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貓冬”還是“轉移”
針對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出現的一些問題,一些企業和市場人士提出了“貓冬”的應對策略。但是,這個“冬天”到底會有多長,人們并不完全摸底,怕的是“冬天”過去“春”沒來,失去調整好時機。究竟如何分析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面對的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紡織服裝產業在世界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就已經出現產業結構性問題,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預示著東南部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制造成本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同時,人民幣匯率的不斷趨升正在逐步吞食早已微薄的利潤,給紡織服裝商品的出口留下了長長的陰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匯率的上升趨勢還在不斷延續。據專業機構分析,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和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形成,人民幣的匯率出現機制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此下去,紡織服裝全行業的產業目標和市場調整迫在眉睫。紡織服裝商品也許會象建筑材料、食品一樣,不再是我國主要出口的貿易品種,那些以出口貿易為主體的紡織服裝企業將面臨新的市場考驗。加上成本和市場方面的問題,紡織服裝產業不只是一個“貓冬”的問題,而是需要站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高度,重新評估紡織服裝產業的價值體系和市場形成機制,把產業結構性調整放在如何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實現產業和市場的戰略轉移的重要地位來思考。
結構問題突顯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依據紡織服裝產業特點劃分為產地型市場和集散型市場,形成了以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為核心的市場格局。即,產業集群對產地型市場、產業集群對集散型市場。由于紡織服裝產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形成了紡織服裝產業與市場的高度集中。這種格局在以賣方市場為主、出口貿易為主的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隨著紡織服裝國際市場的變化,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高居不下的情況下,這種“前店后廠”式的產業與市場格局顯然難以適應新的市場需要。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帶來陣痛,但從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的高度分析,新的結構調整將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和市場轉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目前,東南“五省一市”紡織服裝產值、企業、市場等各項指標占全國的比重均已超過了86%。在中國東南“五省一市”,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圍繞這些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很多都屬于出口導向型,如果出口前景變得黯淡,很多與出口貿易相關的市場力量所推動的高投資將迅速消失。目前,中國有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如果按照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比重計算,至少有近5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由紡織服裝商品的出口而換取的。一旦美元發生50%的貶值和風險,意味著我們全行業勞動成果的50%付諸東流。
**,從出口產品結構看,紡織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37.4%,其中紡織品出口152 0173 3840億美元,服裝出口256 億美元。如果出口貿易受阻,這些商品勢必會流回到國內市場。以往,一些紡織服裝企業以外銷自居,對內銷市場不屑一顧,對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更是嗤之以鼻,現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將成為新的銷售平臺。市場的商戶和商品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
其二,外向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需要進一步調整。目前,不同類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義烏市場等,外向度高達50%以上,受到的市場影響會相對嚴重。而東北的一些集散型市場,比如沈陽五愛市場、哈爾濱紅博市場等,其受到金融危機和產業調整的影響不大。因此,南北之間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之間的調整和轉移也將展開,為新一輪的市場整合和對接創造了條件。
“內需時代”來臨
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和世界經濟的衰退,世界經濟將迎來“亞洲時代”,中國經濟將迎來“內需時代”。
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大出路就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將成為未來紡織服裝長期發展的戰略。我國國內市場消費目前開始出現了三個亮點:一是社會消費增長達到13.7%,首次超過GDP10.7%的增長水平;二是農村消費實現了**值和增長速度的雙突破,成為推動紡織品市場內需能量釋放的一個新平臺;三是我國城市化已從2000年的36%提高到2006年的48%以上。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內需比重已經從2000 年的66.8%提高至2006年的73.1%。
近年來,隨著營銷渠道變化和新型業態的出現,紡織服裝由過去單一的百貨商場,逐步發展成為專業服裝市場、大型超市、服裝專賣店、百貨商場等業態共存的市場結構;在農村市場,由過去主要依靠集貿市場逐漸轉向集貿市場和專業服裝店共同發展的局面。紡織品、服裝的營銷方式也由傳統的面對面銷售,發展到電子商務、網上貿易(B2B、B2C、C2C 等)等新型經營方式開始進入,經營模式、營銷手段更趨向于多樣化。事實上,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沒有農村居民需求的提升,擴大內需進而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穩定的動力就是一句空話;沒有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也缺乏現實性。正是農村的發展帶動了紡織服裝批發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農村全面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為擴大內需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決定》目標,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今年翻一番的目標,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這將全面啟動農村的消費市場,開創了中國農村城市化的新紀元。應該說,隨著農業商品市場化、農村建設城市化、農民土地資產化,10億中國農民的消費市場將成為紡織服裝市場拓展的新領域,而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將成為連接中國億萬農民*大的平臺。
市場布局要調整
從內需的角度看,東北、中西部地區是紡織服裝*大的消費市場,比如,東北地區有近1億人口,有四季分明的氣候。東北有占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占全國近20%的消費市場,但是僅有占全國不到2%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和不到5%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以往,東北的經銷商采購紡織服裝都會選擇幾個知名的品牌專業市場,服裝就去廣東的白馬、家紡就去江蘇的疊石橋。但現在不一樣了,廣州的白馬、江蘇的常熟、福建的石獅,還有無錫的新世界、濮院的四季匯等新市場,到底去哪采購很難選擇,即便是去了常熟,那里的男裝中心、褲業中心、國際服裝城、天虹服裝城等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產地型專業市場是商品經濟短缺、信息系統、物流配送等環境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性的產物,也同時成就了類似義烏、常熟、虎門、疊石橋等產地型專業市場。事實上,市場是各類經濟因素綜合聚集的體現和代表,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成熟,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現代化產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尤其是專業市場正在向展貿中心、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構成的市場綜合體的目標發展,除了已經形成的品牌商圈、品牌市場、品牌品類之外,如果再繼續擴大和增加專業市場的規模、投資,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市場競爭和資源浪費。產地型專業市場在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擴大內需市場的沖擊下,將面臨“不在發展中創新,就在競爭中消亡”的考驗。目前,一些缺乏市場競爭力、缺乏市場支撐的小型產地型專業市場已經開始顯得力不從心,更有一些在成熟商圈中建設的新型專業市場已經開始出現招商難、運營難的窘境。
東南“五省一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的重疊建設是在中國歷史條件下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的表現,這樣的布局和形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目前擴大紡織服裝內需市場的瓶頸,同時也將成為產業和市場雙向轉移的動力和基礎。
“雙向轉移”大勢所趨
目前,一些新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將面臨資金、招商和運營的壓力,一些傳統、品牌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將迎來新的轉型、提升和創新的機遇。面對著中國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巨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我們提出采取產業與市場雙向轉移的戰略思路,加快紡織服裝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
1、市場需求是跨地區雙向轉移的前提。
所謂“跨地區雙向轉移”就是將東南沿海的紡織服裝產業向中國的東北和中西部轉移,繼而帶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轉移;同時將東南沿海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向中國的東北和中西部轉移,從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
按照市場規律的發展要求,產業和市場的單向轉移已經開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產業轉移方面:一是集團性的開發建設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比如,河南的中國元通紡織城、遼寧康平的沈陽紡織服裝產業園、武漢的漢正服裝工業園等;二是企業性的開發建設工業基地,比如,福建的七匹狼服裝公司在沈陽建設的工業物流中心等。
在市場轉移方面:一是品牌、服務和商戶的轉移:比如,浙江義烏市場的管理、服務、品牌和商戶向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全國標有義烏的市場已經近20個;另外,廣州白馬服裝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等,也都在向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實現品牌、服務和商戶的轉移;二是市場建設的轉移:比如廣東華南城集團在廣東建設華南城工業原材料專業市場之后,又大舉在遼寧的鐵嶺投資建設超百萬米的東北物流城。在北京、在天津、在安徽等地區,這類的專業市場已經成為市場轉移的領跑者。
但我們應該考慮到,紡織服裝屬于集群式發展產業,需要產業與市場的互動,否則就會陷入有了產業沒有銷售、沒有市場平臺了;有了市場難以招商、難以有產業支撐的惡性循環。如果實現“從產業集群到產業聯盟、從市場聯盟到市場配置”,以此來實現南北市場的對接、南北產業的對接,而不是單純的東南沿海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與產業的自我循環式對接,將會帶來全行業的產業結構和市場體系的結構性調整。究竟是由于這些產業的轉移,開始帶動了市場的轉移,還是由于這些市場的調整帶動了產業的轉移,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的內需市場正在成為新的市場熱點,擴大內需市場將成為紡織服裝全行業穩定和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跨區域的雙向轉移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同時承擔著紡織服裝行業發展未來的重任。
2、建立產業與市場的跨地區雙向轉移體系
(1)建立擴大內需市場的結構調整機制。建立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結構調整、成本結構調整的標準和體系。
(2)完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功能和業態調整。突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綜合功能,通過完善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體系,實現專業市場“市場綜合體”的商務功能。再比如,當前流行的“外貿內銷中心”、“尾貨市場”、“奧特萊斯品牌折扣店”等新的市場業態,都將成為專業市場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和平臺。
(3)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終端下移。以往,我們比較重視大型區域性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建設和對紡織服裝的省級代理服務。傳統的做法是,這些代理商基本都入駐在大型專業市場內等待縣鎮的經銷商來采購代理。現在看來,集中大型專業市場的總代理將批發終端下移,集中在縣級商業中心開辦“三線”批零結合終端,已經成為延伸市場終端、增強代理加盟的新方式。鄭州銀基商城等市場在河南全省各縣開展的巡回展銷活動就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終端下移開辟了新的思路。引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中的商戶建立新的終端,促進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內的商鋪、商戶、商品的終端下移,是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擴大內需、增強服務的新趨勢。
(4)跨地區雙向轉移的有效運營機制。產業與市場的雙向轉移可以在降低成本、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平衡。因此,我們可以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已經開展的“3+1俱樂部”對接活動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產業和市場的情況,開展跨地區的市場和產業對接活動。
(5)協助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共同聯合品牌商和經銷商,實現南北產業與市場的對接和聯合,推動產業與市場的雙向轉移。要通過舉辦大型產銷對接會的形式,把“對接會”作為紡織服裝各類博覽會的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積*開展外向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轉型和出口外銷型企業應進入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平臺建設工作,迎接紡織服裝產業和市場的全面內需時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