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圖源Pixabay
在今年愚人節,漢堡王在美國的餐廳推出了素肉皇堡,用人造素肉替代了真肉,選在這一略帶玩笑意味的時間推出市場,既是一種試探,也是一次創新。有趣的是,消費者幾乎無法分辨出素肉和真肉之間的區別。
盡管愚人節已經過去,漢堡王卻計劃將素肉漢堡的玩笑推向現實。據報道,漢堡王正在美國圣路易斯地區的59個餐廳里推出素肉漢堡。漢堡王的食材是由植物基肉類生產商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提供的,被稱為“不可能漢堡”(Impossible Burger)。
與此同時,有不少投資公司也在人造肉上進行“押寶”。近日,美國植物基食品公司阿爾法食品(Alpha Foods)獲得了由新作物資本(New Crop Capital)和速食食品(Accel Foods)提供的700萬美元種子資金。兩家投資公司的負責人均表示,看好包括人造肉在內的植物基食品的發展。
雀巢推出人造肉漢堡的業務負責人表示:“這些創新漢堡產品不會影響口味、口感和烹飪體驗。雀巢強調創造美味、正宗的植物性食品,并且相信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因為消費者正在尋求與過去不同的方式,來享受和平衡其蛋白質攝入量,并降低飲食對于環境的負面影響。”今年秋季,雀巢還將在美國以甜美地球(Sweet Earth)品牌(雀巢美國于2017年收購的位于加州的植物基食品制造商)推出為美國消費者量身定制的植物基漢堡,該產品名為棒漢堡(Awesome Burger),雀巢這么做的目的是擴充其現有素食漢堡產品生產線。
人造肉的發展過程
2013年,世界上**款人造肉漢堡正式問世。這款漢堡肉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出資支持研發。研發者使用細胞農業技術制作了這款不含任何動物肉的漢堡。
所謂細胞農業,是指利用從動物身上提取的少量細胞來形成肌肉組織,在合適的培養基上搭建細胞支架,用一種特殊營養液來培養這些細胞。**人造肉的制作成本達到了21.5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20萬元。現在5年多過去了,世界各地的企業也都在競相生產人造肉,但是與2013年相比,其生產成本和口感還是沒有太大變化。
在制造和出售人造肉的領域中,*大的品牌就是為漢堡王提供人造肉食材的Impossible Foods。該公司的人造肉在美國和亞洲逾5000家餐廳和快餐連鎖店有售,并且今年晚些時候有望在超市推出。該公司生產的人造肉和5年前的大不相同,因為他們不是使用細胞農業技術從動物肌肉上提取細胞培養人造肉,而是選擇從植物根部提取血紅素,而這也是使該公司的人造肉口感更像真肉的重要原因。血紅素中含有豐富的金屬元素,尤其是鐵元素,能夠給人造肉帶來真肉的顏色。
當然,Impossible Foods公司也是有對手的,超越肉類(Beyond Meat)公司使用以豌豆蛋白為主的材料來制造和生產人造肉,產品在美國的完整食品(Whole Foods)和英國的樂購進行銷售。
為什么需要人造肉
人類為什么需要人造肉,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肉類的生產和運輸會帶來大量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會消耗大量土地和水資源,基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需要人造肉。
有數據表明,人類飼養食用牲畜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左右,而放牧所需要的土地是世界上可用土地資源的四分之一。與此同時,為了給牲畜們提供足夠的糧食,人們使用了三分之一的可使用農田。不僅如此,人口的增長也使目前的情況變得更糟糕。預計到2050年,全球的人口數量將突破100億時,人類將需要比現在多出70%的肉類作為食物,糧食生產產生的溫室氣體將增加92%。2018年10月,《自然》雜志上刊發的一項研究表示,如果不想對地球的自然資源造成不可逆損害,就必須要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
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用肉類還將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從而造成人類和地球的雙重危機。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已經開始重新考慮他們的飲食習慣。尼爾森*近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用于替代動物產品的植物性食品的銷量同比增長了20%,素食主義也正在漸漸地成為一種相對主流的傾向。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素食主義者的數量在增多。*近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自2012年以來,美國自稱是素食主義者的人數幾乎沒有變化,僅為3%左右。
人造肉能否代替真肉
隨著人造肉生產商越來越多,素食主義的流行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不禁產生疑問:人造肉會代替真肉嗎?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問題的答案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對于人造肉生產商而言,他們認為人造肉產品是對肉類行業的一種補充,也是食品行業的一種創新。如果人們將人造肉作為一個全新品類,納入傳統肉類行業之中,可以為行業的發展錦上添花。
當然,傳統肉類行業并不會贊同以上的說法和觀點。美國全民牧民牛肉協會認為,這些創新的人造肉是“假肉”。不僅僅是在傳統肉類行業,人造肉還在法律層面面臨著*大的發展挑戰。
2018年8月,美國密蘇里州頒布了一項法律,禁止給這些替代性肉類產品貼上“肉”的標簽,只有真正畜禽生產的食品才能貼上“肉”的標簽。違反這項法律的人和企業可能會被罰款,甚至被判處一年的監禁。
面對這樣的狀況,人造肉生產商當然也不會就此低頭。美國好食品(Good Food)協會致力于推動有利于植物性肉和人造肉的法規,該協會策略主管杰西卡·阿爾米(Jessica Almy)表示,目前的法律是荒謬的,而且相信政府很快就會讓密蘇里州解除該條法律。
去年夏天,美國*大的農業組織之一瘋狂農莊(The Barnyard)致信總統特朗普,要求美國農業部保證對人造肉進行監管,以確保“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2018年11月,美國農業部和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宣布由監管機構共同承擔監督人造肉生產和安全的責任。
除了監管方面的問題以外,人造肉的發展還面臨著一個更大難題——技術障礙。
生產人造肉需要胎牛血清,它是在屠宰過程中從懷孕母牛的胎兒中提取的。這對于一種宣稱沒有殘忍行為的產品來說,顯然是個問題。此外,從無到有地培養肌肉細胞盡管能夠產生純肉組織,但是不能夠培養出能夠賦予肉更好的口感和水分的脂肪。
盡管植物基肉的生產是通過細胞剪切技術,使植物蛋白混合物分層而產生纖維狀的肉質,在一定程度上已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如果想從零開始地制作一份不含肉的“牛排”,還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盡管現在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環保意識也逐漸增強,但是要人們改變長期吃肉的飲食習慣并非易事。與此同時,目前的人造肉的生產也面臨著許多技術難題,對人造肉的監管也還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因此人造肉會不會代替真肉的問題,還需要更多時間去證明。只不過從食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人造肉確實是一個具有潛力的新品類。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