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WTO剛剛發表了2006年度《世界貿易報告》(貿易統計數據尚未公布),其中對紡織品貿易評述如下:
綜述:2005紡織品服裝貿易趨勢
2005年,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在“紡織品服裝協議(ATC)”終結后步入了一個新階段。這意味著隨之而來的長期結構調整,但是歐盟和美國的整體市場環境并沒有因此發生巨大變化。
配額一體化也許著重強調的是一種潛在趨勢,即高收入國家的本國生產逐漸轉化為自低收入國家采購,特別是從中國。但是,配額取消也在2005年對歐盟和美國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就業和價格水平造成了有限沖擊。這部分解釋了一個事實,即自某些供貨商進口的急劇增長會部分抵消掉自東亞高收入經濟體的供應,而且新的出口抑制了中國在那些市場的銷售。除歐盟服裝產量以外,近年來紡織品服裝工業的產量下降在整體水平上并未加深,行業的就業下降也并沒加快,而且紡織品服裝在歐盟和美國市場上的價格大體也很平穩,保持了近年的水平。
2005年美國及歐盟市場紡織服裝產品的銷售份額
因ATC配額體系而受益的主要供應國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部分轉移到了其他一些快速增長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土耳其和保加利亞。高收入的東亞國家對歐美的出口都有兩位數的減少。同時,據進口數據的快速變化來看,一些原來擁有貿易優惠的的國家趨向于失去市場份額。在美國市場,自《非洲增長暨機會法案》(AGOA)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受益國的進口大幅下降,而南撒哈拉非洲國家、摩洛哥和孟加拉國對歐盟(25國,下同)的出口在2005年1-10月的下降也十分明顯。
WTO 2006年度貿易報告:紡織品服裝篇
紡織品服裝協議(ATC)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終止。而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都是配額取消將對生產和貿易可能產生的沖擊。大多數觀察員都認為誰將在配額一體化后受益或受害毋庸置疑。定論市場在我們的觀察可以建立的、相關的短時期后將會怎樣還為時過早,而這篇報告只是記錄分析了配額大面積取消后迄今為止我們所了解的、已經顯現的貿易變化。這里必須提出警告:2005年ATC協議終止對貿易模式產生了毫無疑問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嚴格的分析方法來找到其他可能影響到世界貿易趨勢的因素。
紡織品服裝的國際貿易已經在許多國家發展和進入國際經濟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紡織服裝業在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的貨物出口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2004年,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集團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的1/2,也僅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發展中國家才能占據“大量凈出口”的地位。2000-2004年從許多發展中國家個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總合來看,紡織品服裝出口保持繼續超過農業出口的地位。但是,紡織品服裝不是一個非常動蕩的產品集團,2000年以來,紡織服裝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的貨物出口總所占的比重呈穩定下降趨勢,截至2004年,這一比例已不足10%。進一步的紡織品貿易自由化對于許多發展中國來說*大的好處是它促進了一個領域的市場準入,而在這個領域他們恰恰擁有比較優勢。但是,一些已經從市場準入優惠中受益的的發展中國家也在擔心由于進一步自由化而導致的競爭加劇。
ATC協議帶來的配額取消主要關系到加拿大、美國和歐盟市場的進口,這三個市場的進口占全球紡織品服裝進口的一半以上。因此,配額的取消被認為將對世界貿易趨勢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即便是在ATC配額的結束前,這些市場的政府依然沒有解除對本國市場的保護??紡織服裝產品的進口平均關稅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水平。然而,這樣一種實行超過40年的紡織品服裝特殊貿易政策的終結標志著向未來邁進的重要一步,這種制度無論是從貿易自由化還是消除協議貿易安排來說,都明顯違背了WTO的主要規則。
2005年初,中國對部分紡織產品征收出口稅,出口稅的稅率在5月份進一步增加,并且在美國和歐盟對中國--這兩大市場的*重要供應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實行新限制措施后于6月部分廢止。歐美提出的新限制措施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入世協議書的242段,歐盟新配額的終止日期是2007年底,而美國的則是2008年底。與此同時,歐盟和美國自其他WTO成員國的進口則免于數量限制。此外,在2005年,其他國家同樣根據中國入世協議書,利用特保手段對中國紡織品實行了限制。這些舉措無疑減緩了中國的出口擴張。
1.2005紡織品服裝貿易發展
取消配額創造了更有利的貿易環境,但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和匯率變動影響,2005年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僅增長5%,而2004年這一數字為12%。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2005年增長了21%,這個增長幅度高于2004年,但不如2003年。中國在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比重達到了24%的新高,如不計算歐盟內部之間的貿易量,這一比重達31%。
整體來看,2005年歐盟和美國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并未出現激增,只是主要供應國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 美國
2005年,美國紡織品服裝市場進口額為1026億美元,同比增長6%,增幅與2004年持平。但自不同國家進口的增幅卻有明顯區別,其中自中國的進口增長了43%,而自韓國的進口則下降了24%。2005年對美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在兩位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印度(25%)、印尼(18%)、巴基斯坦(13%)、孟加拉(18%)、柬埔寨(19%)、約旦(13%)和秘魯(18%)。而東亞高收入地區(包括中國香港、韓國、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的對美出口則下降了17%。此外,對美出口下降的還包括:南撒哈拉非洲(-17%)、北美自由貿易區(-6%)、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國及多米尼加共和國(-4%)。
注:①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國(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及多米尼加共和國;
②包括中國香港、韓國、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
◆ 歐盟
縱觀2005年歐盟紡織品服裝進口情況可以發現跟美國市場情況有許多共同之處。**,前10個月的進口增長了7%,這與美國的增幅相同,但低于2004年;其次,與美國市場相同,進口增長*快的國家是中國和印度;*后,進口下滑*嚴重的同樣是東亞高收入地區以及南撒哈拉非洲地區。至于與歐盟有地理優勢的貿易優惠伙伴則有所差別:其中自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進口平緩增長,但自羅馬尼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進口稍有下降。
但是與美國市場不同的是,相對于對美出口2位數的增長,孟加拉、柬埔寨、印尼和巴基斯坦對歐盟的出口卻有所下降。
2.市場份額變化情況
原受限國家和地區進口份額的快速增長是被普遍預料到的。以中國為例,2005年的發展只是預示了中國出口將在世界貿易中占據更大份額的趨勢,而這已經在近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就已有跡可尋。同期,亞洲高收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份額在逐漸下降。換言之,中國紡織服裝產品歐美市場份額的激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供應國之間的轉移。
◆ 美國
從商品結構來看,2005年前幾個月激增的產品基本集中在ATC協議配額嚴格限制的產品類別上。美國使用保護措施并實行新配額限制的7個類別,2004年中國產品在美市場的平均份額(以金額計)僅不足4%。而其他一些被較少限制的類別,如嬰兒服裝、手套等,2004年中國產品在美市場份額在50%以上。這樣看來,被嚴格限制的產品類別在2005年前9個月里中國對美出口達3倍以上就無需驚訝了。同期,其他所有類別中國對美出口增幅為46%。
歐美對中國出口的限制在2005年三季度收效仍不明顯,這一時期中國對全球出口的同比增幅仍達26%,比2005上半年的增幅稍高。但四季度中國出口的擴展明顯放慢了,增幅僅為12%。
◆ 歐盟
在歐盟,于2005年5月實施特保措施的9類產品在2005年一季度增幅達152 0173 3840%,與之相對的是,其他所有類別的增長幅度僅為17%。而這9類產品2004年在歐盟市場的占有率(盟外地區)僅不足10%。
2005年三季度,中國紡織品服裝對歐出口同比增幅近50%,高于上半年增幅,但對美出口的增長已趨緩,為27%。
3.生產及就業情況
◆ 美國
重新采取數量限制的理由是所謂“市場擾亂”威脅,其中包括對進口國產出和就業的擾亂。2000-2004年,除2002年外美國紡織服裝生產一直呈萎縮趨勢。2005年上半年,美國服裝業產量同比下降了6.5%,降幅明顯高于2004年,但低于1999-2003年的單年降幅。而紡織業降幅僅為2.2%,低于前些年。2005年下半年,下降勢頭的減緩促使2005年全年降幅低于2004年。
近十年,美國紡織服裝業的就業一直在下降,其中服裝業的下降比紡織業更為明顯。美國服裝業的就業下降近2/3,已從1995年1月的82萬人下降至2005年10月的28萬人。而2005年上半年美國服裝業就業同比下降約10%,這個降幅戲劇性的低于過去10年的平均降幅。數據顯示,美國紡織品和服裝部門的產出和就業水平均呈結構性下降趨勢,數量限制可以延緩但不能阻止這一趨勢。
◆ 歐盟
2000-2004年,歐盟紡織品和服裝業生產的累積降幅分別為15%和25%。2005年上半年,歐盟紡織品和服裝業生產降幅均高于同期,分別為5%和10%。2005年三季度,僅進口新配額的限制,下降有所緩和,紡織品和服裝分別為4%和8%。
2000-2004年,歐盟的紡織業失業率明顯高于服裝業,這種情況在2005年上半年依然持續,但紡織業就業的下降速度已經趨緩,而服裝業的正在加快(2005年三季度降幅達7.6%)。
生產和就業數據都證明,無論在歐盟還是美國,紡織業的情況都好于服裝業,這由三個因素決定:
1.紡織品生產相對于服裝更具資本密集型特點,這就使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與高收入國家之間比較優勢大大削弱;
2.部分紡織品生產直接面向產品市場(如技術型紡織品),這目前服裝對此類產品的需求正在飛快的增長;
3.貿易優惠安排中的原產地規則對這兩個市場紡織品工業的支持作用。
4.價格變化情況
◆ 美國
從進口總體價格來看,2000-2004年美國(和德國)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價格發展稍快于其他制成品,其中紡織品的的價格增幅略高于服裝。2005年前9個月,美國的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體價格基本保持不變,但其他制成品的價格則比同期稍有增加。這個信息并不能對“配額取消標志著價格觸底”的論調構成支持。
但是,從單獨商品的價格角度看(設限商品),中國產品的單價在2005年出現大幅下降。盡管價格急劇下降,但中國產品單價并沒有低于其他所有出口國的相似產品價格??在2004年,中國的大部分產品價格甚至處于較高水平,而且7類設限產品的其中3類單價在2005年前9個月中要高于其他一些供應國。美國進口的平均價格中,中國的沖擊只是中等。7類設限商品中4類的平均單價下降幅度在1%-5%之間,還有1類商品增長了3.5%。但是棉紗線的平均單價卻下降了17%,這與同期相比幅度較大??傮w來說,從中國進口的增長只適度壓低了美國市場的紡織品價格。
◆ 歐盟
歐盟的紡織品價格情況與美國類似。根據歐委會表示,零售價格只出現了微小變化。從生產價格來看,紡織業持平、服裝業略有上漲,且2005年1-9月的增長速度略快于2004年。與零售和生產的平穩價格相對的是自中國進口的紡織服裝產品價格的下降(2005年5月設限商品)。這9類商品的價格下降幅度(以歐元計)在5%-36%之間,平均降幅為22%。
中國產品價格下降的“有限沖擊”可以從其進口額中得到解釋:歐盟自中國進口額為53億歐元,而歐盟進口總額為545以歐元。自中國進口非監控類別的紡織品(進口總額約為111億歐元)的價格較之監控類別更加穩定。
未來幾年全球紡織品貿易增長主要取決于美國和歐洲的消費支出。盡管過去三年來美國的紡織品和鞋類支出增長高于總消費水平,但這一勢頭能否持續存在不確定性。2005年設定的新的配額限制了2006-2007年中國紡織品在歐美市場的擴張,但是配額年增長率仍高于進口需求的增長趨勢,因此中國在上述兩大市場的進口份額有望保持增長,歐美市場紡織品的進口競爭壓力仍將繼續。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