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益生菌是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熱點和社會熱議話題,市場上各種益生菌產品也備受青睞。目前全球益生菌產業市場規模約400億歐元,大部分益生菌產品在發達國家已形成了較成熟的市場。近年來,國內市場對益生菌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行業迎來快速發展。但益生菌是否有益健康,如何科學選擇益生菌產品,消費者依然存在很多困惑。6月3日,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在北京發布《中國益生菌消費認知狀況報告(2020)》,就相關問題進行說明。
圖源pixabay
此次調查顯示,消費者對益生菌概念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足,部分認識存在誤區。未來應加大益生菌的相關科普宣傳,進一步做好消費者基礎教育。
益生菌認知誤區多
200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委員會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學定義:系指活的微生物,當攝取足夠數量時,對宿主健康有益。本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對益生菌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且相當一部分人購買過相關產品。超過半數消費者認為,健康人群也需要補充益生菌,即使從未購買過益生菌產品的消費者也有近一半人考慮購買,說明未來的潛在市場空間巨大。同時,46%的消費者認為,中國研發的益生菌更適合中國人。盡管益生菌并不存在人種差異,但這說明消費者對中國的自主研發有較大期待。
益生菌產品需求旺盛,市場日益活躍,是食品產業健康轉型的重要品類之一。2014年,由國際益生菌與益生元科學聯合會(ISAPP)發布的關于益生菌的共識提出,益生菌的3個核心特征為足夠數量、活菌狀態與有益健康功能。但此次調查顯示,公眾對益生菌產品認知誤區較多,需要加強科學傳播。例如,調查顯示僅有16%的消費者能識別幾種常見益生菌,如嗜酸乳桿菌、乳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等。超過60%的消費者不知道乳酸菌和益生菌的區別。此外,僅有4%的消費者能準確區分益生菌和益生元。
從益生菌產品的消費來看,多數消費者是給自己或孩子購買。傳統超市、便利店(46%)是消費者選購益生菌產品的主要場所,其次是醫院和藥店(44%),網購(30%)成為人們購買益生菌產品的新選擇。發酵乳制品(60%)、益生菌飲料(50%)和益生菌保健食品(44%)是目前*受歡迎的益生菌產品類別。當然,由于消費者對益生菌認識模糊,因此部分消費者購買的“益生菌產品”有可能只是普通乳酸菌產品。
此外,超8成消費者對益生菌安全性存誤解。益生菌須經過相關部門批準才能上市銷售,經過批準的益生菌,對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調查顯示,32%的消費者認為益生菌可能有副作用,近半消費者對益生菌安全性存在一定疑慮。此外,18%的消費者認為益生菌可能使人產生依賴性,近4成消費者對此存在疑慮。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科協特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范志紅指出,未來還需要加強益生菌的科學傳播。
四大功效受到認可
調查顯示,74%的消費者認可益生菌的健康益處,僅有4%的消費者對此持否定態度。在購買產品時,消費者*關心的是產品功效,其次是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安全性。
在益生菌眾多健康作用中,消費者*認可四種,包括調節腸道菌群、緩解便秘腹瀉、助消化和促進營養吸收,以及緩解腹痛腹脹。益生菌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美容護膚、減肥、抗抑郁癥等方面,目前公眾認可度仍較低。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建議,由于菌株及個體的差異等影響,益生菌的應用和推薦需要基于臨床研究證據,大家在選擇時也要保持理性。
調查顯示,60%的消費者認為有活菌的益生菌產品健康效果更好。但31%的消費者認為菌量越多越好,20%的消費者認為菌種種類越多越好,僅有21%的消費者關注菌株描述,說明益生菌的“菌株特異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消費者對益生菌的健康益處非常期待,但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作用,不同菌株發揮作用所需的菌量也不同,所以“菌株特異性”是消費者真正需要多關注的。
消費需科學指導
益生菌產品種類繁多,但消費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選擇困難”。他們普遍希望科學界可以給予更多指導,幫助自己合理選擇。同時,76%的消費者期望在宣傳益生菌時可以基于科學證據,不要夸大功效。另外,消費者也希望益生菌產品的價格更加合理、親民。
對此,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未來消費者對益生菌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元化,益生菌產品也會隨之創新發展。但要真正讓消費者和行業雙贏,必須以科學為基礎開展消費者教育。”據悉,針對本次調查的結果,該中心還將聯合相關專業機構于近期作進一步解讀,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參考性的科學指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