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疫情讓人們真正認識到生物危害的重要性,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建立人人參與的大公共衛生體系勢在必行,而食品安全也是公共衛生戰線的戰場,而且是持久戰的陣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劉秀梅研究員說。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打破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影響。近日,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平臺舉辦線上交流活動,邀請劉秀梅就公共衛生基礎和能力的重要性、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大公共衛生理念的倡導、食品安全與衛生及食品行業應采取的措施等,與行業人士在線探討交流。
樹立大公共衛生理念
根據*新信息,未來新冠病毒很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因此人類不能小覷這些微生物,需大家一起參與到大公共衛生領域當中。
劉秀梅表示,公共衛生和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密切相關,是關系到一國或一個地區人民大眾健康的公共事業,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預防、監控和治療;對食品、藥品、環境衛生的監管;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終的目的是大眾健康。
劉秀梅介紹,無論是新冠病毒,還是致病菌,都屬于衛生微生物學范疇。衛生微生物學,就是專門研究微生物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影響人類的健康,研究消除其危害的對策的科學。衛生微生物學要研究病原結構、特性,以及致病機理,包括相關的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等,并且還要研究一系列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無處不在的微生物影響人群健康,因此也要研究微生物生態學,即它們在什么環境下適合生長、生存、繁殖,怎樣傳播疾病,涉及到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職業衛生。
她進一步介紹,食源性疾病跟水源性疾病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任何食品的加工制作都要用到水,包括清洗等,所以水源性微生物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非常重要。而食源性、水源性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
在食品安全領域,目前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中,對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菌、大腸埃希氏菌,以及阪崎克羅諾菌六種致病菌都有嚴格的要求和限量規定。
關于病毒,很多食源性病毒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如甲肝病毒污染毛蚶引起的食源性暴發事件,諾如病毒對桶裝水的污染等。
真菌毒素也是食品安全領域中重點控制目標,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國家標準。而產生真菌毒素的產毒真菌屬微生物范疇。因為這些生物不斷地在適應環境、發生遺傳變異,包括可能產生耐藥性的風險。因此,要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對相關重要的病原體要進行深入研究。勤洗手,不僅是防控新冠疫情的有效措施,也是食品安全長期倡導的良好衛生習慣。洗手,除了洗掉灰塵、雜物,*主要的是清除看不見的微小有害病原體,比如細菌、病毒。要遵守“七步洗手法”,“手護”健康。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更要清醒地意識到公共衛生是一個大衛生概念。很多事情是相輔相成的,保證個人衛生與公共環境的衛生,對整個社會、整個人群和人類都非常重要。”劉秀梅強調。
五方面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無論是公共衛生事件,還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這些微小的生物在歷史的進程中頻頻登場。新冠肺炎大流行,無論從國家還是全球,都已經上升到生物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的高度。
針對這次疫情,劉秀梅指出,目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存在*大的不足,2018年,我國普通高校有2663所,但能夠培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本科的院校僅有97所。全國疾控中心的人員數和專業技術人員數相比2004年SARS暴發后的初期降低了10.5%和12.2%。相對于人民對生活水平的需求和壽命在不斷地提高,國家疾控中心和疾控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隊伍反而縮減。這對保證大眾的健康是*為不利的。
劉秀梅認為,后疫情時代,公共衛生應從五個方面加強建設。**是重視并提高預防醫學的地位,特別呼吁要重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或與之相當的預防醫學國家機構。要做到“預防為主”,改善14億國人的健康狀況,提高飲食和環境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品質,預防醫學的基礎研究和政策研究都*為重要;第二是改革公共衛生體制,要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疾控系統;第三是要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建設,無論是高校、專科、在職教育,應廣泛培養公共衛生人才;第四是要培養全科公衛人才,對傳染病、大衛生、社區防疫都應該懂一些;第五是認真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強全民素質教育和公共衛生意識。
同時,劉秀梅提到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次全體會議上幾個與公共衛生密切相關的提案。比如關于生物安全法草案,二審稿明確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定建立健全國家生物安全領導體制;突出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就完善監測、預警、報告、溯源等制度,進一步加強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管理,提高應對生物安全風險的能力等作出規定。關于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草案,其突出強調要切實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外,還有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環境衛生治理。另外關于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這些都與疫情防控新理念和發展訴求息息相關,也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對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法治工作的高瞻遠矚。
食品安全是公共衛生持久戰陣地
“食品安全,其專業內涵就是食品衛生。因此,食品安全也是公共衛生戰線的戰場,而且是持久戰的陣地。”劉秀梅說。保障食品安全既是政府的職責,也是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同義務,社會共治寓意深遠。
劉秀梅認為,這次疫情使人們真正認識到生物危害的嚴重性。在食品安全方面,多年來,社會上更多關注的是化學物的危害,*大地忽視了生物污染。如今大家切身感受到了生物污染致病的高風險,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主要就是致病菌、病毒等生物性危害。在新冠疫情這場戰斗中積累的防控經驗,應該很好地總結并適當應用到食品安全領域。
劉秀梅強調,食品的生產、加工和經營者**要做到認知責任,依法履職。因此,嚴格執行法律和國家標準是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的大原則,即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要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實施《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認真執行良好衛生規范(GHP)和HACCP控制體系,特別要強化微生物過程控制的科學體系。同時,食品安全的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做熟、保持食品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等“五大要點”要熟記于心。
對于復工食品企業的防控措施,劉秀梅認為,新冠病毒還需要不斷地認識以及研究如何控制它,需要基于更多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預防和控制。作為一個總體的微生物防控,基本原則是一樣的。但當發現新的食源性生物問題時,要針對特定的病原進行特定的風險評估,以及研究采取什么樣的防控措施。一定是針對病原本身的特性來研究合適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要在生產過程中反復驗證,并進行監測和調整。
對食品行業關切的“防疫”要求,劉秀梅回答,“從科學上來講,防疫和食品安全控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對象。防疫主要是控制重要的病原、保護人群,降低引發疫情的風險。而食品安全的關注對象是原料、工藝、包裝等。對某些高危行業,在執行食品生產經營規范時,要注意現有管理措施是否存在可能產生風險的漏洞。在確保生產安全的食品時,也要注意如何保護攝入人群”。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