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9萬名采棉工,到9月初只招到9000人,農七師人心急如焚;需要8.4萬名采棉工,只從內地招到3.2萬人,農一師只好遠赴和田、喀什招工救急。勞力緊張時,新疆軍區還派出萬名官兵,支援團場搶摘棉花。
今年急轉直下的采棉工招收形勢,讓習慣于依賴外來工拾花的兵團人有些措手不及。690.4萬畝棉花總產皮棉87萬噸,占全國總產六分之一。這一組沉甸甸的數據,如果和所需的42萬采棉工聯系在一起,經常讓本應享受豐收喜悅的兵團人高興不起來。而從每公斤0.6元一路上漲到每公斤1元的拾花價格,更是讓處于棉價低迷陰影下的植棉職工雪上加霜。
“摘棉難”作為植棉團場每年*棘手的問題,作為棉區職工群眾*繁重、*艱苦的體力勞動,這一難題難道就無法破解嗎?“能夠破解!”專家指出,“出路就是推廣機采棉。”
一項成熟的技術
“在很多植棉國家,用機械采收棉花早已是一項成熟的常規技術。據了解,美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棉花生產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在那里,人均管理1000畝以上的棉田已是尋常事。”采訪中,已研究機采棉技術多年的兵團農業專家韋全生詳細分析了機采棉的好處。
據測算,棉花機采比手采每畝至少可節省50元拾花費,降低了生產成本;如果種植機采棉,每位職工的承包面積還可以由30畝增加到100畝以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職工的收入又會成倍增加。而從棉田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從事畜牧業和果品園藝業,或從事二三產業,從而加快了團場的結構調整和小城鎮的發展。同時,機采棉可以減輕并有望徹底解除拾花勞力不足給團場帶來的壓力。采棉機1天可以輕松采收152 0173 3840畝棉花,相當于600個人1天的拾花量,其采凈率與人工拾花不相上下。如果按1臺采棉機1個采摘期采收5000畝棉花計算,1個植棉10萬畝規模的團場,只需20臺機器,就可以完成以往上萬人早出晚歸一兩個月才能結束的拾花大會戰。
農一師三團二連職工勾玉山今年承包了50畝棉田,他用了采棉機,不到3個小時就結束了拾花,而這塊地去年要5個人辛苦2個多月。小勾告訴記者,今年他不為招收采棉工發愁,也不為解決他們的吃住煩惱。而且50畝地采用機采棉,僅拾花費就節省了5000元。有了采棉機他打算明年再多包50畝棉田。
一組尷尬的數據
機采棉有如此多的好處,其在兵團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自1996年起,兵團人開始了推廣機采棉的嘗試。經過5年不懈努力,兵團在機采棉的種植、采收和加工等諸多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從2001年開始,機采棉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當年機采面積達28.2萬畝,2002年達38.1萬畝,2003年22.78萬畝,今年達到42.7萬畝。目前,兵團已擁有采棉機116臺,建成機采棉加工生產線33條,每年可滿足50萬畝地的需要。
“相對已具備的采收和加工能力,兵團4年總計只機采了130多萬畝棉花,機采棉推廣不能說盡如人意。”對于這組數據,兵團農業局主管農機工作的負責同志顯得有些無奈。
為什么這項成熟可靠、職工群眾又歡迎的技術沒有得到快速推廣呢?這位同志將之歸結為技術、標準和認識等三個方面的問題。
就技術角度來說,目前,兵團還沒有培育出既優質豐產、又適合機械采收的棉花品種。同時,機采棉加工過程中的水分控制還沒有完全解決(美國也沒有解決這一問題),這些對棉花生產的效益有些影響。
此外,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機采棉的質量也是一大問題。以往,我們用手采棉的標準來確定機采棉的等級,就會得出機采棉等級低、品質差的結果。實際上,機采棉比手采棉品質的一致性好,平均要比手采棉高出近一個等級。2003年,上海針織九廠使用兵團生產的機采棉,織造的“三槍”牌內衣及T恤衫,經檢測質量絲毫不比手采棉產品遜色。
前不久,我國頒布試行了《棉花儀器化檢驗標準》,將廢除憑借感官來檢驗棉花質量的老辦法,采用儀器化檢驗手段對棉花的理化指標進行檢測分析。也就是說,棉花不論手采還是機采,都按同一個標準來評判。這就為機采棉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
“影響機采棉推廣的主要癥結還是認識問題。”這位負責同志說,“究其原因,是沒有深入分析拾花費用的轉化問題。”
為了解決采棉勞力不足的矛盾,近年來,兵團每年都要引進40多萬采棉工,且不論由此帶來的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單說拾花費和安置費,按每人2000元計算,就要8億元。如將這部分被拾花工拿走的錢用來購買機械設備,兵團每年可以增加500臺采棉機。這樣,就可以將拾花費轉化為農業機械裝備,進而帶動團場增效和職工增收。
采訪中,記者感到,相當一部分團場領導對機采棉技術不了解,對加工質量沒有信心,認為機采棉投資大、負擔重、銷售困難。因而導致一些團場或不積*推廣機采棉,或將已購買的采棉機長期閑置。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了一些影響基層領導推廣機采棉積*性的深層次原因:由于拾花費是職工支付,費用的高低和團場的利潤沒有直接的關系;再加上購置采棉機及加工設備一次性投入較大,增加了成本,影響了團場的效益和領導的政績。
一個光明的未來
盡管種種原因使機采棉的推廣顯得異常艱難,但其發展前景仍被各界人士看好。
專家指出,經過5年試驗和4年推廣,兵團機采棉的采收和加工質量已接近或達到美國的水平,國產采棉機的研制也進入樣機試采階段。至于機采棉的品種和加濕等問題,兵團已立項,正多渠道組織技術力量攻關。隨著《棉花儀器化檢驗標準》的出臺,機采棉的標準問題也將得到解決,市場已逐漸認可機采棉。今后,兵團將采取措施,加強管理,杜絕殘膜混入籽棉,進一步加快推廣速度,爭取2010年80%的棉田實現機械化采收的目標。
實踐證明,解決認識問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上個世紀兵團推廣機械采收小麥和水稻時,也有很多人認為機收成本高、浪費大而持不同意見,經過18年和8年的時間,小麥和水稻的機收問題才*終解決,使萬眾齊上陣、揮鐮割麥稻的歷史成為過去,實現了兵團糧食作物收獲史上的一次革命。
與此相同,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兵團機采棉的推廣也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只要認識到位,機采棉的推廣速度就會加快。
農八師一三二團就是很好的例子。
為了解決植棉勞力不足、職工增收緩慢等問題,今年,該團下決心在6萬畝棉田推廣機采棉技術,并配套建成了一條機采棉加工生產線,使每個職工承包面積由過去的30畝一下增加到200畝。秋收季節,12臺采棉機在棉海馳騁,25天就完成了過去近4000名拾花工50天的工作量,僅拾花費和安置費就節約了800多萬元。該團總工程師夏中茂感慨不已:“機采棉使干部職工真切地感受到了集約化規模植棉的魅力。他表示,明年全團機采面積將增加到8萬畝,盡早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
在我國,機采棉這一技術已**在兵團生了根,她猶如春天萌動的小苗,必將會在南北疆各墾區茁壯成長。我們祝愿她早日枝繁葉茂。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