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是棉花產業從計劃經濟的高度壟斷到*終進入市場的5年。5年來,棉花產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步實現著銷售形式多元化,銷售價格市場化,銷售主體豐富化的市場化過渡,我國棉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正越來越突出。
但不可否認的是,5年來棉花產業發展中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對這條產業鏈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眾多關注:我國棉花的市場化運作還沒完全到位,國內外棉價的不同步和對進口棉實行的配額管理對紡織工業帶來的直接影響;棉花產業的脆弱體系使得棉花周年波動現象頻起,直接影響到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紡織工業的原料穩定等等。如何評價我國棉花產業在"十五"期間的市場發展,《中國紡織報》記者電話采訪了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負責人。
唇齒相依,共存共榮
記者:如何評價這5年棉花產業的市場化改革?
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負責人(以下簡稱負責人);可以說,5年來,棉花的市場化改革是按照國務院第27號文件要求的棉花加快市場化改革,實行"一放、二分、三加強"這個基本方向一步一步走的,取得的成績也很明顯。其實,棉花的市場化改革早在"九五"就提出了,并也通過了多種市場實踐,但真正實現棉花交易的市場化,是在"十五"逐步完善,并基本形成了市場化體系。現在的棉花的收購價、銷售價已經從過去的高度壟斷實現了市場化,這是棉花市場化改革很重要的內容。
記者:*能體現棉花進入市場的標志是什么?
負責人:當然是棉花期貨的上市。在中國的棉花期貨上市之前,只有美國紐約有棉花期貨市場,這個市場的價格變化直接影響著全球的棉花價格,中國是世界*大的棉花需求國,可以說,為了中國棉花產業的安全和紡織工業能夠完全實現國際化競爭,爭得中國棉花的國際話語權,中國棉花期貨市場的建立都有重要意義。事實也證明,我國的棉花期貨市場,在國際市場的重要性正越來越突出。
另外,棉花的交易方式也從過去的單一的國家統購統收逐漸轉變為現貨交易、電子撮合交易、以及區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場等等,這些新的交易方式在改變傳統經營思路的同時,也為紡織工業多渠道,多地區的采購原料提供了*大的便利,這都是棉花市場化改革的結果。
記者:近幾年,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棉花原料和需求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政府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呢?
負責人:棉花位于紡織產業鏈的源頭。在紡織用纖維總量中占2/3,棉花質量、棉花產量、棉花價格直接影響我國紡織品的競爭力和紡織行業的健康發展。為了保證紡織用棉的需要,近幾年,在國家的統一調整下,棉花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紡織工業的快速增長,棉花需求逐年擴大。2000-2004年5年間,紡織工業的棉花消費量從484萬噸增加到800多萬噸,累計增長了65.3%。國內棉花總量已經從供大于求轉變為供不應求。2004年我國棉花產量已經達到632萬噸,創下歷史*高水平,但依然滿足不了紡織工業的需要。
為了緩解紡織用棉緊張,"十五"期間除了棉花種植面積的增長外,國家還加大了進口棉的力度,從進口十幾萬噸到2003年度進口152 0173 3840萬噸,2004年度進口166萬噸。2005年度的進口棉比例還會更大,以調解供需矛盾。
記者:近幾年,棉花產業發展遇到的突出問題主要是什么?
負責人: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供需矛盾突出帶來的問題,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在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國內資源相對緊張,而國內棉花庫存和儲備還比較薄弱,加大了棉花市場質量管理的難度和棉花及棉紡織生產經營的風險。棉花三絲問題依然很突出,棉花經營領域的無序現象依然很突出,這都是不可回避的。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很好地解決紡織工業對進口棉的大量需求和保護國內棉農利益和穩定的問題,棉花和紡織工業的關系是唇齒相依,共存共榮的關系,國家正在考慮找出一個妥善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客觀的說,這五年,棉花產業的發展按照國家的要求,正在穩步進行,這是一個大趨勢,棉花的市場化改革也會越來越符合市場的要求。任何改革在其實踐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一個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和成熟的過程,棉花產業也是如此。相信,"十一五"期間,棉花的市場化改革會更加符合市場競爭的需要。
"十五"棉花主要大事縱覽
棉改進入實質性階段。在2001舉行的全國棉花工作會上,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就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發表具體意見,:棉改要實行一放(放開收購)、二分(社企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三加強(加強市場管理、質量管理和宏觀調控)的改革道路,實現產業化經營,本次會議被業界稱為第三次棉改。
中央直屬棉花儲備庫項目啟動。為了保證棉花產業安全,2001年,國家計委根據國務院要求,用預算內資金安排建設的中央直屬棉花儲備庫項目全面啟動,總規模1600萬擔。
2002年5月9日、10日,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成功進行商品棉競賣交易。這是交易市場自152 0173 38409年4月試營業以來首次推出的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棉交易。
2002年全國首次棉花供需見面會在濟南召開。這是我國推行棉花流通市場化改革以來。**次全國性的棉花經營企業與用棉企業見面活動,本次活動為促進棉花產銷銜接,培育和完善棉花市場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003年4月14日,國內**個區域性棉花交易市場--河南華中棉花交易市場在鄭州正式掛牌試營業。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
2003年9月28日,中國棉花協會在京成立。宗旨是更好的服務棉花上下游產業鏈,為行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實行行業自律,促進棉花產業的更好發展。
2004年6月1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被紡織企業苦盼的棉花期貨正式在鄭州交易所上市。這是期貨市場將過多年清理整頓后開始交易的**個新品種。棉花期貨上市,是促進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標志著棉花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增強。
2003年棉花年度,棉花價格劇烈波動,從*高點的18000多元/噸下降到2004年7月初的13000元/噸左右,每噸價差超過5000元,棉花產業和棉紡產業均遭受重創。這是國內棉花市場放開以來、也是建國以來對產業影響*大的一年。
2005年7月1日,棉花質檢體制改革工作總結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認為,棉花質檢取得5個方面的成就,包括,建立了按新體制進行棉花加工大包的試點;按新體制要求進行棉花質量檢驗試點;制定了儀器化棉花標準;研制完善了有關設備;開展有組織的人員培訓。會議認為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試點初步具備全面推開的條件。
2005年4月30日,國家海關總署正式公布,從2005年5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對關稅配額外報關進口的棉花按"有限數量限制的暫定關稅率"征收進口關稅,這項舉措對于限制低價進口棉進口,平衡國內棉花影響巨大。
2005年6月21-24日,2005中國國際棉花會議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152 0173 38409年以來中國棉花市場化改革以及多哈回合談判對世界棉花市場的影響"為主題,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600多名涉棉企業代表到會,中國棉花產業正在成為世界棉業中的重要力量。
由本報聯合河北、河南、山東、新疆四大產棉區四方聯手打造的全國棉花產需市場信息交流會10月12日在河北召開。由媒體主辦發布的全國棉花產需信息交流會在業內屬首次,此次大會成立了棉花產需市場交流理事會,由中國棉花協會副秘書長林乃基出任理事長。與會代表從棉花研究的全球化、棉花流通的市場化、專業媒體的權威作用、棉紡的產業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在業界引起關注。
"十一五"棉花產業發展展望
指導原則:穩步發展棉花生產。從紡織工業的發展和我國棉紡織品的競爭力看,今后紗產量和對棉花的需求還會增加。考慮到糧棉爭地的問題,棉花面積的增加應有限度,實現棉花產量的穩步增長,要努力在提高單產上下功夫。
發展方向:――加強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健全棉花良種繁育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病蟲危害防治體系。推廣棉花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加快棉花優良新品種選育、示范、推廣工作,加快棉花品種更新換代步伐,繼續擴大優質棉花種植規模。
――合理有效地組織進口棉。近兩年中國的棉花需求迅猛增長,國內棉花產需缺口日益擴大。今后要在滿足總量的同時,掌握配額的節奏,既保證紡織用棉需要,又不沖擊國內市場。
發揮儲備吞吐作用,穩定棉花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補充儲備,增強國家的調控能力
――完善棉花質量保障體系。要繼續推行和加強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和國際接軌。棉花檢驗要實行包包檢驗,提高檢驗的權威性和公信度,保證棉花質量,發揮中國手摘棉的優勢,為紡織工業提供優質的原料,提高我國棉花和棉紡織品的競爭力。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棉花質量保障體系。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