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我國是棉花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也是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棉花生產對于保障我國棉花供給、支撐紡織工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紡織工業發展迅速,棉花需求持續增長,同時棉花發展受耕地和勞動力資源的制約日益嚴重。為適應新形勢,切實穩定棉花生產,保障棉花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在總結上一輪規劃實施經驗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 棉花優勢區域發展規劃(2003-2007年)》實施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優勢區域建設投資力度,各級農業部門強化生產指導和科技服務,各地政府利用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引導紡織加工企業向優勢區域轉移,棉花優勢產業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ㄒ唬┲饕尚?br/> 1.生產布局更加集中。2005-2007年期間,三大棉區植棉面積占全國99.85%,比2002年提高0.25個百分點,主要集中在冀、魯、豫、晉、陜、津、蘇、皖、湘、鄂、贛、新、甘等13個省區。10萬畝以上(兵團5萬畝以上)的大縣面積占全國比例為80.9%。其中,河北省10萬畝以上的大縣面積比例達到87.5%,比2002年提高9.5個百分點,形成了冀中南黑龍港流域優勢區域;山東省10萬畝以上的大縣面積比例達到91.8%,比2002年提高6.8個百分點,形成了魯西南、魯西北和魯北三大優勢區域;新疆10萬畝以上(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萬畝以上的團場)的大縣面積達到85.7%,比2002年提高9.7個百分點,形成了環塔里木盆地綠洲腹地的南疆優勢區域和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的北疆優勢區域。
2.生產能力大幅提升。2003-2007年,我國棉花平均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分別為8282萬畝、77公斤/畝、641萬噸,比《規劃》實施前三年(2000-2002年,下同)分別增加152 0173 3840萬畝、5.5公斤/畝、155萬噸,增幅分別達到21.4%、7.7%、31.8%。其中,新疆2003-2007年棉花平均種植面積2046萬畝、單產108公斤/畝、總產224萬噸,比《規劃》實施前三年分別增長32.6%、13.4%、52.7%。
3.纖維品質明顯改善。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優質棉基地縣主栽品種纖維品質檢測,2004-2007年纖維長度、比強度、紡紗均勻指數分別比《規劃》發布前的2001-2002年平均提高了0.2mm、0.4cN/tex、0.8。此外,我國已經選育出一批具有纖維長度在30mm以上、斷裂比強度在31cN/tex以上的陸地中長絨棉花新品種,并示范推廣200多萬畝,使我國棉花品質結構中陸地棉中長絨、中絨、中短絨棉比例由《規劃》發布前的1:95:4調整到2:93:5。
4.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隨著產業集中度和棉花品質的提高,棉花加工、紡織等企業開始在棉花優勢區域內建立生產基地,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方式,開展訂單生產,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安徽省華茂集團按照訂單生產方式,除在安徽省望江縣建立棉花生產基地外,還與江蘇省大豐市、東臺縣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聯合,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省外棉花生產基地。
5.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07年棉花總產值達1200億元,比2002年增加510億元,增幅86.4%。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2003-2007年每畝平均植棉現金收益為802元/畝,比《規劃》實施前3年平均增加283元/畝,增幅54.5%。
?。ǘ┛傮w評價
《規劃》的發布實施對社會各界和行業內準確把握我國棉花生產發展方向、加快生產布局調整、合理安排項目投資等方面,起到了科學引導作用。棉花面積、單產和總產都完成了《規劃》預期目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棉花生產發展,保障了棉花有效供給,支撐了紡織工業競爭力提升。
(三)經驗與啟示
1.政策保障是前提。近幾年,為了減緩低價進口棉的沖擊,保護棉農利益,鼓勵棉花生產,國家出臺了滑準稅、配額管理和良種補貼等扶持政策,對促進棉花優勢區域規劃的實施和棉花產業的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比較優勢是基礎。制定棉花優勢區域規劃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引導生產布局調整,將棉花生產向生態條件適宜、比較效益高、生產潛力大、競爭優勢強的優勢區域轉移。如新疆通過節水灌溉、寬膜覆蓋、機械化作業等配套技術措施揚長避短,比較優勢進一步增強,使棉花單產逐步提高,棉花面積不斷擴大,棉農收入不斷增加,保持了棉花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棉花優勢區域規劃實施的典范。
3.科技創新是核心。黃河流域棉區大力推廣轉基因抗蟲棉,有效控制了棉鈴蟲暴發危害;長江流域大力推廣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簡化了棉花生產管理;西北內陸棉區大力推廣高密度高產栽培技術和膜下滴灌技術,使棉花單產躍上百公斤臺階。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產業得以發展的核心動力。
4.國家投入是關鍵。規劃實施期間,國家每年投資1.5億元基本建設資金支持新疆發展棉花生產,改善了棉田基礎設施、良種繁育與加工條件,棉花單產提高17%,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40%,增產皮棉36萬噸,農民增收40億元。國家投資6000多萬元財政資金,扶持轉基因抗蟲棉產業化發展,支持選育了100多個國產抗蟲棉品種,占審定抗蟲棉品種的93.5%,累計推廣1.8億畝,占抗蟲棉種植面積的80%左右。2007年國家投資5億元啟動實施棉花良種補貼項目,調動了棉農積*性,有效穩定了棉花面積,促進了棉花生產穩定發展。
二、發展前景分析
?。ㄒ唬┦袌龉┬璺治?br/> 1.產需現狀分析。從國際市場看,同期全球棉花產需關系總體呈基本平衡狀態。2002-2007年度全球棉花產量分別為1931、2096、2702、2554、2664、2624萬噸,其中2002、2003、2006、2007年度產需缺口222、82、5、31萬噸,2004、2005年度產大于需332、50萬噸,5年累計產大于需44萬噸。從國內市場看,入世以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快速增長,帶動紡織工業迅速發展和紡織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產需缺口逐步擴大。2002-2007年度我國棉花用量分別為563、655、776、951、1120、1240萬噸,產需缺口分別為71、168、144、381、367、440萬噸。
2.未來需求預測。從國際市場看,據ICAC預測,2008-2009年度棉花消費量分別為2625、2602萬噸,產需缺口分別為152、11萬噸,供求關系進入產不足需階段,今后可利用的國際棉花資源越來越少。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依靠大量進口滿足紡織需求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增大。從國內市場看,2008-2015年度,受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環境保護限制等綜合因素影響,紗產量增速將大幅回落,預計將保持在1-2%水平,2015年紗產量達到2300多萬噸;紡織用棉比例按56.3%、用棉損耗按6%計算,2010年和2015年的棉花社會需求量分別為1300多萬噸和1400多萬噸。
?。ǘ┌l展潛力分析
1.面積潛力。棉花是耐旱、耐鹽作物,可利用后備耕地資源達500萬畝以上。其中,黃河流域棉區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可開發利用200萬畝;西北內陸棉區通過發展膜下滴灌,節約灌溉用水以及開墾備用荒地,可增加棉田200萬畝以上;邊角地利用、種植結構調整等其它途徑100萬畝。
2.單產潛力。“五五”-“十五”的30年期間,我國棉花單產平均每年增加1.2公斤,增幅2.2%。通過加強棉田水利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提高棉田地力,促進平衡增產;推廣優良品種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棉花單產仍有較大增產潛力。2007年全國棉花單產為85.7公斤/畝,若按1-2.2%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和2015年全國棉花單產可達92公斤/畝和95公斤/畝水平。
3.品質潛力。目前,我國已審定了一批增產潛力大、纖維品質好的長絨、中長絨陸地棉品種。通過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帶動,加快優質新品種推廣速度,擴大集中連片種植規模,實行全程質量控制,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棉花的生產品質和原棉一致性。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產業經營水平,擴大訂單生產規模等措施,可以切實減輕異性纖維 污染。通過引進、創新優質種質資源,繼續強化品質育種,纖維比強度可以提高1-2cN/tex,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ㄈ└偁幜Ψ治?br/> 一是科技水平高。轉基因技術是農業科技領域的高新技術。1995年我國研發出Bt抗蟲基因,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擁有此類知識產權的國家?!熬盼濉币詠?,我國利用轉基因技術和傳統育種技術,選育出一批豐產、優質、抗病、抗蟲性較好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特別是我國的抗蟲雜交棉育種、棉田間作套種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均屬國際**水平。據FAO統計,2001-2004年我國籽棉平均單產214公斤/畝,分別是世界的1.79倍、美國的1.56倍、印度的4.46倍、巴基斯坦的1.77倍、烏茲別克斯坦的1.42倍,位居世界百萬噸皮棉生產大國之首。
二是棉花質量好。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十五”期間我國棉花主推品種的纖維品質跟蹤檢測,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2mm、整齊度指數83.3%、斷裂比強度29.0cN/tex、伸長率6.9%、馬克隆值4.4、反射率76.9%、黃度8.9、紡紗均勻指數135,尤其纖維色澤好、整齊度指數高、短絨率低、雜質含量少,與國際水平烏斯特公報(2001年發布)比較,我國棉花纖維綜合品質達到國際中等以上水平。美國是世界*大的棉花出口國,與其相比,我國纖維長度、整齊度、比強度等纖維物理指標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三是生產成本低。從2003年的棉花生產成本看,盡管我國每畝籽棉生產成本高于美國和印度;但由于我國單產高,單位籽棉生產成本低于美國和印度。成本是形成價格的基礎,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我國棉花具有價格競爭優勢。
四是市場空間大。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迅猛,棉花需求大幅增加,為棉花生產、供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由于我國既是世界棉花生產大國,又是紡織品加工中心,其大國優勢非常明顯。同時,我國棉花生產優勢區域也是紡織加工業聚集區,區位優勢突出。在國產棉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流通環節少、運距短、成本低、到貨快、市場反應迅速。另外,為了促進國內棉花生產和銷售,我國在進口棉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調控主動權。
?。ㄋ模┲萍s因素分析
1.棉田基礎條件變差。棉花生產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抗旱保灌能力下降;在種植結構調整中,部分棉田被調整到地力較差的高崗坡地,棉田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減弱。同時,棉農為提高效益,在棉田套種西瓜、洋蔥、大蒜、馬鈴薯等高效作物,特別是部分地區近幾年大力發展果棉間作,果棉、菜棉爭地矛盾突出,棉花生長空間條件變差。
2.病蟲危害日益嚴重。近年來,黃河流域棉區棉鈴蟲落卵量呈高發態勢,棉盲蝽、棉薊馬等非靶標害蟲的危害日益嚴重;長江流域棉區煙粉虱危害逐年加重;西北內陸棉區蚜蟲、紅蜘蛛的危害依然嚴重;棉花多年連作,土壤病害重,特別是枯、黃萎病在各棉區發生面積越來越大,病株率越來越高,高發棉田的病株率已達40%以上,對棉花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3.棉花品種“多亂雜”。棉花主導品種不穩定、不突出,品種“多亂雜”問題突出,對單產和原棉質量提高產生較大影響。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一是通過審定的品種多,具有突出優良性狀的品種少;二是生產上推廣應用的品種多,種植規模較大的主導品種少;三是經營棉花品種的企業多,規模較大的企業少;四是棉農種植的品種多,能夠實現高產高效的品種少。
4.生產管理用工量大。棉花生產管理復雜,大部分生產環節沒有實行機械化,生產用工較多。目前,種植一畝棉花用工24個,比水稻用工多13個,比玉米多15個。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從事棉花生產的勞動力機會成本越來越高,這已成為制約棉花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
5.技術創新與推廣滯后。多年來,國家對棉花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方面的投入有限,一些科研和教學單位從事棉花栽培技術研究的人才流失嚴重,栽培技術創新嚴重滯后。一些有苗頭的新技術,由于經費不足,無力進行深化研究和開發。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也因工作經費不足造成服務缺位,嚴重影響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增產作用發揮。
6.產業化經營發展緩慢。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后,新的棉花有效宏觀調控機制尚未建立,導致收購加工秩序混亂,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棉花質量控制難度增加;在棉花產業化方面,龍頭企業和品牌的**作用較弱,訂單生產規模仍然較小,產業化經營風險較大;此外,棉花專業合作組織和棉農合作社發展緩慢,利益機制不健全,社會化服務水平低,也是影響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發展思路、目標和任務
?。ㄒ唬┌l展思路
按照積*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棉花供給立足國內生產的方略,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穩定面積,優化布局,強化基礎,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提升品質;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經營機制,提高植棉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棉花安全。
(二)發展目標
2010年棉花面積恢復到8500萬畝,皮棉單產達到92公斤/畝,總產達到780萬噸;陸地長絨、中長絨、中短絨比例由2:93:5調整為3:90:7。2015年棉花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左右,皮棉單產達到95公斤/畝,總產達到810萬噸左右,力爭滿足國內需求量的50%以上;陸地長絨、中長絨、中短絨比例調整為5:85:10。
(三)主要任務
綜合考慮未來我國棉花產需關系和生產瓶頸,今后我國棉花生產發展任務是:增強基礎保障能力、科技支撐能力、物質裝備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改善質量,保障國家棉花安全。
1.提高基礎保障能力。加強棉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棉田抗旱排澇能力;平整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平衡使用化肥,提高棉田土壤地力,使中高產棉田比例達到60%左右。
2.提高科技支撐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技創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幅提高科技貢獻率。加快品種創新,提高品種的抗病蟲、耐鹽堿、耐干旱和高產穩產等能力;篩選雜交優勢組合,研究高效制種技術,降低雜交制種成本,提高雜交種子質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服務,擴大良種良法配套比例,充分發揮良種的優質高產潛力。突出抓好節水、節肥、節藥等省工節本技術研發應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棉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棉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提高棉副產品的增值增效能力。
3.提高物質保障能力。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加強棉花生產機械和物化技術產品的研發,提高棉花生產的物質保障能力。擴大優質種子繁育規模,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提高優質良種的保供能力。加強適合棉田操作的農業機械研發,提高棉花生產機械化裝備水平,緩解日益緊張的用工矛盾。加快可控降解地膜、緩釋包膜肥、工廠化育苗設施、膜下滴灌設備等生產投入品的開發與推廣應用,提高棉花生產的物化技術支撐能力,有效降低投入品成本。
4.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棉花田間管理復雜,生產用工多,技術要求高。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棉花生產勞動力缺乏和素質下降問題日益突出,亟需建立健全棉花生產管理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棉花社會化服務能力。在進一步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社會化服務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大力發展棉花(棉農)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培育棉花龍頭企業,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擴大產業化經營規模,拓展龍頭企業對棉花生產的服務功能,提高生產組織化、規?;?、專業化和標準化水平。
四、優勢區域布局
著力建設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優勢棉區,包括304個10萬畝以上(團場和農場5萬畝以上)的產棉大縣(市、區、團場、農場,下同)。
(一)黃河流域優勢區
1.基本情況。該棉區主要包括天津、冀東、冀中、冀南、魯西南、魯西北、魯北、蘇北、豫東、豫北、皖北、晉南、陜西關中東部地區,有146個10萬畝以上的產棉大縣。該棉區地處南溫帶亞濕潤氣候區。無霜期180-230天,大于10℃積溫4000℃-4600℃,年日照時數2200-2900小時,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春、夏干旱和秋季低溫陰雨對棉花生產影響較大。耕作制度以兩熟套種為主,濱海灘涂、鹽堿地和高崗旱地為一熟春棉。棉田布局集中,單產水平中等,面積增加潛力較大。近年來棉鈴蟲暴發為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棉盲蝽、棉薊馬、紅蜘蛛等非靶標害蟲及枯、黃萎病危害日益嚴重。原棉品質主要指標比較協調,異性纖維問題突出。紡織工業較發達,運輸成本低。
2.目標任務。2010年棉花面積4200萬畝,皮棉單產75公斤/畝以上,總產320萬噸左右。2015年棉花面積4200萬畝,皮棉單產80公斤/畝左右,總產330萬噸以上。提高棉花品質一致性,有效控制異性纖維混入。
3.主攻方向。加強棉田基礎設施建設,開發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造中低產棉田,提高土壤地力和灌溉能力。雨熱資源豐富地區擴大抗蟲雜交棉種植面積;推廣促早栽培、簡化栽培技術,研究枯、黃萎病及轉基因抗蟲棉非靶標害蟲的有效防控技術;改革耕作制度,實行輪作倒茬。主攻伏桃、爭結秋桃,提高棉花單產、纖維成熟度和原棉一致性。
?。ǘ╅L江流域優勢區
1.基本情況。該棉區主要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區、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有57個10萬畝以上產棉大縣和3個5萬畝以上的重點農場。該棉區地處中亞熱帶至北亞熱帶的濕潤氣候區。無霜期240-300天,大于10℃積溫4600-6000℃,年日照時數1700-2400小時,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雨熱資源豐富,光照條件稍差,常有梅雨漬害、洪澇、伏秋連旱、秋季連陰雨、臺風等災害天氣。面積穩定,布局集中,單產水平較高。耕作制度90%以上實行糧(油)棉一年兩熟,以育苗移栽棉為主。近年來枯、黃萎病及煙粉虱、棉盲蝽、紅蜘蛛等非靶標害蟲危害較重。纖維成熟度好、比強度高,異性纖維含量超標。紡織工業發達,運輸成本較低。
2.目標任務。2010年棉花面積1800萬畝,皮棉單產85公斤/畝,總產150萬噸以上。2015年棉花面積1800萬畝,皮棉單產90公斤/畝,總產160萬噸以上。提高棉花品質一致性,有效控制異性纖維混入。
3.主攻方向。加強棉田水利設施建設,增強濱海濱湖沿江和丘陵高崗棉區的排灌能力;改良土壤,提升棉田地力。篩選優勢雜交組合,提高品種的高產潛力和抗枯萎耐黃萎病害能力。根據市場需求,擴大長絨、中長絨優質棉集中連片種植規模,提高棉花質量。推廣抗蟲雜交棉及其簡化栽培技術,規范種植模式,增加種植密度;加強枯、黃萎病及轉基因抗蟲棉非靶標害蟲的有效防控。主攻伏桃,爭結秋桃,努力提高單產。
(三)西北內陸優勢區
1.基本情況。該棉區主要包括南疆、東疆、北疆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有42個10萬畝以上的產棉大縣(市)和56個重點團場。棉區地處中溫帶及暖溫帶的干旱氣候區。無霜期155-230天,大于10℃積溫3100℃-5500℃,年日照2700-3300小時,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屬灌溉棉區。春季氣溫回升慢、秋季降溫快。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春棉,種植結構單一,連作病害和地膜污染逐年加重,地力中等及偏下,有不同程度鹽漬化。面積穩定發展,布局集中,規模大,單產水平和機械化程度高。原棉色澤好,異性纖維含量相對較低。紡織工業基礎薄弱,棉花主要運往內地,銷售成本高。新疆是我國**的海島棉(長絨棉)產區。
2.目標任務。2010年棉花面積2500萬畝(其中海島棉100萬畝左右),皮棉單產125公斤/畝,總產310萬噸以上。2015年棉花面積2500萬畝(其中海島棉100萬畝左右),皮棉單產130公斤/畝,總產320萬噸以上。穩定發展海島棉,著力提高纖維強力和原棉一致性,擴大異性纖維治理成效。
3.主攻方向。改造中低產田,提高棉田地力。加強抗病育種、品質育種、早熟性育種和耐鹽堿育種,改善品種品質,增強品種抗逆能力。大力發展以膜下滴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節約水資源。推廣促早栽培技術,主攻伏前桃和伏桃,進一步提高單產和成熟度。規范高密度超高產栽培模式,推廣機械精量播種技術和殘膜回收技術,示范機械化采收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植棉效益。研究枯萎病、黃萎病、蚜蟲、紅蜘蛛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技術。開發新型降解地膜,凈化土壤環境。
五、建設重點
圍繞我國棉花發展任務,對優勢區域內304個產棉大縣,按照“整體規劃、分批實施”的原則,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從加強標準棉田、良種繁育基地、科技創新體系、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入手,切實提高我國棉花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構建我國棉花安全保障體系。
?。ㄒ唬┩晟屏挤N繁育體系。長期以來,我國棉種企業規模小,投資能力弱,種子繁育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制種質量難以保證,嚴重影響了棉花新品種優質高產潛力的發揮。根據各生態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用種需求,在全國建立原種繁育基地3萬畝,年產原種260萬公斤;建立良種繁育基地260萬畝,年產棉花良種23400萬公斤,初步形成原種和良種配套的棉花種子繁育體系,保障8500萬畝棉花生產的良種供應,使優質種子統供率達到90%以上。項目區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溝渠硬化、新打機井、舊井維修、泵站配套、田間作業道路配套建設;考掛室、加工車間、種子曬場、種子倉庫建設;種子加工、質量檢測儀器設備購置與完善;棉花原種及三圃材料引進。
?。ǘ┙ㄔO標準示范棉田。加快高標準示范棉田建設,完善現有田間排灌設施,提高基礎地力,增強技術承載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按照“穩固高產田、提升中產田、減少低產田”的思路,通過平整土地、配套完善現有田間排灌設施,配合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農藝措施,提高棉田防漬抗旱保障能力和土壤地力,達到高產穩產棉田標準。全國建立高標準示范棉田面積150萬畝,輻射帶動6000多萬畝棉田生產水平提高。長江流域棉區,根據兩熟連作面積大、復種指數高、田間排水困難的特點,重點配套建設塘壩結合、井渠結合、排灌并重的棉田工程體系,并完善土地平整、田間作業道路建設,為棉油連作、水旱輪作打下良好基礎。黃河流域棉區,根據麥棉兩熟套種面積大、保灌面積小、抗災能力弱的特點,重點建設井、渠、機電設施,達到每50畝棉田一眼深井的標準,形成以保灌為主、灌排結合、井渠配套的棉田工程體系,增強節水灌溉能力,提高棉田產出能力。西北內陸棉區,根據灌溉農業的生產特點,重點改造中低產田、培肥地力,大力發展膜下滴灌設施,提升農田水利設施的水平和灌溉效率。
?。ㄈ嵤┛萍继嵘袆印<哟罂萍紕撔峦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科技提升行動,加快科技創新速度。一是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興棉戰略,培養創新型科研人才;加強新知識和新技術培訓,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二是良種創新。引進種質資源,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和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高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耐鹽堿、耐干旱、特早熟和高品質等不同類型的新品種;同時,研究F1代雜交種高效制種技術。三是良法創新。長江流域重點研究、集成配套棉花輕簡育苗移栽、油后板茬免耕移栽等綜合配套技術;黃河流域棉區集成創新常規抗蟲棉的早發早熟防早衰優質高產配套技術;西北內陸棉區重點是低成本節水灌溉技術。研究小型棉花精量播種、施肥培土機、輕便高效新型藥械、國產棉花收獲等機械及配套農藝措施。四是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攻關。突出抓好棉花枯黃萎病、棉鈴蟲、棉薊馬、棉盲蝽、煙粉虱、棉蚜蟲等重大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減少病蟲危害損失,保持棉花穩定發展。五是加強棉副產品綜合利用。發揮棉花主副產品的多功能性,深化棉籽殼培養食用菌、棉籽蛋白加工飼料、棉籽仁加工食用油和生物柴油、棉稈加工纖維板等方面的利用技術研究,拓寬綜合利用領域,擴大綜合利用規模,提高棉花綜合效益。
(四)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強化服務職能,改善工作條件,突出抓好棉花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新技術的創新與試驗示范,加強成熟實用技術的集成配套與推廣應用。進一步強化棉花重大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監控和防治體系建設,抓好重大蟲害治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引導和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棉花專業合作組織,提高棉農的組織化、規?;蜆藴驶健<訌娹r機裝備,逐步提供機耕、機播、機防、機管、機收、機灌等專業化服務。通過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培育棉花龍頭企業,建立棉花生產基地,擴大訂單生產規模,實行優質優價;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棉花質量,培育棉花品牌,推進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對棉花生產的服務與帶動作用。
六、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各地高度重視規劃實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明確目標,強化責任,認真落實全國棉花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并在全國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編制具有本地區優勢特點的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加強農業行政、科研、教學、推廣等部門聯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堅持市場引導和行政推動相結合,創新機制,穩步推進,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ǘ┩晟坪暧^調控。準確分析棉花供需形勢,科學制定滑準稅和配額政策,強化棉花進口管理;準確把握國家棉花收儲、投放時機與數量,切實穩定國內棉花市場價格,有效保護國內棉農利益。研究棉花收益補償辦法,保持合理糧棉比價關系,提高農民植棉積*性,促進糧棉協調發展。及時發布棉花產銷信息,引導棉農、紡織企業合理安排生產。
?。ㄈ娀瘜m椃龀帧@^續實施棉花良種補貼項目,擴大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將棉花納入農資綜合直補,增加西北內陸棉區膜下滴灌設施補貼,切實降低棉花生產成本。繼續實施棉花基本建設項目,改善棉田生產條件。完善臨時收儲政策,擴大棉花災害保險補貼范圍,研究實施棉花反周期補貼政策,穩定植棉效益,保護棉農積*性。
?。ㄋ模┘哟筚Y金投入。按照中央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強化政府投入的主導地位,加大各級財政的投入力度。通過優化投資環境,出臺配套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企業、經濟組織、個人投資棉花產業。逐步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農民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多部門、多層次、多形式的融資機制,擴大投入資金來源,為規劃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五)創新工作機制。以項目實施為紐帶,圍繞提高棉花產業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農、科、教、企以及行業協會等單位的自身優勢,科學分工,團結協作,形成發展合力。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機制,調動各部門、各環節積*性,提高項目管理能力。
?。┘訌娹r民培訓。通過科技入戶、重大技術推廣等項目實施,培養棉農的科學生產觀念,提高棉農參與專業合作組織和產業化經營等現代生產方式的自覺性。加強重大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棉農科技素質和技術到田率。引導棉農采用國家良種補貼項目推薦的品種,改善品種結構,擴大集中種植規模,開展異性纖維危害專題宣傳,強化棉農和收購經紀人的質量意識,確保防異性纖維關鍵措施落實,切實提高棉花質量。
?。ㄆ撸┘訌娒薹N管理。大力推廣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種。建立品種退出機制,減少老品種和推廣面積較小品種的數量。加強棉種質量抽查和市場執法檢查,杜絕假冒偽劣棉種進入市場。培育大型專業化棉種繁育經銷企業,提高棉種質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售后服務能力。加強棉種總量監測、種子儲備和區域調劑,保障棉花生產用種安全。
?。ò耍┘訌娦麄饕龑А3浞掷妹襟w平臺,加強對規劃的宣傳,擴大其社會影響,進一步增強規劃對產業發展的指導和引導作用,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社會資源向棉花優勢產區聚集。
附圖:棉花優勢區域布局示意圖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