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 追加配額如否在數量和時間上應在春播結束之后
一 . 棉花資源短缺加劇
152 0173 3840 年以來,我國紡織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到 2004 年棉紗產量以兩位數增長已是第五個年頭了,當年棉紗產量達到 1096 萬噸(全社會 1120 萬噸),用棉 760 萬噸,加上民用總量 800 萬噸,而 2004 年棉花產量 632 萬噸,增幅 30% ,盡管創歷史新高,仍然短缺 140 萬噸,如果加上正常商業庫存和國家儲備庫存 100 多萬噸,短缺 250 萬噸。
由于棉花資源短缺加劇,科學使用進口配額,一是對嚴重短缺的棉花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二是在平抑高價中發揮的積*作用。因此,主動增加進口配額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棉花市場的重要手段。如果配額使用得好,可以起到資源補充和調節市場的雙重正面作用;如果使用不好,則起到抑制生產,抬價或壓價的雙重負面作用。
二 .2003-2004 年追加配額效果分析
(一)進口數量大,進口時間十分集中
1. 導致國內棉價大幅度下跌
2004 年我國棉花進口創歷史新高,棉花是繼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之后的第三大進口農產品。 2004 年進口棉花 190.9 (全部 198 )萬噸,比 2002 年進口 87 萬噸增長 118.3% ,進口金額 31.76 億美元,比 2003 年 11.69 億美元增長 171.1% 。棉花的大量進口來源于配額的追加。 2004 年進口呈現兩個特點,一是進口量大,前面已述, 2004 年進口數量和金額都超歷史;二是進口時間非常集中。 1 — 6 月共進口 145.6 萬噸,占全年進口數量的 76.1% 。正是這兩個因素導致 2004/05 年度新棉價格一路下滑或暴跌。
中國棉花價格指數( CC Index )由 2 月的*高價 17658 元 / 噸猛跌到 12 月的*低價 11314 元 / 噸,相差 6334 元 / 噸,差率 35.9% ,價格的大起大落,業界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2. 棉價下降,棉農收益減 39.1% ,對 2005 年棉花生產不利
據項目組定點定戶全程監測,全國棉農子棉交售價格 2004/2005 年度比 2003/2004 年度下降了 29.6% ,均價為 4.36 元 / 千克。 全國棉花主要產品收益 2004 年 420 元 / 畝,比 2003 年 690 元 / 畝減少 250 元 / 畝,減 39.1% 。
由于子棉價格的下降,導致糧棉比價也大幅度下降,比 合理價低 16.1% ~ 16.8% ,棉農子棉出售實際價比合理價低 0.64 ~ 0.84 元 / 千克,對 2005 年棉花生產不利。
(二) 2003-2004 年追加配額的原因
1. 2003 年擴種減產與產不足需矛盾加劇是追加配額的根本原因
據國家統計局, 2003 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 7665 萬畝,比 2002 年增加 22% ,然而,由于氣候異常,單產減,總產僅 487 萬噸,比 2003 年減 1% ,加上歷史罕見的晚熟 20-30 天, 2003/04 年度新棉上市呈“高開高走”,出現****的“搶購、熱銷和高價位”現象,在短期內形成“流通加工企業新棉收不上來,棉紡企業買不到棉花”,這樣一種供求緊張局面。
為了平衡國內資源缺口,平抑棉價,在 2004 年原有配額 89.4 萬噸基礎上,國家決定兩次追加進口配額,**次于 2003 年 12 月追加 50 萬噸;第二次于 2004 年 2 月追加 100 萬噸,配額總量達到 239.4 萬噸。事后分析,兩次追加配額 雖然有效緩解了國內棉花供給緊張的局面,但企業盲目使用配額,大量集中進口造成了國內棉花供求的一緊一松,是引發 2004/05 年度新棉價的大幅度回落的主要原因,將對 2005 年棉花生產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是一個典型的外棉沖擊了內棉的例子。
2. 2003/04 年度棉價經歷“暴漲 - 高位盤整 - 大幅度下跌”三個階段
從 2003 年 9 月 1 日至 2004 年 8 月,國內棉價經歷暴漲 - 高位盤整 - 大幅度下滑三個階段。
**階段 ,從 2003 年 9 月至 10 月為價格暴漲階段。由于 2003 年產量比預期的少得多,加上晚熟,收購時間滯后 20 ~ 30 天。短期內新老棉花青黃不接,供不應求,導致棉價大幅上升, CC Index 9 月 1 日為 12932 元 / 噸,到 10 月底為 17556 元 / 噸,兩個月上漲了 4624 元 / 噸,較 2003 年同期上漲了 3141 元 / 噸,漲幅 44% 。
第二階段 ,從 2004 年 1 月到 2 月底為高位盤整階段。一方面因紡織企業年后有一個補庫的過程;另一方面經營企業對后期棉花形勢持樂觀態度,惜售心理加重,部分企業持倉待售,使得棉價在高位上仍持小幅上漲。到 2 月下旬,受下游棉織品銷售減緩的影響,紡織企業購棉意向減弱,再加上內外棉差價拉大到 2096 元 / 噸,企業求購外棉的愿望迫切, 在 2003 年 12 月追加 50 萬噸配額的基礎上, 2004 年 2 月又追加 100 萬噸配額, 導致價格有所回落。
第三階段 ,從 2004 年 4 月至 8 月為價格大幅度下滑階段。由于春節以后國內棉花價格并沒有朝著預期的上漲走勢發展,使棉花經營企業的信心受到打擊。同時,追加配額 150 萬噸進口到港,棉紡企業對國棉需求減少,再加上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的供過于求,使得國內棉花現貨價格不斷回調。
三 .2005 年追加配額效應分析
1.2004/05 年度棉花呈緊平衡狀態,當前棉價呈穩步回升態勢
價格方面, 2004 年全國植棉面積 8535 萬畝,總產達到 632 萬噸,比 2003 年提高 30% ,棉花產量的大幅提高,加上進口棉的沖擊,使得 2004 年 9 月至年底,國內棉價基本一直處于低價平穩運行,進入 2005 年,國內棉價穩步回升, CC Index 2005 年 1 月 11338 , 2 月 11596 , 3 月 11 日 12039 元 / 噸,分別比 2004 年 12 月上漲 24 、 255 和 725 元 / 噸。目前 6 月棉花期貨上漲到 13000-14000 元 / 噸,應該認為對生產呈利好走向,但是植棉意向仍減 18% 。
消費方面, 2005 年棉紗產量進一步增長,預測紡紗用棉增長 10% ~ 12% ,需原棉 810 ~ 825 萬噸,加上民用 40 萬噸,總需求 850 ~ 865 萬噸,拉動生產的動力十分強勁。
進口方面,國家于 2004 年 9 月底宣布, 2005 年棉花進口配額為 89.4 萬噸,加上 2004 年尚未使用可以延期至 2005 年 2 月的 50 萬噸,總計配額 139.4 萬噸。由此可見, 2004/2005 年度棉花供需呈緊平衡狀態。
2. 2005 年植棉意向面積 7221 萬畝,并呈繼續減少的趨勢
2005 年 全國植棉意向面積普遍減少, 1 月減 15.9% ; 3 月減 18% 。照 2004 年面積 8535 萬畝(國家統計局), 1 月減 1314 萬畝, 3 月減 1536 萬畝,預測 2005 年棉花面積將縮減到 7221 萬畝或 6999 萬畝,與 2001 年面積相當或更少。如果單產保持 2004 年 74 (前 3 年平均 72 )千克 / 畝水平,總產 533 萬噸或 518 萬噸。按棉紡*低需求 810 萬噸,缺口 277 或 292 萬噸。現有配額總量 139.4 萬噸,需要追加 137 萬噸或 152 萬噸。
3. 決定追加配額如否在數量和時間上應在等春播結束之后
我國棉花既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又要兼顧棉花產業各鏈條的利益,增加進口的確有利于棉紡業,但對農業和流通加工業不利多一些。據測算,今年現配額 139.4 萬噸全部進口不會對生產和價格造成大的沖擊。追加配額建議作為中國棉花協會會商會議的主要內容,或國家政府部門舉行有多方參加的聽證會。
追加配額的數量和時間決定要素 : 一是要看全國棉花春播(栽)面積的多少,應有多方面的數據支持,育苗移栽結束時間在 5 月底,此外,短季棉播種或移栽時間在 6 月上旬。二是棉紡產量多少,要看 1-5 月棉紡產量和增量,以及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情況。三是要看國內外棉價的走向和走勢,力求在國際價位不高時進口,有利于節約外匯。四是發放的時間和追加的數量。追加時間宜在 5 月底, 7 月應結束;宜分批追加,每批不宜過多,以 50 萬噸為好,避免因我國集中大量進口拉動國內外價格的大幅度上揚。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全國優質棉基地科技服務項目組,毛樹春)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