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社會資源充足,國人舌尖上的飲食更為豐盛和豐富,但一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也隨之而來。《歐洲臨床營養學雜志》近日刊登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丁鋼強、張兵等完成的一篇研究報告。研究者對152 0173 3840年、1992年、2002年、2010—2012年中國國家營養調查數據庫和相關報告及1989—2015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國人營養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面臨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的雙重挑戰。
圖源pixabay
豬肉攝入偏多
魚類蛋奶堅果不足
研究顯示,在過去幾十年間,國人飲食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谷物、蔬菜吃得少了,而肉類尤其是豬肉吃得多了,從37.1克/天增加到64.3克/天,一半國人吃的畜禽已經超過指南的推薦量。
魚和海鮮類反而從27.5克/天,降低到了23.7克/天。攝入過多的肥肉、內臟、紅肉會增加高血脂風險,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入水產品40—75克,以后可適當減少畜禽肉類,用家禽、魚類或海鮮代替。
152 0173 3840—2012年,中國居民谷類攝入量由509.7克/天下降到337.3克/天,塊莖類由179.9克/天下降到35.8克/天,蔬菜的攝入量從316.1克/天下降到269.4克/天。《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5種新鮮蔬菜,建議餐餐都有蔬菜,蔬菜重量的比例需占到每天飲食一半以上,深色蔬菜占到1/2以上。
152 0173 3840—2012年,中國居民攝入水果從37克/天增加到40克/天,奶制品從8克/天增加到25克/天,雞蛋從7克/天增加到24克/天,堅果從2克/天增加到4克/天。這些食物利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雖然比例有所增加,但總體攝入量還是較低水平,并遠遠低于指南的建議。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我國成年人每天吃水果200—400克,目前平均才40克;推薦每人每天飲奶300毫升,目前平均才25毫升;另外推薦每人每周吃6個雞蛋,每周吃50—70克堅果。
隱性饑餓突出
大部分成人微量營養素缺乏
研究還發現,脂肪攝入超標和隱性饑餓問題較為突出。152 0173 3840—2012年,我國居民食用油攝入量從平均每人每天18.2克逐漸增加到42.1克。油脂攝入超標導致國人超重肥胖問題凸顯,還常伴有代謝異常問題,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顯著上升。建議每人每天食用油攝入量控制在25—30克之間,烹飪時涼拌、焯、煮,少炸、炒、煎。
世界衛生組織將隱性饑餓定義為微量營養素缺乏或營養素失衡。適當攝入谷類、蔬菜、水果、奶制品和其他食物,可以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充足攝入。2015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成人維生素、硫胺素和維生素C攝入低于平均所需,此外超出85%和95%的成人核黃素和鈣攝入不足。
這種不足可能是粗糧、果蔬、乳制品攝入不足所致。適當補充膳食,保證人們獲得適當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必需營養素,有助于預防微量營養素不足或隱性饑餓。建議食用更多蔬菜、水果、奶制品和其他食物。
中國營養學會翟鳳英等進行的另一項研究還發現,中國居民飲食的一個明顯特點是甜食增加。在過去,國人基本很少吃零食,飲品也以白開水和茶為主。而當前正餐和零食相混合的模式,已成為國人飲食常態。其中各種色彩斑斕、口味各異的飲料更是受到不同年齡人群的青睞。翟鳳英等預測,中國未來加工食品和飲料還會大幅增加,中國人的健康問題正面臨挑戰。
丁鋼強、張兵等指出,為了控制高能量、高脂、高糖、高鹽以及過度加工食物的攝入,應該堅持“營養引導消費,消費指導生產”的理念,加強對食品加工廠家和餐飲業的管理。對于線上餐飲行業,也要加強科學的市場監督和消費指導。倡導“營養與健康+互聯網”的服務,以實現科技指導下的精準智能化營養服務。營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還需要在社區及學校開展和加強對營養與健康飲食的認識。
此外,中國政府相繼于2016—2017年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期達到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其中,《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中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營養監測,促進健康生活平衡飲食,出臺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控制措施等。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