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花產業“特”在哪
今年的棉花形勢概況大體如下:面積7500萬畝,比上年的8500萬畝減少1000萬畝,減幅為12%;產量560萬噸,比上年的632萬噸減少70余萬噸,減幅為11.55%;棉花品質除新疆外,其余省區均有所下降,但價格高,目前皮棉價約為152 0173 3840元/噸。我國棉花種植依然延續了近幾年來面積大增大減、價格隨之大減大增的“動蕩不安”的局面。
在我國種植業中的幾個大品種中,棉花是比較特殊的一個,所以這么說,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棉花的商品性*高。因為棉花不是食品,不能吃不能喝,窩在農民家里就等于爛在地里一樣,棉花必須要賣出去。就是說,棉花的理論商品率應該是****。
二、棉花是放開*晚的一個大宗農副產品。1998年底,我國政府決定對實行了40多年的棉花計劃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放開棉花經營。2001年,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全面推開,棉花至此完全進入了市場。而這個時間比其它農副產品都要晚了許多年。
三、棉花的種植面積和價格波動是近些年來*大的。面積一年增一年減,年際間的增減幅度幾乎都超過了兩位數的百分點,也就是說,我國棉花的種植面積基本上是在七八千萬畝之間,但每年的增減幅度動輒過千萬畝,今年的棉花種植面積就比2004年減了1000萬畝。與此同時,棉花的價格也隨之大減大增。棉花的這種“跳舞”似的被稱為“周年波動”的現象讓棉農、棉花加工企業、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政府管理部門都傷透了腦筋。
四、棉花的進出口是近幾年來變化*為明顯的幾個品種之一。2004年我國進口棉花165萬噸,比2000年增長20多倍,今年預計進口棉花350萬噸,我國已經成為國際棉花的頭號買家。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棉花的缺口也越來越大,2003年官方發布棉花缺口為230萬噸,2004年官方發布缺口為190萬噸,今年缺口預計為350萬噸。
那么,棉花產業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特性”呢?業內*為關心的棉花缺口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從終端來逐層分析。
2棉花加工超過產能三倍收購季節瘋搶一片
據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標準型軋花廠總數已超過15000家,加工能力超過3000萬噸,如以棉花年產量700多萬噸計算,加工能力是產量的四倍多,超過了三倍之多。我國棉花收購加工**大省山東,本省棉花年產100萬噸左右,但棉花的收購加工能力卻高達400萬噸,目前有棉花加工企業2000家。據該省發改委經貿流通處負責人介紹,該省目前實有棉花加工企業約2000家。但截至目前,全省認定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只有884家,其中具備收購加工資格的801家,除50家棉花加工企業使用壓力為400噸的大型打包機外,其余多是壓力為200噸的打包機,且沒有配備調濕和條型碼信息系統等設備,生產加工設備與新的棉花質量檢驗機制不相適應。
所謂棉花加工,是指把籽棉變成皮棉的過程。沒有那么多的棉花可供收購加工卻有那么大的能力,這會造成一種什么結果呢?一是占用了大量的固定資產和資金投入,造成了社會有效資源的*大浪費;二是在棉花收購季節無序搶購,在表象上誤導了棉農和國家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劇了棉花缺口的泡沫成分。
3出口服裝均價21元規模壘不起競爭優勢
作為棉花用途*為廣泛的紡織品服裝行業(注:紡織品和服裝是密切關聯的兩大類產品,服裝指衣褲,紡織品指以棉花為主要加工原料的服裝以外的其它產品,如窗簾、桌布、毛巾等),在這些年來發展*為迅猛,出口逐年增長,近些年來年生產能力和出口額的增幅均在20%左右。出口方面,2004年比2000年增長83.59%,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已成為外貿出口和外貿順差的頭號產品,我國也成為世界**大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年出口貿易額占到了全球貿易額的1/4。今年1~10月,我國服裝生產量同比增長14.53%,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增長22.31%。
紡織品服裝生產的高速增長是導致我國棉花缺口逐年增長、進口棉花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但事實上,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外貿優勢是通過龐大的規模取得的,就像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局長李成鋼所講的,目前我國還屬于“粗放式外貿”階段,主要依賴于低成本人力競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營銷網絡,也就是說,我國的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目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仍處于低端。紡織品服裝行業也被國家相關部門稱為潛在的“產能過剩”行業。
有一個*新數據*能說明這個問題,今年1~10月,我國服裝出口單價為2.68美元,折合人民幣21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53%,21元一件服裝確實讓許多人都會大吃一驚。還有一個數據可以進一步佐證我們的觀點,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大省廣東,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服裝出口基地,其服裝生產量、企業數量、出口額均居全國**位,占到了全國的1/3左右。廣東現有紡織服裝企業3萬多家,其中約60%都在從事定牌加工和出口貿易,世界上絕大多數**服裝品牌在廣東都有合作伙伴。定牌加工同時也是我國服裝行業的一個主要特點。
據新疆自治區紡織行業辦公室預計,連續四年虧損的新疆紡織行業,有望在今年實現全行業利潤基本持平,略有盈余。而這是在今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21%,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2%,且有相當一部分虧損企業在實行政策性破產以后取得的。
紡織品服裝產能的大幅增加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增加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內銷外銷的難度,因無暇顧及品牌、科技提升、文化內涵建設等,使得我國紡織品服裝價格低、利潤低,也頻頻被歐美設限和制裁;二是增加了棉花缺口的泡沫成分,使我國的棉花種植面積在虛熱中徘徊和動蕩。
4棉花種植面積歲歲年年都不同
在我國大宗糧油作物中,像棉花種植面積如此不穩定、如此一年大增一年大減的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了。從1995年到2005年的11年間,棉花年際間面積增減幅度絕大多數都超過了兩位數。*近幾年的情況也是這樣的,2003年面積減,2004年面積增,2005年面積減。我們往大說,我國棉農約為4300萬,棉花面積約為七八千萬畝,棉花年產量約為六七百萬噸,兩位數百分點的概念是這樣的,每年棉花種植面積的增減幅度在千萬畝左右,產量的增減幅度在六七十萬噸左右。棉花這種高臺跳水式的波動被業內人士稱為“周年波動”現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周年波動”呢?個中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復雜,記者在綜合各方面意見后挑選其主要的因素來加以分析:
一、加工和生產能力的過熱和失控使棉花缺口包含了泡沫的成分。因為有泡沫存在,就會產生“波瀾起伏”的狀況,也就是說,當泡沫鼓起來的時候,棉農覺得種棉花很值,很來錢,于是就擴大面積,但在面積擴大后,泡沫又破了,于是種棉效益下降,棉花面積減少。如此反復,棉花就像是棉農手里一塊燙手的山芋,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
二、進口棉花特別是美國棉花對我國棉花種植業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進口棉花也迫使我們的管理部門和棉農要學會用國際化的眼光來運籌我們的棉花種植業。紡織品服裝生產企業為什么要用大量的進口棉花,原因大致如下。1.國內棉花資源在一片搶購聲中顯得十分緊俏,企業不得不用進口棉;2.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棉花比進口棉花平均價格要高出20%,用進口棉成本較低;3.我國棉花品種結構不盡合理,中絨棉多,長、短絨棉少。
我們現在先不對這些原因下對或者不對的結論,我們想要說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已不能只就國內來談產業了,換句話說,我們的管理部門和棉農要開始學會用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棉花種植業。
5擠擠棉花缺口的泡沫說說美國的棉花
我們在前文中多次講到了棉花缺口的泡沫問題,棉花缺口的泡沫倒底有多大,應是絕大多數業內人士*為關心的一個問題。
據中國棉花協會介紹:2003年我國棉花缺口判斷為230萬噸,當年為此安排棉花進口配額240萬噸,但實際僅進口了198萬噸,缺口泡沫為32萬噸;2004年我國棉花缺口判斷為190萬噸,當年為此安排進口配額194萬噸,但實際僅進口165萬噸,缺口泡沫為25萬噸。今年棉花缺口判斷為350萬噸,這個數字有多大泡沫,我們暫時還不能妄下結論。但從以上數字我們還是能非常清晰地得出結論:我國棉花缺口確實像許多人所想的那樣,有許多泡沫存在,從前兩年的數字看,這個泡沫至少占了缺口總數的1/10至1/8,也就是說,我國的棉花總量確實不夠,但不夠的程度被夸大了,被過分渲染了。認清棉花缺口的泡沫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對于我們的相關管理部門和棉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一個數據了。下一個議題將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這就是美國進口棉花。
近些年來,我國棉花產業一個*大的變化就是,進口棉花尤其是進口美國棉花越來越多,美棉對我國棉花種植業的沖擊也越來越大。美國棉花,仰仗其品種、栽培技術、品質的優勢,加上其國內大量的生產補貼和出口補貼,使得其遠渡大西洋而來,價格仍比我國棉花要低出20%。我們實事求是講,美國棉花確實有其許多優勢,但其價格低廉卻是扭曲而來的,是不符合WTO精神的。有數字為證,美國每年給其國內2.5萬戶棉農大約30多億美元的補貼,平均每戶棉農高達12萬美元。
令人欣慰的是,在12月18日閉幕的世貿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成員國表示,將在2006年取消所有形式的棉花出口補貼。
6紡織品服裝 品牌為上 棉花加工 壓縮產能
如果我們客觀看待我們的紡織服裝業,其成績還是相當讓人興奮的,這種興奮是因為我國現在已成為全球紡織品服裝生產的**老大,這種興奮是因為紡織品服裝出口占據了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地位,這種興奮是因為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順差是我國外貿出口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還應冷靜地看到,我們紡織品服裝出口順差的取得主要是緣于我們的人力低成本優勢,也就是說,我們的出口順差是沿海紡織工人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紡織品服裝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應是,控制產能的過速增長,重點發展我國產品的自有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所得利潤。
而棉花收購加工能力,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文件精神,則要明確壓縮產能,并倡導通過企業間的兼并、聯合、重組來使未來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上檔次上規模。
記者從山東省發改委獲悉:從現在起,5年內山東省將不再審批新的棉花加工企業,逐步將加工能力由目前的400萬噸壓縮到200萬噸,企業數由2000家壓縮到400家。
據記者了解,類似山東省這樣的動作,目前已在我國各大棉花主產省區陸續展開。
7棉花種植穩定為主動蕩傷農
棉花種植,涉及到我國的七八千萬畝耕地,涉及到4300萬棉農,從“三農”的意義上講,一定要搞好。往后我國的棉花還是要強調面積和價格的基本穩定,因為我們的耕地除了種棉花,還要種糧食作物,種油料作物,種菜種果等等,耕地能勻給棉花的并不是一個可無限增長的數量;另外,任何一個產業都有一個合適的度,我們的棉花加工和紡織品服裝的生產能力已經過剩了,在這種大的前提下,棉花的種植也要尋求一個盡可能合適的度。在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做的恐怕更多的應該是通過科技含量來增加單產、提高品質,并在棉花產業的內部進行品種結構調整,增加長絨棉和短絨棉的比例,提高棉花品質,以更加符合市場之需要。棉花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價格基本穩定,種植效益基本穩定,并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適當提高,這當是棉花種植的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