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棉花市場不穩定,好幾年、壞幾年。今年又逢“賣棉難”,作為全國*大的棉產區,新疆棉商都覺日子不好過。
一
今年(2005至2006棉花年度)我國國產棉花全面滯銷。全國棉產量570萬噸,而在新疆、黃淮海、長江中下游平原三大棉區中,截至7月初,僅黃淮海棉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就積壓棉花47萬噸,占總產量的8%。
新疆的情況更嚴重。2005至2006棉花年度我區(含兵團)棉花總產量152 0173 3840萬噸,但截至7月5日,只賣出126萬噸,賣出64%。“若在往年”,自治區供銷社副主任呂永民說,“起碼已賣掉85%,通常能賣掉90%。”
國內棉花滯銷,直接的原因是大量進口棉花的沖擊。呂永民介紹,2004至2005棉花年度,進口棉花才139萬噸,而今年,僅僅到6月底就已進口315萬噸。“洋棉”主要來自美國、印度、中亞、非洲等地,以美國棉花為大宗。“洋棉”價格比“國棉”便宜,每噸能低1500至2000元,這可不是小數字。
為救棉市,特別是為了支持新疆棉花產業,國家想了不少辦法,其中之一就是當前“買一配一”的“搭賣”政策:用棉商家如果買一噸洋棉,就必須買一噸新疆棉。這一政策從今年7月5日開始執行,目前似已有所起色。自治區供銷社綜合業務處副處長汪燕萍告訴記者,“買一配一”實行以來,向新疆問價等各種購買意愿確實比過去多了。
然而在市場大勢面前,一兩項“逆市”政策起的作用就顯得有限。
因為,“買一配一”不是無條件的:一須“公檢”棉,僅限于納入國家棉花公證性檢驗體制的棉花;二須遵時限,到8月31日截止;三須有資質,采購方必須有進口棉花的資質。
更何況,“買一配一”政策使得內地賣棉商和用棉商都有意見。賣棉商認為,“買一配一”是給新疆的棉商“吃偏飯”:同樣賣棉花,為啥只給新疆棉商這種優惠?現在大家的棉花都難賣。只優惠新疆,我們的棉花不是更難賣了嗎?用棉商認為,買低價“洋棉”要搭買高價的新疆棉,實際上等于提高了買棉成本。
人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買一配一”不滿的內地商家,“泡蘑菇”的辦法多得很。呂永民說,一些存棉較多的用棉商可以先不買棉花,存棉不多的用棉商也可以先減產甚至放假,直到抗過8月31日“買一配一”的截止期再買棉。“市場經濟嘛。只要不違法,誰也拿他們沒辦法。”呂永民這么說。
二
堂堂新疆棉,居然落到被“搭賣”的地步。人們也許會問:新疆棉怎么了?
但我們也可以堂堂地說,新疆棉沒“怎么”,它仍是“***”的優秀產業。無論比內地棉,還是比眼下正如日中天的美國棉,新疆棉都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和內地棉相比,新疆棉無論產量、質量、價格,都是無可競爭的。產量占全國的1/3,這是人們早已熟知的。說起質量,同品級的棉花,新疆棉哪怕每噸比內地棉貴200元,內地用棉企業也會選用新疆棉。
要說價格,新疆棉即使運到內地,價格也不比當地棉花價格高。業界常以西安為界估算新疆棉運費。新疆棉到西安的每噸運費為400元(各地平均)。換句話說,和內地棉相比,每噸新疆棉運到內地,要多付400元運費。
每噸多付400元運費,和棉花每噸1.4萬元的銷售價相比,約占3%,額外運費不能算少。但是因何說,新疆棉仍能發生價格優勢?這正是新疆棉產業的優越性之一。由于新疆有優越的棉花生產條件,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所以這個3%完全有可能在生產領域被消化掉。
*簡單的數字是,除去“膜下滴灌”一類現代化棉花種植方式,而只看通常種植,無論內地或新疆,每畝棉花的投資大體是差不多的。但是內地棉花平均畝產皮棉80公斤,而新疆平均畝產皮棉120公斤(兵團達130公斤)。同量的投資,不同的產量,更不用說不同的質量,財務收益自然不同。
和美國棉花相比也是這樣。美國棉靠機器采摘,質量不如新疆棉。而美棉產量比我國內地更低,折合每畝僅50至60公斤皮棉產量,更沒有優勢了。
三
然而新疆棉居然落得被“搭賣”,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恐怕有4個原因:政策支持不足、宏觀管理不準、中間體制不順、鐵路運輸不暢。
所謂“政策支持”,說穿了就是補貼政策。美棉之所以大行其道,別無它,“補貼”而已。有材料說,美國棉花每1美元的實際產值,政府補貼竟能達到1.27美元,是實際產值的一倍多。但我國至今,棉花產業尚未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財政政策。
所謂“宏觀管理”,**是宏觀預測。這次預測國內用棉總量1020萬噸。本棉花年度產量570萬噸,加之2004至2005棉花年度轉來的280萬噸,共計850萬噸資源總量。1020萬噸預測用棉量減850萬噸資源量,所差的170萬噸,就是預測的本棉花年度國內供棉缺口,要靠進口“洋棉”補足。但實際進口超過300萬噸。非但如此,“洋棉”大量進入國內市場時,正是“國棉”上市時,兩股棉花“洪流”迎頭相撞。
棉花產業運營的中間體制,似也有應予考慮之處。特別在我區,棉花經營和使用(例如棉紡企業)領域不但國有、國控比重特別大,而且一些同志特別熱衷于“國控”思維,對某些類型的涉棉企業動輒“嚴格控制數量”。同類的涉棉企業,只要不是由指定的“主渠道”、而是由民營資本投資建設,就很有可能成為“非法經營”。至于“非”的什么法,是《行政許可法》還是《公司法》,倒似乎不太重要。
鐵路運輸則是新疆經濟“長久的痛”。不是運距遠,而是運不出。自治區經貿委的同志說了一件事:烏茲別克斯坦本棉花年度向我國出口了十幾萬噸棉花。該國雖然離新疆近,但他們寧可遠走海路、卸載天津,也不走新疆的鐵路,原因就是怕進了新疆運不出去。
四
只有做好國內棉市,新疆的棉花產業才有可能穩步、健康地發展。這是因為新疆棉畢竟以內地棉市為主體市場。本棉花年度新疆棉產量152 0173 3840萬噸,區內自用才35萬噸,其余都要靠內地銷售。
針對國內棉花市場現狀,專家提出不少建議。*主要的一條就是:要像抓糧食安全一樣抓棉花安全。呂永民感慨地對記者說:“我國及我區之所以糧食產業穩定,政策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棉花產業如果同樣如此,就能在確保棉農利益的條件下,把市場波動大大‘熨平’。”
有專家說,國家應建立國家經濟安全產業目錄。不是從價值角度,而是從使用價值的角度制訂。那么在農業領域,除去糧食,哪個產業能比棉花更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呢?
宏觀管理工作應該進一步改進,“預測不準”影響國內棉花市場,甚至造成價格低迷、市場不振的“黑色棉市”,早已被棉界多次指責。
除去“預測”,有學者認為,對嚴重沖擊國內市場的美國棉花,似乎也應有若干認識。大量美國棉花如此沖擊國產棉特別是新疆棉,這算不算對國內產業的“實質性損害”?既然美國對全憑市場運行的中國紡織品硬說“傾銷”,那么對并非市場運行、全靠政府巨額補貼,卻對中國棉產生如此沖擊的美棉,人們若說其“傾銷”,想來也不無道理。美國人喜歡說:“一種動物,如果長得像鴨子、叫著像鴨子、走路也像鴨子,那么它一定就是鴨子。”美國棉花在中國的橫沖直撞,不論怎樣看也像傾銷,那么也許——它一定就是傾銷了。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