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
今年以來,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正確引導下,國內棉紡織行業的產能雖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棉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紗產量161.76萬噸,同比增長17.26%,其中棉紗產量1275.3萬噸,同比增長17.63%,增速回落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布產量414.8億米,同比增長13.46%,其中棉布產量227.81億米,同比增長16.56%。今年1~10月,我國棉紡織行業投資606億元,增長32.48%,投資仍保持了高速增長。
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今年我國棉制紡織品和服裝外貿仍保持了良好的形勢。今年1~10月,我國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總額為601.95億美元,同比增加32.48%,占紡織品及服裝出口總額1451.71億美元的41.46%。其中1~10月棉紡織品出口總額150.07億美元,同比增加11.14%,占紡織品出口總額495.76億美元的30.27%;1~10月棉制服裝出口總額451.88億美元,同比增加41.50%,占服裝出口總額955.95億美元的47.27%。1~10月,我國棉制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總額49.90億美元,同比增加3.25%,占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總額154.77億美元的32.24%,其中1~10月棉制紡織品進口總額42.09億美元,同比增加1.88%,占紡織品進口總額138.55億美元的30.38%;1~10月棉制服裝進口總額7.82億美元,同比增加11.29%,占服裝進口總額16。22億美元的48.19%。
雖然行業整體運行情況良好,但國有企業經營較為困難。今年以來,作為棉紡織工業的基礎,國有棉紡織企業虧損面已經達到43%,產銷率下降。全行業68%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46%,企業普遍反映今年利潤大幅減少,經營十分困難。
分析
在總結2007年棉紡織行業的運行狀況時,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文英認為“大局是穩定的,但行業面臨的形勢很嚴峻,產能過剩帶來的問題更加突出”。
徐文英表示,目前中國棉紡織工業已經形成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工業體系。今年以來,棉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整體質量穩定提高,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產品創新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產業鏈優勢在逐步發揮,企業抗風險能力逐步加強,棉紡織纖維加工量已經占全國纖維加工總量的50%。今年1~10月,棉制紡織品出口占全部紡織服裝出口的41.5%,表明棉紡織業在我國紡織工業乃至世界棉紡織工業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徐文英不無擔憂地指出,棉紡織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僅靠常規產品很難再有利潤。從今年企業的利潤率可以看出,32%的棉紡織企業支撐了全行業的利潤增長,而剩下的68%的企業利潤率僅為0.46%。目前,一些地區為了局部利益和突出政績的要求,仍在督促企業發展棉紡紗錠,粗放的數量型增長特點十分明顯,不僅消耗大量棉花資源,生產的產品檔次低,出現常規產品供大于求。今年以來純棉40支紗線產品基本是無利可圖。
由于產能的不斷擴大,使得棉紡織行業棉花原料的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據中國棉花協會調查顯示,今年我國棉花消費將達到1200萬噸,國內棉花缺口將達到442萬噸,巨大的棉花缺口只能依靠進口棉填補,棉紡織行業對國外棉花市場的依存度增大。今年,在6%~40%的棉花進口滑準稅率下,進口棉價與國內棉價多次倒掛,這一方面不利于緩解原料壓力,另一方面也使棉紡織企業的利潤空間再度被壓縮,其產品出口競爭力受到影響。
不利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到今年10月,人民幣從2005年7月匯改以來,累計升值已經達到9.2%,加上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影響,行業效益減少,棉紡主要產品出口下降。今年1~10月,棉紡主要產品中,精梳紗出口同比下降6.32%,棉坯布出口同比下降8.36%,色織布出口同比下降0.48%,牛仔布出口同比下降1.49%。
同時,能源、勞動力、環保壓力進一步增大。由于產能持續增長,能源電力供不應求、勞動力短缺、招工難的問題經常發生,社會責任的推行也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
預測
面對目前的多種困難,棉紡織行業2008年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軌跡呢?徐文英認為,棉紡織行業多年累積起來的競爭優勢還會持續,他相信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經過全行業不斷的技術進步,棉紡織行業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保持產業的持續發展。
對目前固定資產投資仍然較快增長的現象,徐文英感到十分擔心。他明確表示,當前產業投資的重點應當是產業升級,行業不鼓勵企業在各種擴大產能的項目上投資,而是鼓勵企業把有限資金投入到先進技術裝備方面,投入到產品創新方面,把質量放在首要地位。今后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科技**,能源電力、環保、效益、人力資源兼顧的原則。
徐文英認為,由于棉紡織行業基數大,在短時間內完成對行業的提升改造還有較大困難,只有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通過持續不斷推進技術進步,逐步提高棉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水平,實現工藝參數的在線監測,以自動化、連續化和智能化替代棉紡織傳統技術裝備,從而提高產品水平和勞動生產水平,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和企業經濟效益。
從一些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純棉制品仍然是棉紡織行業銷量*大的主導產品。但是,產業鏈上游棉花供需缺口不斷增大,下游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漸突出,因此,徐文英一再強調,企業今后應該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具體可以在3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注意提高細紗平均紗支,減少棉花用量,達到資源優化。一方面,目前純棉紗線中粗支紗線比重過高,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在棉花缺口巨大的情況下,今年新疆卻有7萬噸長絨棉積壓,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企業應該積*開拓高支紗線、坯布的市場。
二是從利用新纖維、新紡織技術人手。當前,新纖維的開發應用創新仍然是調整產品結構的主流,高濕模量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蛋白纖維素復合纖維以及空調纖維等新型合成纖維,在棉紡織行業已經得到了較為成熟的應用,今后還應加強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新天然纖維如竹原纖維等的應用。
三是開發新型純棉復合紗線及面料。在目前廣泛應用各類純棉氨綸包芯紗及滌綸包芯紗等紗線的基礎上,還要加大緊密紡紗線的推廣,緊密紡面料今后仍是高檔產品開發的重點。
棉紡織行業提高“三無一精”比重的任務十分緊迫。2008年,全行業計劃將清梳比重由目前的40%增加到45%,無結紗比重由目前的59.8%增加到67%,無梭布比重由目前的56.6%增加到65%,精梳紗比重由目前的25.8%增加到28%。
徐文英指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棉紡織企業一定要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使用先進的棉紡織工藝技術、推進技術進步中,支持推進使用新型、高效棉紡織工藝設備,自動落紗細紗長車、緊密紡紗技術和粗、細絡聯合機;提高技術裝備、機電一體化水平及信息化建設水平,加速淘汰陳舊落后的棉紡織設備。
徐文英表示,紡紗能力的高速增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再用壓錠的方式控制產能已經行不通,只有通過優勝劣汰才能達到市場的供需平衡,可以說新一輪的結構調整不可避免。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