耳植保技術的過程中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30年,將植保產品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30%;到2030年,幫助發展中國家的1億小農戶實現增產增收及減排。
助力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驅動水稻“雙減少”“雙提高”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農業同樣面臨著打造綠色農業、提質增效、降低農化產品使用量等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此,深耕中國農業市場的拜耳正積*提供助力,以創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支持中國農業提質增效,并提升其環境友好性。
以在中國主糧系統占據重要地位的水稻為例,高勇博士談到,拜耳作物科學中國為水稻農戶量身訂制了“拜耳更多水稻”解決方案,并從2013年起攜手全國農技中心在全國8個省份開展了100多個試驗項目及示范合作。試驗結果驗證了“拜耳更多水稻”方案實現農藥用量和次數“雙減少”、水稻品質和產量“雙提高”的提質增效核心價值,從而實現農戶增收和可持續性提升的雙重獲益。
以上,僅僅是拜耳在中國助力發展綠色農業的諸多途徑之一。從2019年開始,拜耳和全國農技中心聯合開展為期五年的“擁抱綠色”大型公益性培訓項目,向廣大農戶持續傳播綠色農業政策、綠色植保知識及技巧,使農戶能夠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將綠色可持續的理念切實落地。
依托創新的數字農業技術,致力“共享健康,消除饑餓“
高勇博士指出:“創新是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今后,拜耳將依托創新的數字農業技術,優化作物生產的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變量,進一步挖掘增產、增收、減排的巨大潛力。”他談到,利用數字科技平臺,拜耳已經在積*嘗試幫助農戶利用產生碳信貸實現增收,增加農戶減排的能力和意愿。
當前,以農業增效減排作為紐帶,保障糧食安全和保護地球家園已成為相輔相成的兩大目標。今后,拜耳將繼續以創新為驅動,以高效、安全、環保的解決方案助力推進中國農業的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為在全球實現“共享健康,消除饑餓”的良好愿景貢獻力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