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說到化纖面料,很多人都直搖頭。吸濕性差,一坐下再站起來,裙子可能就“裹”在腿上;易起靜電,冬天的暗夜里脫衣服時有時候會“噼里啪啦”地閃著小火光;易吸附起球,新衣服穿幾次就起了好多小球球,變成舊衣服……
全棉的衣服穿著舒服,也不起靜電,但是容易褶皺,洗多了又容易變形。而我國棉花供應又比較緊張,紡織產業受到很大的牽制。
有沒有一種面料能夠將這兩者的優勢相加、劣勢去除呢?
為緩解天然纖維不足而生
“我國纖維消耗量是4000多萬噸,其中棉花等天然纖維約占30%,滌綸等化學纖維占70%。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纖維消耗量肯定要增加。但棉花產量不可能無限制擴大?!?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趙強說,“紡織業*大的問題就是材料原料來源?!?
數據顯示,在天然纖維中,棉花對外依存度在30%以上,羊毛的對外依存度在40%以上,麻的對外依存度在70%以上。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李鑫副院長介紹道:“聚酯纖維是*重要的紡織原料,2013年產量為3340萬噸,占我國合成纖維總量的90%,化纖的81%。但由于它有易起球、起靜電等缺點,限制了其在高檔面料中的使用?!?
李鑫所說的聚酯纖維,俗名滌綸,是一種常見的服裝面料,是緩解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不足的主體品種。
我國紡織化纖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階段,而棉花缺口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為緩解棉花等天然纖維的不足,進一步研發新一代高仿真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推進新型紡織高附加值、超仿真織物面料系列產品創新發展,是“十二五”期間紡織化纖共同推進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趙強表示:“我國是滌綸生產、消費**大國。面對棉花資源有限供不應求的狀況,而滌綸產能相對富余的局面,根據現代消費者對服裝要求方便、舒適、健康、時尚等需求,行業提出了開發與推廣超仿棉纖維與制品。”
據介紹,《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和《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0―2020)》中提出要發展新型紡織材料,特別將超仿真技術以及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到2020年超仿真纖維達到20%,差別化率達到75%。
技術攻關解決滌綸缺點
面對棉花等生物原材料緊缺的現實,針對聚酯纖維的缺點,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旨在解決聚酯纖維的共性缺點,將纖維的優點充分體現在紡織品上。
被稱為我國紡織工業有史以來**大項目的“超仿棉項目”,自2011年1月立項以來,共有25家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單位參與,涉及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化工、聚合、紡絲、織造、印染、服裝等產業鏈上的企業。
在7月30日舉辦的“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驗收會上,記者了解到,經過三年的攻關,該項目攻克了超仿棉PET聚酯分子結構設計、高比例改性組分的精確添加與高效分散、大容量連續聚合和穩定紡絲、單體與副產物回收回用等技術難題,開發出了三種超仿棉聚酯PET纖維產業化技術,分別是易染色纖維、親水細旦纖維和高親水聚酯連續聚合紡絲產業化技術,通過獨特的分子結構設計和創新的聚合技術,直接改變了聚酯PET纖維的分子結構,從本質上賦予了纖維及其面料突出的仿棉特性。
超仿棉到底有多像棉?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強調:“超仿棉與以往的仿棉產品技術有本質區別。以往化纖仿棉主要通過纖維表面輪廓仿造或后整理等手段實現,纖維本身性能沒有變化;而超仿棉是要經過技術工藝處理,使纖維本質的性能發生改變,既要克服落后于天然纖維的性能,又要鞏固優于天然纖維的性能,通過攻關實現系統性仿真技術的突破?!?
超仿棉的主體是聚酯,聚酯含量大于85%,是功能化的滌綸纖維。更形象地說,超仿棉產品看起來、摸起來像棉、穿起來像棉,用起來比棉方便,有仿棉似棉、仿棉勝棉的優良特性,是聚合改性紡絲、紡紗、織造、染整多項技術的相互融合、整合發揮的產物。
在項目驗收會上,記者得知,與全棉相比,超仿棉產品外觀上仿棉,改變纖維的截面形狀。性能上仿棉,改善纖維可染性和吸濕排濕性,并從外觀和手感上接近棉織物。功能上仿棉,織物不僅具有良好的手感及服用性能,而且在吸水透氣、抗靜電性、熱穩定性等方面超越棉織物。
新一代聚酯纖維的改性效果主要體現在織物制品上,兼具棉與滌綸的優良特性,改進各自缺點,既有棉花吸濕親膚、柔軟等性能,又具備滌綸良好的力學性能、耐熱性和色牢度。超仿棉產品還可根據使用要求,增加吸濕速干、抗菌、抗紫外線或阻燃等功能。
當面料擁有吸濕速干、抗菌、阻燃等特殊性能之后,就變成了吸濕速干的運動服、抗菌內衣、消防員的防護服等等各種功能性服裝。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