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埃及是中東人口*多的國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于非洲** 。埃及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5%,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石油天然氣、旅游、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除了這些,埃及還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產業?
當然有,埃及農業尤其是棉花產業,無論是歷史還是當前,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北非和中東地區**擁有完全垂直整合的紡織工業的國家。埃及紡織工業產業鏈非常完整,國內約有5500家紡織企業,覆蓋從棉花種植到紡紗、織物和成衣生產各個階段,整個生產流程均可自主完成。
紡織業對埃及的經濟起著非常核心的作用,紡織業占埃及GDP比重的3%,占制造業總產值的27%。據埃及統計局數據,2017年埃及紡織品及原料的出口額高達27.48億美元,占埃及出口總額的11.0%,主要銷往歐洲和美國。
更重要的是,埃及以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培育出了稀有的白色黃金——埃及長絨棉。今天的故事就圍繞埃及長絨棉展開。
一、白色黃金——長絨棉
1. 棉花的用途和分類
棉花是地球上生產*廣泛的天然纖維(其他天然纖維包括由蠶繭制成的絲;羊毛,由羊或羊駝毛制成;亞麻,由亞麻植物莖纖維制成)。
如果你環視自己的家,你會發現很多東西的原料是棉花:衣服、床單毛巾等等。
許多一次性的產品如棉簽、棉球、繃帶、紙巾、尿布等等也是由棉花制成的。
棉花甚至可以用來制造紙幣和裝訂書籍。
棉籽也很有用,你也許可以在廚房里找到棉籽油,棉籽也是肥皂、乳液和油漆的原料。
棉花可分成3大類:**類是纖維細長、有光澤的長絨棉(長度在2.5-6.5公分范圍內),包括品質**的海島棉和匹馬棉等。長絨棉產量低,費工多,價格昂貴,主要用于**紗布和針織品;第二類包括一般的中等長度的棉花,例如美國陸地棉(長度約1.3-3.3公分);第三類為纖維粗短的棉花(長度約1-2.5公分),用來制造棉毯和價格低廉的織物,或與其他纖維混紡。
2. 棉花的進化
所有活的棉屬物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即5-10億年前的非洲木棉。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棉的后代逐漸演變為不同的物種。
遺傳和考古證據表明,目前商業種植的4種棉花(可能還有其他一些棉花)在全球4個不同的地方被獨立馴化,所有馴化的棉花品種看起來都很相似。然而每種馴化的棉花都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比如說長絨棉擁有長而柔滑的纖維,陸地棉產量較高。
古代人發現野生棉花植物的纖維可以紡成繩索或紗線并織成布料,并開始種植棉花。他們從*好的植物中采集了種子,并將它們用于下一年的作物。這個選擇性育種的過程逐漸將野生棉改變成更加有用的棉花。
馴化的棉花比野生品種具有更多豐富和更長的纖維,更容易從種子中除去。圖中顯示的是馴養的陸地棉,以及它*親近的野生親戚。
3. 棉花中的白金——埃及長絨棉
在所有棉花中,*為金貴的無疑是“埃及長絨棉”,經常被譽為棉花中的白金,許多**家紡用品在宣傳時,都會把這五個金字招牌標榜起來。同樣一件棉織品,使用埃及長絨棉的產品,價格往往會高出數倍。
埃及長絨棉為何如此金貴?
埃及長絨棉質量突出,很大程度是因為它“長”。世界上的棉花可以分為長絨棉、細絨棉和粗絨棉三種,區分的方法就是看棉花的纖維長度。纖維長度超過2.5厘米便可以稱為長絨棉,而長絨棉中的貴族——埃及長絨棉的纖維長度,一般都在3.3厘米以上,品質*佳的吉薩45長絨棉甚至可以達到6-7厘米。棉花纖維越長,它所能紡出來的紗線就越細越長,用它所制成的紡織品,支數就越高。而支數越高的紡織品,更加細密順滑。高檔襯衫和床上用品對支數要求很高,所以埃及長絨棉一般都被用于奢侈品級別的襯衫與床寢用品。
二、埃及棉花產業史
1.埃及被裹挾進全球化進程中
公元1世紀,阿拉伯商人將亞洲精美的細棉布帶入歐洲。15世紀,英格蘭開始出現棉花種植,隨后被英國殖民者帶到了英國北美殖民地。棉織品的魅力漸漸征服了歐洲人,對棉織品的需求與日俱增。18世紀中葉,棉紡織業**出現了機器生產,英國工業革命由此開始。工業化生產擴大了對棉花的需求。英屬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條件適宜,棉花種植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英國的主要棉花原料供應地,創造了所謂“棉花王國”的神話。然而,不僅僅只有北美在奴隸種植園種植棉花,還有一個人也看到了棉花經濟的潛力。
152 0173 3840年,拿破侖率法軍入侵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埃及。由于戰線過長,且英、奧聯軍與埃及人民的騷擾十分強悍,孤軍深入的侵埃法軍*終于1803年被英軍在亞歷山大港徹底擊敗,被迫撤回本土。法軍被逐出埃及后,英軍不久也撤出。代表奧斯曼帝國中央進入埃及參戰的阿爾巴尼亞雇傭兵團首領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趁此權力真空奪取了埃及的統治權,當上了埃及赫迪夫(奧斯曼土耳其語,意為總督)。喪失自主權數百年的埃及由此獲得實際獨立,但仍在名義上屬于奧斯曼帝國。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為了滿足軍事改革的巨大支出,他將海島棉引入埃及作為經濟作物,并將埃及的農業經濟重點定為棉花。由于英國紡織業愿意出錢來買這樣的棉花,阿里下令埃及農民必須種植棉花,不許種其它作物。在收獲時期阿里本人將所有的收成都買下,賣給紡織廠。這樣他將整個埃及的棉花收獲變成他自己的壟斷。
為了提高棉花產量并促進棉花出口,阿里興修水利、 擴大耕地面積并提高復種指數;修建公路并開鑿運河,便利農產品運輸;強化棉花專賣,以便榨取更多利潤。一位英國觀察家曾記錄這一時期埃及大地主和小農在棉花銷售中的不同境遇:“如果不是迫于帕夏的強制,農民不愿也很少會種植棉花。有錢有勢的種植者能夠保護自身免受政府稅吏和其他代理人的榨取和欺騙,所以帕夏支付的棉價還比較劃算;但是貧困小農完全在政府官員的掌控之下,他們的境遇往往非常悲慘而且遭受無情洗劫:通常他們在所收獲的棉花品質較好時才能以正常價格出售棉花,在重量方面則受到欺騙……”
歐洲市場上的棉價上漲與阿里的政策使埃及種植結構開始發生巨變,棉花播種面積迅速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貿易結構出現突變,棉花在出口商品中舉足輕重;政府通過控制棉花生產和壟斷棉花貿易攫取大量財富。
3. 美國南北戰爭成就了埃及的棉花產業
由于美國擁有大面積可適應種植棉花的土地及廉價的勞動力,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前,美國變成了世界上*重要的原棉供應商。下圖是從1800年到1860年之間,棉花占美國出口的比重。在內戰爆發前夕,棉花出口占美國出口總額的57.5%!
富有戲劇色彩的是, 南北戰爭刺激了印度、 埃及和巴西的種植園主和小農種植更多的棉花, 并導致了世界上的廣大地區**次與新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結合在一起 。戰爭開始重新構筑棉花世界,并且這一構筑是根本性的和長期持續性的。這是在全球棉花帝國中如此重大的事件, 以至于埃及經濟史學家明顯地認為這是在埃及世紀歷史中*重要的事件之一 。
在南北戰爭期間,美國棉花出口急劇減少,世界棉價陡增。1859年棉花價格為每堪塔爾12.25美元(1堪塔爾=50千克),1861年10月利物浦棉價接近1860年均價的2倍,1862年10月棉花價格又翻了一番,1863-1864年7月棉價相當于美國內戰前棉價的4倍多。大英帝國以及1857年成立于棉紡織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棉花供應協會”開始面臨缺棉困境,迫切希望埃及增產棉花。
英國棉花專家和“棉花供給協會”堅信,埃及是當時***適合種植和出口棉花的地區。英國主動提出將幫助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與種植園主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提高單產并改良運輸條件。英國的改良軋棉機運至埃及,同時向棉農派發良種,并詳解播種方法。1862年夏賽義德應邀訪英,受到英國政府和棉花供應協會熱情接待。在訪英期間,賽義德向曼徹斯特棉紡織廠主保證,1863年的埃及棉花產量將超出歷史*高水平50%。賽義德在回國后立即命令大地主將1/4地產用來種植棉花;要求在棉花去籽、凈化和打包過程中注意提高棉花品質。賽義德還將棉花出口稅從10%降至1%以便鼓勵出口。棉花的廣泛種植使出口量從1861年的59.6萬增至1863年的128.7萬堪塔爾,棉花出口產值占全部出口產值的比重從1861年的不足40%增至1863年的約78%。埃及成為依靠棉花出口的單一作物經濟國家。
4. 埃及大規模發展棉花產業
在1882-1922年英國統治埃及時期,英國*力提高埃及的棉花產量和出口量,力圖使埃及繼續成為英國的棉花產地和棉紡織品銷售市場。英國駐開羅首任總領事克羅默宣稱:“英國對埃及的政策,**是要求埃及向英國出口棉花,然后再進口紡織品。因為埃及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生產是它的首要任務”。
1922年英國政府承認埃及獨立,1923年埃及憲法頒布,埃及進入憲政時代 (1922-1952年),在形式上取得獨立,英國的控制遭到削弱,大地主的政治經濟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由此導致的棉價波動是影響埃及棉花播種面積的首要因素。棉花播種面積在可種植面積中所占比重跌宕起伏,在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前夕*高,達到37.53%,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的1931-1932年*低,降至20.02%。這主要是由于1931-1932年國際棉價比20世紀20年代末下降2/3。
5. 埃及棉花產業的全球地位衰落
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成立。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成為**任總統。1954年納吉布在納賽爾的政變下,宣布辭職。1956年6月,納賽爾擔任總統。但這以后,埃及棉花產業風光不再。埃及棉花出口量在1952年為27.0萬t,到1970年為28.5萬t,此后大幅下降,1981年為17.8萬t,1990年為3.9萬t,199.年為1.5萬t。此后數年棉花出口量仍然萎靡不振。埃及超長絨棉和長絨棉的出口量占世界同類商品出口量的比重,從20世紀30年代的75%降至70年代的30%-40%,此后則繼續下降。
具體來看,埃及棉花產量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到達頂峰,隨后持續下滑,在九十年代下滑較快。*重要的原因是埃及人口的快速增長,為保證糧食安全,埃及大力推廣小麥種植,小麥種植面積從1985年到1992年間擴大了75% , 小麥總產量增長150%。因此,棉花種植面積不斷下滑。
埃及棉花出口大幅萎縮,這不僅是因為埃及棉花產量的減少,同時是因為埃及逐步建立的自己的輕工紡織體系,在國內進行整個產業鏈上的生產活動,直接出口的棉花有所下降。
三、并不成功的埃及棉花產業政策
農業在埃及經濟中的比重雖有所下降, 但依然十分重要。1953年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占32%, 1966年占18% , 1990年占17%。農業人口1952年前占總人口70%,1966年占55% , 1990年農業人口為2123萬人,占總人口的41%,農業出口創匯占出口總值的20%。正是由于棉花在國民經濟尤其是出口換匯的重要性,政府對棉花生產進行全方位的控制。
政府除了對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指導,提供貸款以及種子、農藥等生產資料等之外。*重要的是控制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的貿易。從1965年起,政府控制下的合作社壟斷棉花收購,政府迅速取代棉商而成為主要中間人。村民基本喪失成為直接市場主體的核心權利。
在納賽爾和薩達特時代與穆巴拉克執政初期,棉花的國內售價主要受制于政府的規定。棉花平均出口價與政府收購價的差額構成政府的隱性征稅額。政府對出口棉花的隱性征稅額和稅率在1974年分別為19920萬埃鎊和82.6%,到1976年分別為6200萬埃鎊和84%。1976年棉農以22埃鎊/t的價格將原棉賣給政府,政府以15.2埃鎊/t的價格將統購棉花售給棉紡廠,損失由政府財政承擔。此后,紡紗廠向織布廠出售的棉紗價格以及織布廠向消費者出售的棉布價格都比較低廉,而同期國際市場上的原棉價格為40埃鎊/t。
因此棉農實際上在為國營企業和消費者提供補貼。由此可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府通過生產資料與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得以隱蔽地向社員征收比直接稅高得多的間接稅,使農業剩余轉移支付給市民、政府機關和工業領域。政府對棉花的統購包銷嚴重挫傷棉農積*性,導致棉花品質持續下降。棉花銷售量也增長緩慢。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政府開始逐漸放寬對農產品的價格控制,棉花的國內售價逐漸取決于國際棉花價格波動與國內棉紡織業需求,但農民的種棉積*性仍然沒有明顯提高。
四、總結
50年來,全球棉花出口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世界主要棉花出口國由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埃及、巴西、土耳其,轉變為21世紀的美國、烏茲別克斯坦、澳大利亞、印度和巴西等國家(只有美洲一直是世界*大的棉花出口地區,這主要是得益于世界上*大棉花出口國——美國不斷增長的棉花出口量)。埃及從世界主要棉花出口國演變為棉花出口份額不高的國家。
除了棉花產業相比**時期顯著下滑之外,埃及這個擁有燦爛光輝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從進入20世紀以來就不斷衰敗。2011年發生劇烈的政局動蕩,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其農業出口、旅游業收入都大幅減少,高人口增長率、高通脹率和高失業率對國家治理提出了眾多挑戰,復雜的宗教及意識形態沖突,在西奈半島肆虐的恐怖主義活動都讓這個國家千瘡百孔,即使到現在仍局面不容樂觀。
(來源:搜狐;時間:20180619;鏈接:http://www.szlhsb.com/a/236238618_313170)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