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2015年,新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進入攻堅期,針對新疆農業傳統優勢產業――棉花的面積調整工作正式啟動,目前,新疆已完成棉花面積調減479.23萬畝,超額完成既定計劃,達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棉花種植面積保持在2500萬畝左右的目標。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種植業處副處長鐘艷龍說,全區棉花生產在保證一定規模的基礎上,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正在向高產棉區集中,棉花種植的規模效益也將逐步體現。
當前,新疆已成為全國*大的優質棉生產基地。2014年新疆棉花產量450萬噸,總產量占全國棉花總產量50%以上,但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棉花生產對綜合效益的要求越來越苛刻,風險棉區及次宜棉區逐步退出棉花種植,既是市場的選擇,也是全區農業發展的需要。
其實早在幾年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就已提出“穩糧調棉”的結構調整計劃,但由于全疆棉花種植面積巨大,生產慣性很高,棉花面積調減沒有大面積的展開。201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15年要重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穩糧調棉、優果興畜”的要求,突出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深化調整內涵。
在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和市場杠桿調節機制的雙重作用下,棉花種植面積調減工作既要保證一定規模的棉花生產,又要適度調減棉花種植面積,怎么調減、調減誰的,都成為考驗全區棉花行業從業人員的新課題。
調減誰的棉花?棉花是新疆種植*為廣泛的農作物之一,南北疆都有棉花主要產區,從2015年全區棉花面積調減的計劃和完成情況來看,南疆地區成為棉花面積調減的主要地區,其調減面積占到全疆總調減面積的一半以上。其中,巴州已調減123萬畝、阿克蘇地區調減110萬畝、喀什地區調減77.11萬畝,位居前三。
為什么棉花面積調減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區?鐘艷龍介紹,南疆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相對較為單一,棉花又是南疆農業發展重要的經濟作物,有著很大的種植基數,因此棉花面積調減在南疆地區比較集中。其次是受生態環境,尤其是水資源的約束,使得南疆一些棉花種植區域需要集中退棉。南疆一些地區雖然從土壤和氣候條件判斷,屬于適宜棉花生長地區,但在綜合考慮環境容量,尤其是水資源配比問題后,已經無法承載棉花種植面積過大的現狀,需要退出棉花種植。
“*關鍵的問題還是效益問題,綜合考慮人力成本、種植規模等多項因素,種棉花效益低,就應當退出選擇更適宜作物,這是棉花面積調減*根本的遵循。”鐘艷龍說。
除了在地域上呈現出南多北少的特點外,此次棉花調減工作從棉花生產者角度來看,也存在一定特點。新疆棉花生產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普通農戶為主體的基本農戶,還有一類是以種植大戶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
誰成為了棉花面積調減的主要對象?答案是棉花經營單位。鐘艷龍說,此次棉花面積調減,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所調減的棉花種植面積大于普通農戶所調減面積,除了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種植面積基數較大以外,經營主體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對棉花面積調減的主觀意愿更為強烈,同時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種植面積大,比較效益高,抗風險能力強,對于換種作物后市場經營有著較強的把控能力,因此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對棉花面積調減的“底氣”要強于普通農戶。對于普通農戶來說,以家庭為主體的經營單位,棉花種植規模較小,農戶的種植習慣較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因此普通農戶調減面積相對較少。
調減后改種什么?棉花面積調減后,*重要的問題自然是改種什么?201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對棉花面積調減工作作出明確部署,退棉工作要科學謀劃,要與當地農業發展布局、農業用水配置和農民種植意愿結合起來,改種其他比較效益較高的作物。不難看出,退棉后換種作物的選擇,既要符合環境條件,又要考慮經濟效益,這對于多年習慣性種植棉花的農民來說,是個艱難的選擇。2015年,全區各大棉花產區對棉花代替作物進行了有益探索,從棉花調減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替代作物可大致分為三大類:糧食、瓜果蔬菜、飼草料。替代作物種植面積位居前三的分別是:玉米種植111.57萬畝、小麥種植94.94萬畝、飼草料種植54.6萬畝。“新種植結構的形成,是各地在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環境及綜合考慮種植經濟效益的情況下形成的,從結構布置上看,小麥、玉米等大宗農作物仍占較大比重,特色作物由于受水利資源、栽培技術、市場銷售等制約,調整力度不大。”鐘艷龍說。能形成以大宗農作物及飼草料為主要的調整格局,經濟效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據業內人士測算,受近幾年飼料價格上漲影響,2014年玉米價格平均達每公斤1.7元,按每畝500公斤預估,配合國家良種補貼,畝均產值約860元;小麥種植有*低收購價格托底,再加上財政直補、農資補貼、良種補貼,每畝僅補貼收入就達240元,畝均產值超過1000元。糧食作物受政策及市場影響,種植效益已有所提升,與棉花經濟效益相比已基本持平。如果換種市場效益很好的優質飼草,配合畜牧業生產,其效益則超過棉花種植效益。鐘艷龍認為,2015年全區棉花面積的調減,不僅有助于棉花種植向高產區集中,還釋放了更多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空間,從調整結果看,農民對飼草料的種植生產表現出較強的意向,不論是玉米還是飼草料,供應能力的提升對畜牧業的發展都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也充分表明新疆種植業結構正在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草”三元結構轉型。
調減完成后干什么?雖然2015年的棉花面積調減工作已經完成,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未來又將繼續開展哪些工作?“棉花面積調減后不代表從此不管棉花了,棉花作為全區重要經濟作物的地位還未改變,棉花產業依舊需要發展,且應朝著更高標準發展。”鐘艷龍說,下一步,新疆將進一步加強科技等多方投入,加強現有棉花的田間管理,提高棉花生產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確保棉花生產穩定發展。同時,各地還應推廣以復播、間套為主要內容的“多熟制”種植模式。南疆地區要大力發展糧食與糧食間套、糧食與經濟作物間套等多種模式,實現一年兩熟、一年多熟,提高土地利用率。北疆地區要不斷改革種植模式,探索一年兩作和麥收后復播豆類、蔬菜和青貯玉米。同時還可以圍繞農區畜牧業,探索糧飼兼用玉米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解決畜牧業發展中飼草料不足的問題,促進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轉變。對于已經退棉換種的農戶,要及時統計生產信息,確保現有補貼政策落實到位,確保農民收入不受影響。棉花種植面積調減及換種作物,關鍵因素在于市場。2015年的棉花面積調減過程中,很多基本農戶為規避市場風險并沒有退種棉花。“今后新疆農業部門將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增強農業生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為農民找到合適的代替作物,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引導次宜棉區的基本農戶退出棉花種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比較效益。”鐘艷龍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