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行業“鮮亮”的年報并掩蓋不了企業的實際困境,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要靠創新,要提高科技和品牌貢獻率。然而,對于處于微利狀態下的紡織行業來說,要想健康平穩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企業呼吁:專門針對紡織業的不公平政策應及時做出調整。
翻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表:2007年棉紡企業累計紗產量2000萬噸,同比增長14.8%;累計布產量660億米,同比增長10.25%。在對棉紡織行業10089戶企業統計中,去年1~11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7202億元,同比增長23.54%,占紡織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26.9%;利潤總額282.8億元,同比增長了42.7%,全年利潤達到300億元,利潤率為3.93%,比去年增長了0.53個百分點……,在去年各種困難因素的影響下,棉紡織行業依然交出了一份比較出色的答卷。然而,這樣一份“鮮亮”的年報卻沒有得到企業的認可,從企業反饋的信息看,大多數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甚至不如2006年,呈現十分困難的局面。是統計數據差異,還是另有其他隱情?3月11日,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三屆六次理事擴大會議上,來自全國主要棉紡織企業的300名企業家,一起研究分析了行業面臨的實際情況。
數據掩蓋困難
如果對統計數據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全行業2/3的企業低于平均利潤率,實際利潤率只有0.62%,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基本處于虧損邊緣,行業利潤的增長實際是靠1/3的企業拉動的,這部分企業實現的利潤占了全行業的90.8%,全行業兩*分化的情況十分明顯。
然而,這樣的數據在企業家看來也存在問題。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士平認為,對1/3效益好的企業來說,其效益并不是紡紗、織布帶來的,而是非主業帶來的,比如投資證券、房地產、化工、冶金等非紡織領域獲得了大量的收益。此外,許多棉紡企業向下游產業延伸,生產家用紡織品及服裝,利潤率比紡紗、織布企業高,支撐并提高了棉紡織行業的利潤,這些情況掩蓋了紡紗、織布企業的實際困難情況。
對2/3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的統計數據,企業家們認為這其中也有水分。許多人透露說,不少企業為了在信貸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取得銀行貸款,人為地把帳做的贏利一點,保證不要虧損。據了解,無錫地區的棉紡織企業多是規模不大的老企業,實際虧損面已經超過60%。山東這樣的棉紡織大省,也有企業有虧不報,并已經有知名的牛仔生產企業出現倒閉的現象。
企業家們認為,統計報表數據不能完全作為判斷棉紡織產業中紡紗織布企業效益好的依據,更不能依此作為制定限制行業發展政策的依據。
利潤大幅縮水
“上周五人民幣對美元7.109,昨天已經為7.108。” 3月11日,魯泰紡織的董事長劉石禎在參加理事擴大會議時也沒有忘記關注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匯率對于這家產品85%都要出口的色織布企業來說顯得異常重要。劉石禎憂心忡忡地說:“人民幣匯改以來,由于人民幣升值,魯泰少收入了3.8億元。” 劉石偵的話音未落,當天人民幣又創出了7.1029匯改以來的第20次新高。
人民幣升值直接削弱產品的出口價格優勢,從2007年1月到12月,理論計算使棉紡織行業直接減少近20億美元的利潤。據某牛仔布企業統計,從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人民幣升值4.63%,企業實際減少了利潤874萬元。寧波某紡織廠年出口1億美元,07年由于人民幣升值減少利潤1億元。
出口退稅下調也直接導致了企業利潤的減少。2006年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下調了2個百分點,直接減少行業利潤3.6億美元。 2007年7月國家下調了服裝出口退稅率2個百分點,這直接減少了5.86億美元棉制服裝企業的利潤,同時對上游棉紡織企業產生了間接影響。
對于近期紡織出口退稅還將下調的傳聞,與會所有代表一片反對的呼聲:“不能再降了”。
各項成本的大幅上揚也讓棉紡織企業叫苦不迭。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今年2月對部分理事以上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下半年與2006年下半年相比: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電力成本平均上升了3%,其中煤的成本上升比較快,勞動力成本平均上漲了13.96%。這些成本的上升,使全行業減少利潤至少100億元。目前沿海地區1200元/月工資已經很難招到工人。另外,2007年社會責任的推行和節能減排工作的政策給一些企業帶來了較大影響,有的企業在這方面的成本增長了10%,且對于沿海地區做加工貿易的企業來說,加工貿易保證金空轉變為實轉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新疆溢達紡織公司總經理徐念祖談到:5年前企業招人門口要排隊,現在新疆的企業每年員工流動達30%,有的干了一個月就走人。同樣的工資,工人流向了服務業、電子業等勞動強度相對小的行業。
“從今年的出口情況看,雖然歐盟的配額取消了,我們的出口并沒有出現井噴的現象,這里面或許有競爭力下降的原因。”有企業負責人說,有企業在與國外客戶的談判中,希望客戶能承擔一些成本上升的因素,但客戶并不買帳,他們身后還有印度、越南等國可以選擇。
不該承擔的稅賦
相比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其實*讓棉紡織企業感到困惑的是直接針對棉紡織行業的調控政策。過高的棉花進口滑準稅率、“兩機”進口優惠稅收政策的取消,以及棉花進銷項稅抵扣率等是企業反應*為強烈的問題。
紡織工業是市場化競爭非常強的產業,主要產品都是國際市場定價,而中國紡織品生產所用棉花仍然實行計劃體制。2008年開始,雖然滑準稅降低了1個百分點,但進口棉價仍高出國內市場1063元/噸,而國內棉價已經比去年同期高出1000多元/噸,據有關測算,2006~2007年棉紡織企業進口棉滑準稅率實際上平均達到10%,使紡織品成本大大提高。由于棉紡織產品全部按國際市場定價,大量的紡織訂單正在或已經轉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
“我們的出口價格一直與國際接軌,而我們的原材料卻沒有接軌。這大大降低了我們的競爭力。” 張士平大聲急呼。
安徽某知名企業負責人更是擔心:“由于企業面臨資金緊張問題,無力大批采購棉花,致使國內棉花價格還沒有大幅度上漲,然而棉花價格大幅度波動的難題或許還在后面。”他說,受棉花價格的影響,牛仔布行業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去年牛仔布產量和出口均出現下降,有兩家國內知名的牛仔企業已經破產倒閉,還有不少中小企業出現虧損停產。 取消自動絡筒機和噴氣織機進口免關稅增值稅的政策也讓企業犯了難。自2008年開始,企業進口自動絡筒機、噴氣織機將不再予以免稅,使企業的進口成本增加了17%。一家企業的老總正在為進口1000臺噴氣織機而發愁,他說:“目前幅寬3.2米以上的噴氣織機都靠進口,我想買國產的,哪兒有呀?”
據統計,2007年自動絡筒機進口量3768臺,而國內生產量只有800臺,2007年進口噴氣織機152 0173 3840臺,而國內產量只有2000臺。
棉花進銷項稅抵扣率問題也是企業一直在關注的問題。我國增值稅制同時實行17%的標準稅率和13%的低稅率。農產品適用13%的稅率,而以農產品為原料加工的工業產品則適用17%的稅率,因而在棉紡織等農產品加工行業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征扣稅率不一致的情況。對于棉紡織企業而言,銷項稅率是按產品銷售額的17%征收,而購買棉花的進項稅抵扣稅率則按13%計算,4個百分點的差額稅費要由企業負擔。
一位企業家分析,以一家年用棉量為5萬噸的大型國有棉紡企業為例,稅率差價可達2000~3000萬元。這對于微利的棉紡織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高征低扣的稅收政策顯然不利于行業發展。
渴望政策松綁
企業也明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依靠創新,必須提高科技和品牌貢獻率。但“無論技術升級還是品牌創新都是需要花時間、花錢的。”一家企業的老總坦言。這的確是個現實的問題,創新需要時間、需要投入、更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僅靠行業和企業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意味著要提高員工的待遇,“不是不想提高工資,實在是過高的稅賦讓企業有心無力。”張士平無無奈地說。他介紹,魏橋集團共有16萬員工,其中的14萬從事紡織業,95%來自農村,去年全集團實現利潤中紡織業占45%,然而在上繳的34.8億元的利稅中,紡織業卻占到了60%。對于一個微利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卻要承擔比其他行業更多的稅賦。張士平希望國家考慮行業的實際情況,給企業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紡織業實際上屬于農產品加工業,是民生行業,就業職工中大多數是農民工。就棉紡織企業來說,80%以上的職工來自農村,95%的原料是棉花,行業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農民的利益。如果出現多數企業虧損或者倒閉,不只是影響國家的稅收,更為重要的是將導致大批農民工失業,也會出現種棉農民賣棉難的現象。
與會的企業家一致認為,企業非常理解國家整體宏觀調控政策,但不能搞“一刀切”,特別是專門針對紡織業的不公平政策應及時做出調整。降低滑準稅率,讓國際先進的新型自動絡筒機、噴氣織機等裝備能夠減免兩稅進口,以及棉花增值稅進項稅和銷項稅稅率相統一等已經成為棉紡織企業共同的呼聲。
據了解,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紡織業的情況已經做出批示,國家發改委正在針對紡織行業目前遇到的問題進行調研。(紡織服裝周刊)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