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前言:眼下,棉花采摘期基本結束,農八師今年棉花總產量遠遠超過往年,再創歷史新高。
但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紡織出口大幅下降,致使棉花收購價格一路下滑。同時,因今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人工拾花費提高等因素影響,不少棉農增產難增收,瀕臨虧本邊緣。
面對當前棉花產業的“寒冬”,中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及農八師相關部門正在積*行動,推出多項“救市”計劃,幫助棉農挺過難關。
北疆首次遭遇賣棉難
棉農豐產卻不能豐收,原因何在?該如何應對?11月25日,一場有關棉花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研討會在石河子召開,參會者包括新疆農墾科學院、石河子大學,農一師、農七師、農八師等9個師的領導和農業技術人員。
同日也是兵團棉花學會成立的日子,它由兵團科協主管,辦公地點在新疆農墾科學院棉花所,目前有會員一百余人。兵團科協副主席高彤山說,該學會今后將在學術交流、科普、科技咨詢和科技服務等方面為兵團獻力。
研討會的召開、兵團棉花學會的成立,都并非偶然。
今秋新棉收購兩個多月以來,棉價的波動,讓不少棉農和棉花企業心有余悸,不敢盲目收購――農八師各團場與大型棉企,除完成“訂單協議”的任務外,不再多收購和儲備棉花;一些個體棉商“按兵不動”,不輕易出售手中的棉花。
個體棉商王建和葛軍與棉花打交道已有十余年,今秋,其時間大多耗在棋牌室,“前陣子大家還打聽棉花的價格,這陣都不問了”。
早在今春,王建拿出積攢的20余萬元,在石河子開發區買了新房,以方便兒子讀書。9月以來,別人都忙著裝修,他卻不敢動手。“我手頭的錢不多了,萬一用光了咋辦?”他很現實。
跟王建一樣,今年當地許多個體棉花收購商都不敢開單收貨。“我們把希望都寄托在明年秋天了。”其實,王建等人不知道明年的情況會怎樣。
記者從自治區供銷社得到消息,截至10月底,我區新棉銷售量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新疆紡織業與內地同行面臨嚴峻的現實,而這與今年的金融危機有關。
自治區紡織工業行業管理辦說,今年國內紡織業波動較大,新疆棉花市場受到影響,棉花價格一路下滑,棉企普遍采取小批量購買的方式,致使新棉銷售不暢,如果棉企不盡快把庫存棉花賣出去,要想讓新棉進入流通市場,棉企惟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降價。
除受棉企收購熱情降低影響外,生產成本增加讓銷棉難的局面“雪上加霜”。農八師棉企說,今秋,北疆新棉收購企業首次遭遇賣棉難的困境。
為何豐產不豐收
11月3日,入冬前鮮見的暖日,農八師152 0173 3840團,一棟磚房前,三三兩兩的人圍在一起,有一句沒一句地嘮著嗑,談到今年的棉花收成,很多人臉上布滿陰云。
孫冠英,原農八師150團職工,67歲的他退休后“想放開手腳種點棉花”。2001年,他和老伴在152 0173 3840團承包五百畝荒地,*初三四年種草、種苜蓿。2006年,他開始種棉花,連續兩年畝產均為250公斤,雖然不理想,但兩年掙了四十多萬元。
今年,孫冠英家的棉花畝產在三百公斤以上,60畝地收了22噸,*初摘的棉花152 0173 3840團按5.2元/公斤收購了,但后期采摘的至今沒找到如意的買主。
老人說,5.2元/公斤的收購價格從今年9月底持續到10月初,因找不到拾花工,他家棉花10月中旬才摘完。農八師的收購工作結束得早,周邊縣市棉企和棉商的收購價跌到4.0元/公斤。
讓孫冠英慶幸的是,今年他種的棉花少,而不是往年的五百畝。究其原因,今年開春,他錯過了棉花的*佳播種期,當時還難過了很久。
“要是五百畝地都種了棉花……”老人認為是“上天”幫了他一把。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樣幸運。
今年,農八師14個團場普遍增加棉花的科技含量,改變了種植模式,即采用“超寬膜”、“精確點播”,選用早熟、抗病、高產品種,提高了棉花產量。
143團3區17連黨支部副書記伏德強說,該連今年棉花畝產普遍超過320公斤,而去年是260公斤。149團今年共種棉花12.5萬畝,總產量達6300萬公斤,為該團種棉史上畝產*高的年份,但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卻是很多棉農始料不及的。
自治區農資部的統計顯示,今年新疆棉花的總產量可達3000萬擔,再創歷史新高。
農八師134團26連去年種了1100畝棉花,收獲2.7萬噸;今年種了1200畝,總產量3.8萬噸,但沒賣出預想的價格。
棉農張成軍和周秉福等算了一筆細賬:今年,每公斤棉花的人工采摘費為1.3元,棉農要承擔每個拾花工的三百元路費和每日10元的生活費。棉花從播種到吐絮,管理期間還有些必要投入:每畝土地的承包費為160元(有的在250元至300元之間);每公斤棉種7.6元,每畝需要7公斤,總共是53.2元;地膜費42.9元;肥料費150元,打藥費50元;再加上耕地,間苗、水費等,零零總總可達1158元。如果按照5元/公斤的棉花收購價格來算,假設平均畝產兩百公斤,每畝收入為1000元,“今年不少人都虧大了”。
26連連長陳劍說,因價格等因素,該連棉花總收益目前還無法統計,但成本提高是無疑的事實。他說,今年每公斤棉花的采摘費比去年高0.3元,加上其余費用,每畝成本至少比去年高105元。考慮到連隊和職工收益,該連計劃明年少種300畝棉花,多種些西紅柿、冬麥等。
棉花豐產不豐收的不止農八師,還有周邊縣市沙灣等。烏蘇市農資經貿部有關人士說,當地種一畝棉花成本超過1200元。
但記者采訪發現,也有些棉農實現贏利。148團職工宋發蘭今年種的棉花畝產達400公斤,按團里5.2元-5.4元/公斤的“訂單價格”推算,她獲利4萬多元。
面對今年國內棉花市場收售兩難情況,各級政府部門已啟動“救市”計劃。
早在今年9月25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相關部門召開“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指出,2008年新棉大量上市后,如果棉價過度下跌,各省(市)要使收購價格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上,保護農民的種棉積*性。
這次會議了公布今年新棉收購貸款上線和貸款風險控制線,按此規定,企業在風險控制線內收購棉花,可獲得每公斤4.8元-5.6元左右的貸款支持;但企業新棉收購價超出這一紅線,這筆收購將不會得到貸款支持。而目前,各地新棉收購價普遍在當地風險控制線附近徘徊。
11月16日,自治區召開“加強棉花收購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區棉花收購進入高峰期,預計今年我區棉花總產量可達3000萬擔左右(一擔即兩百公斤),截至10月底,全區已收購棉花1200多萬擔。
就在同**,農八師石河子市召開加大棉花收購與加工相關會議,要求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加大棉花收購、加工力度,按照當年棉花收購均價收購棉花,不得低于均價,此舉旨在保護職工利益。農八師今年棉花收購均價控制在5.1元-5.2元/公斤,高出目前的市價4.0元/公斤。
石河子市農業產業協會辦公室主任鄭劍鋒認為,棉花市場價格下跌趨勢還會繼續,棉農手中至少還有兩三成的棉花未售出,他希望棉農把握時機出手,不要過分惜售。
多方行動保證棉農利益
為*大限度保證職工收益不受或少受影響,農八師各團場都按照年初的“訂單協議”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統一定價,及時收購棉農手中的棉花。
“但團場的虧損已成定局。”152 0173 3840團團長任暉說,入秋以來,他沒睡過好覺。
如何權衡集體利益和職工利益?任暉認為,職工沒有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絕不能讓職工賠本”,市場風險帶來的損失應由團里承擔。
今年,農八師很多團場給種棉職工實行補貼,比如148團為5000多名職工補貼4000余萬元。149團共種棉花12.5萬畝,總產量達6300萬公斤,他們將新棉收購價定為:一級5.4元/公斤、二級5.3元/公斤、三級5.2元/公斤,僅此項為職工補貼數千萬元。農八師其余團場也按照相關規定和實際情況對種植棉花的職工給予補貼。
去年,新疆兵團共種棉花919.59萬畝,總產量124.72萬噸,占全區的43%;今年,兵團棉花面積比去年多,其中農八師占五分之一。而今年我區各地棉花收購價格差不多,*高的在5元-5.5元/公斤,*低的3.5元/公斤。
“今年兵團一些棉農并未實現豐產豐收。”11月25日,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雪源說,兵團棉花學會成立的初衷,即推廣科學的植棉技術,向有關部門提供參考意見等。他說,明年,農業部將在新疆創建植棉縣、高產棉花示范點等。
“過去,農八師的棉花有九成銷往國內外,這意味著,目前滯銷的棉花要指望當地不足15家的棉紡企業來消化,猶如杯水車薪。歷經風雨的白色產業要想走出困境,需要的不僅僅是價格的穩定,更重要的是持續、穩定的發展扶持政策。”石河子大學教學實驗生產技術負責人于緒革說。
如何確保當地棉花經濟和棉農收益的*大效益化?于緒革正在思考這個問題,“農業是弱勢產業,而農八師又是白色產業為主的地區,明年不種棉花還能種什么?”他認為,今年棉花的價格波動較大,除與金融危機有關外,與當地分散經營、分散銷售及種植單一的模式也有相當大的關系。
于緒革提出,白色產業要想脫困,**,必須統一采購農資,降低植棉成本;其次,國家應出臺調控和扶持棉花產業的政策,在產業受到氣候等自然災害影響時,確保市場價格和農工收益穩定;第三,特殊情況下,國家應出面有計劃性地收購倉儲,等國際國內大市場有所好轉,“再放出去”,*大限度減少當地經濟和棉農損失。
事實上,從去年起,我國就斥資5億元用于棉花良種推廣,國內4000萬畝棉田每畝獲得15元良種補貼。只是農業部門和棉農對這一措施的效果并不樂觀,“補貼太少”。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