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商務部發布公告稱,中方對當前部分紡織品在歐盟出現壓港現象表示關切,歐方表示壓港問題不符合歐盟貿易商和消費者的利益,雙方就尋求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進行了認真的磋商。目前中歐雙方有關部門正抓緊時間,積*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公告沒有透露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商務部外貿司一位官員透露,如果沒有明確結果,磋商可能會持續到26日。
歐盟一位官員對談判結果表示樂觀,認為歐盟既然派代表團來中國,就不能“空著手回去”。
歐盟對談判結果表示樂觀
中歐磋商正在進行之際,昨日,歐盟理事會負責貿易問題的152 0173 3840委員會下屬的紡織品委員會也將就有關問題進行磋商。而在24日,歐盟各成員國駐歐盟代表已在布魯塞爾召開閉門會議,就壓港問題發表意見。
歐盟理事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在24日的會議上,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為首的堅持對中國紡織品設置配額的“設限派”,與以德國、瑞典、荷蘭等國為代表的“反設限派”據理力爭、互不相讓,但由于雙方均無法以壓倒性多數戰勝對方,因此24日的會議無果而終,但各方均認為,在中歐第八次首腦會9月5日召開前夕,相信中歐能夠發揚6月10日達成紡織品協議時的積*、務實和負責的態度,妥善解決壓港問題。
該官員認為,歐委會目前的處境相當尷尬,曼德爾森一方面要重新面對6月份談判的老對手,要求中方對近一個多月前達成的協議“靈活處理”,另一方面歐盟內部成員國間和各游說集團間爭吵不休,拿不出一致意見,讓歐委會無所適從。特別是*近歐洲消費者組織繼紡織品生產商、出口商和零售商組織之后也加入混戰,指出如果重新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歐洲每個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每年要為此多支付200至300歐元,為此該組織要求歐委會根據歐洲的消費者保障法,放寬對中國紡織品的配額限制。
雖然目前中歐磋商結果未明,但這位官員仍對壓港等問題的解決持樂觀態度。他表示,既然曼德爾森已向中國派出工作組,那么這些人就不可能“空著手回去”,在要求中方采取“靈活態度”的同時,歐盟的政策也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協議向來都是妥協的產物,盡管雙方都不喜歡,但有總比沒有好。”
至于中歐此次*終能夠達成怎樣的協議,這位官員認為,很可能“既不黑,也不白,而是灰色的”。
紡織品備忘錄受質疑
紡織品超限事件發生后,一度被視為“雙贏”的中歐紡織品備忘錄(下稱“備忘錄”)也受到質疑。
據商務部了解到,備忘錄簽署后,中國紡織品出口形勢明顯好轉,6月份當月對歐出口達到21億美元,同比增長85%,扭轉了今年4、5月份因美、歐相繼設限導致中國紡織品出口增幅大幅下滑的勢頭。
但商務部研究院一位態度強硬的貿易專家表示,目前,無論是預借明年的配額還是借用其他品種的配額,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中國不能忘記,我們是全權意義上的WTO成員,我們不能低估了中國作為世貿組織內第三大貿易國家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堅決地維護自己作為WTO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這位專家表示,對于紡織品問題,中國甚至不應該與歐盟和美國進行這樣的談判,而是在與業界充分協調之后,直接將此案上訴到WTO爭端解決機制。
對于備忘錄,歐盟內部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丹麥首相拉斯穆森24日在致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歐盟輪值主席英國首相布萊爾的信中表示,丹麥反對對中國紡織品實行配額限制,因為限額僅僅實行了幾個月就引起了嚴重的問題,致使許多服裝公司為生存而奔忙。他要求歐盟領導人立即著手處理這個問題,尋找長期的解決辦法。
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24日表示,此次超限事件是實施備忘錄過程中出現的嚴重故障,需要緊急消除。他為備忘錄辯護說,這一協議是在“公眾*度擔憂”和“政治壓力”之下作出的“臨時性的、短期的”安排。顯然,備忘錄并不是丹麥首相所要求的長期辦法。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