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米粉作為新晉國民小吃深受人們喜愛,全國多地都有自己名揚一方的特色米粉,如新疆炒米粉、貴陽花溪牛肉粉、四川綿陽米粉、廣西桂林米粉與柳州螺螄粉等,它們或已走向全國,或正在尋求發展方向。其中,作為將店鋪開到都市商圈的先行者,桂林米粉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而柳州螺螄粉搭乘互聯網的快車秒變“網紅”,成為米粉行業的一匹黑馬,線上銷量持續攀升。兩大米粉家族的壯大,使得米粉賽道競爭逐漸升溫,也讓食客在選擇時犯了難。
圖源pixabay
開路先鋒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早秈米、鹵水為原料制作而成,歷史悠久。如今,桂林米粉已成為桂林美食文化代表性的符號之一,桂林米粉店更是遍布國內外。今年7月1日,桂林米粉首批地方標準《桂林鮮濕類米粉加工技術規程》《桂林米粉店建設與服務規范》《桂林米粉店等級評定規范》正式實施。該標準包含桂林鮮濕米粉的選料、包裝等流程,并明確了米粉店建設和經營的相關要求,將桂林米粉店劃分為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三個等級。
店鋪全國開花
根據桂林市商務局數據,截至2018年底,桂林市生產、銷售米粉的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達到3500余家,從業人員達10萬以上,桂林市米粉餐飲業銷售額近40億元。品牌企業在桂林市開設線下連鎖店近300家,日頭火、明桂、崇善、粉宗等品牌積*向南寧、北上廣等城市連鎖擴張,開設線下門店20余家;就是地道、三養易食等品牌研發了一整套線下米粉店標準化設備,為線下擴張提供了建設標準;今日食聯合昆明理工學院研發的桂林米粉無人售賣機已推向市場,反饋良好。桂林米粉初步形成了龍頭品牌帶動、市內飽和競爭、市外積*擴張的發展格局。
在美團上以關鍵詞“桂林米粉”搜索,主營或售賣桂林米粉的實體店在北京有200多家、上海有500多家,廣州則超過2000家;在大眾點評上搜索“桂林米粉”,實體店相關點評共計2.2萬余篇,且均勻分布在全國各大城市。
店鋪的遍地開花,推動了桂林米粉從地方走向全國,食客在輕松享受美食的同時,加深了對桂林米粉的印象,桂林米粉品牌也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
政府助推發展
桂林市政府的支持是桂林米粉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桂林市成立了桂林米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按照“多角度認識桂林米粉,多層面關注桂林米粉,多舉措發展桂林米粉”的總體思路,把桂林米粉產業作為桂林市“一市一品”重點品牌來打造,在實施傳統米粉產業升級改造戰略、鼓勵桂林米粉走出去、開拓線上線下一體化市場等方面下功夫。
“要讓桂林米粉走出去,**要讓它擁有‘護身符’。”桂林市商務局局長王昕表示,“通過深入挖掘桂林米粉文化內涵,申報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恢復打造了桂林米粉***。”
2019年,桂林市政府出臺《關于桂林米粉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1年,全國范圍內新增桂林米粉實體門店超過500家,全產業鏈總收入超過100億元,桂林米粉“中央廚房”和示范性原材料產業化基地基本建成,米粉產業鏈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標準化品牌化體系基本完善;到2025年,全產業鏈總收入達到200億元,全生態產業鏈基本形成。
桂林市場監管局標準化科科長王敏丹表示,此次桂林米粉3項地方標準實施,有利于規范鮮濕類米粉加工技術要求,規范店鋪建設要求和服務質量,統一桂林米粉店品牌形象。進一步宣傳桂林米粉文化,提升桂林米粉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加快推動桂林米粉從“小特產”做成“大產業”。
桂林米粉連鎖店的負責人也對標準表示支持,認為這樣能夠促進米粉行業的更新換代。還有一些已經參與過星級評定并取得了一定成績的米粉店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對星級的宣傳,讓更多的市民了解。
線上積*拓展
隨著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的發展,傳統的線下市場已經略顯疲態,桂林米粉開拓線上市場迫在眉睫。在政府支持下,2016年,桂林三養膠麥生態食療產業有限公司填補米粉保鮮保濕技術空白,實現鮮濕米粉在不使用防腐劑的情況下,保鮮期可長達12個月,成為方便裝桂林米粉登陸電商平臺的利器,推動桂林米粉向“互聯網+”轉型發展。
2017年以來,桂林米粉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嶄露頭角,有些是產品上線,有些則是品牌商、企業直接開設企業店鋪、旗艦店鋪。在天貓平臺搜索“桂林米粉”,可以看到,排在前幾位的統一旗艦店、東思北旗艦店、壯哥佬旗艦店等桂林米粉月銷量較為穩定。截止到2019年年底,桂林當地以三養膠麥、日清、地道、頂寅、今日、崇善和米粉股份等為代表的桂林米粉預包裝生產企業已有31家、品牌35個,有近20個品牌在淘寶、天貓、京東等網站開設網店近100家,月銷量達到70萬盒。
桂林市相關部門也表示,將通過突出抓好質量、產量、銷量、特色、物流“五個基礎”,全面銜接原材料種養的上游產業、米粉生產及相關配套設備的深加工產業和桂林米粉銷售產業;堅持全產業鏈整體推進、線上線下同步發力,實施桂林米粉“走出去”戰略,積*引進資本、技術、人才,加強全面質量管控,促進桂林米粉“一二三產”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后起之秀柳州螺螄粉
近日,“柳州螺螄粉半年產值近50億元”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作為廣西柳州傳統小吃,螺螄粉集酸、辣、鮮、爽、燙于一體,滿足了年輕一代的味蕾。如今,想吃螺螄粉已不必親赴柳州,袋裝螺螄粉的興起讓這種小吃走向規模化生產,在電商平臺上,各品牌的螺螄粉應有盡有,銷售日趨火爆。
企業紛紛入局
2015年,螺螄粉市場風雷乍起,好歡螺、嘻螺會、螺霸王企業注冊成立,三巨頭迅速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到2019年末,柳州市預包裝螺螄粉品牌已達200多個。螺螄粉搭乘互聯網的快車,發展迅速。
在今年的天貓“618”活動中,螺螄粉品類較去年的成交額翻了三倍,新銳品牌“李子柒”成為*大贏家。搜索“螺螄粉”關鍵詞,可以看到,袋裝螺螄粉銷量排名**的李子柒旗艦店月銷量高達152 0173 3840余萬份,而排名緊隨其后的只投螺、好歡螺旗艦店月銷量達30余萬份,還有超過5家旗艦店或店鋪月銷量超過10萬份。
走紅的螺螄粉行業還吸引了不少業外玩家躍躍欲試。早前,海底撈就在其網店悄然推出了螺螄粉;2019年10月,三只松鼠也加入競賽;另一家零食休閑品牌良品鋪子則上架一款自熱螺螄粉;疫情期間,百草味也推出了一批方便速食,其中就有螺螄粉。
除了企業紛紛入局,資本也開始押注螺螄粉。今年5月,以銷售酸辣粉、麻辣爆肚粉、螺螄粉等方便速食為主的品牌食族人獲得了數千萬元A輪融資,這意味著投資機構已經開始尋找賽道中的潛力企業。
國內國外熱銷
一碗螺螄粉撐起一座城。2014年,全柳州僅1家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到2019年末,已有81家,日均銷量超過170萬袋。柳州市商務局數據也顯示,2019年,袋裝螺螄粉產值達62.56億元,創造超過25萬個就業崗位,遍布在螺螄粉產業的上中下游產業各個環節。而今年上半年袋裝螺螄粉產值已達49.8億元,全年產值有望突破100億元大關。
近5年來,螺螄粉預包裝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達86.12%。今年疫情期間,口味濃郁、食之上癮的螺螄粉經由個別美食達人的吃播,迅速形成熱點。不少售賣螺螄粉的網店一度斷貨,“螺螄粉不發貨”“發貨了、吃到了”等頻上熱搜。
天貓數據顯示,2月份方便速食整體銷量同比增長700%,其中螺螄粉成績*其耀眼。螺螄粉的工廠集中在廣西柳州,產能的70%都在天貓上銷售,幾乎所有的螺螄粉品牌在2月份因為缺乏工人,都出現了斷貨的情況。柳州市商務局副局長賈建功表示,疫情期間柳州生產螺螄粉的廠家在53家左右,每天職工兩班倒能夠有200萬包的產量,但即使這樣,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好歡螺營銷人員也表示,后臺的訂單和每天的發貨量在5比1,采用預售模式要在40天內才能完成發貨,店鋪每天要面對千萬網友的在線催貨。
與此同時,螺螄粉正在走出**,銷往海外。柳州海關監管三科主任科員黃靜蘭表示,今年上半年,經柳州海關檢驗合格出口的柳州螺螄粉大概有750萬元人民幣,是去年出口總額的8倍。
各界高度重視
近年來,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螺螄粉產業發展。2018年,“柳州螺螄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批準,螺螄粉的品牌強度和保護力度進一步提升。目前,市場上熱賣的螺螄粉產品中,李子柒、百草味等品牌均采用柳州當地工廠代工生產。截至目前,獲得商標授權使用許可的企業共有47家。
2019年3月,柳州市商務局與聚劃算達成戰略合作,聚劃算將聯手淘寶、天貓,全力孵化柳州螺螄粉產業帶。此外,柳州市政府宣布到2022年將螺螄粉產業打造至“雙百億”級別:袋裝螺螄粉銷售收入實現100億元,配套及衍生產業銷售收入實現100億元。
今年5月,全國**螺螄粉產業學院在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揭牌。螺螄粉產業學院將開設7個高水平特色專業,每屆學生培養規模在500人左右。學院將培養高素質、**創新力的螺螄粉產業技術技能復合應用型人才,進一步支持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
伴隨螺螄粉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相應的問題也亟待解決。柳州螺螄粉協會會長倪銚陽表示,目前螺螄粉銷售火爆,2020年袋裝螺螄粉產值將突破100億元,當產值進入到200億、300億時,需要更多人才支撐。入局者越多,各地區面臨的競爭力越激烈。作為新興品類,螺螄粉正逐漸從導入期過渡到成長期,品牌結構體系建設有待完善,打造品牌將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同時,也應加強線下布局,線下線上齊發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