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46歲的劉兔子,之前一直圍著鍋臺和孩子轉,養羊、種地占去她**的大部分時間。如今,她變身“紡織女工”,有了固定收入。
劉兔子家住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是中國*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區。每天早上六點,她搭乘通勤車到公司,在食堂吃完早餐后,換上工作服進入紡織車間上班。
“成為熟練工后一年能收入5萬元左右,以前根本不敢想。”劉兔子笑著說,以往辛苦一年,還不夠應付孩子上大學的花銷。現在,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和她一樣,今年44歲的楊淑紅,去年12月底從農民變身“紡織女工”,生活發生了不小的改變。“以前在家務農一年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現在每月就有2000多元工資。”楊淑紅說,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既不耽誤照顧孩子還能兼顧種地。
劉兔子和楊淑紅的經歷,在紅寺堡乃至寧夏都非個例。中國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提出,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增強吸納就業能力。隨著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精準扶貧的推進,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到西部落戶,大批就業機會隨之而來。
劉兔子就職于德州恒豐集團吳忠興民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安介紹,企業不僅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還免費給新入職員工提供技術培訓。除繳納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外,還為在職員工安排通勤車和宿舍。“我們希望更多人來就業,與我們攜手共創美好人生”。
去年6月,寧夏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就業扶貧工作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鼓勵各地搭建就業扶貧載體幫助留守婦女居家就業或靈活就業。隨著紡織、制衣等企業向西部轉移,農村留守婦女也成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專家認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西部落戶使更多婦女變身產業工人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企業通過培訓,有了穩定可靠的職工隊伍;另一方面,這也使農村留守婦女成為務農務工兩不誤的“兩棲農民”。不僅她們的眼界變得開闊,不少家庭也因此有了種田之外的收入。
如今,像劉兔子一樣成為產業工人的農村婦女在紅寺堡區已由個位數增至1000多人。“農村留守婦女成為產業工人,是近兩年的就業新趨勢。”紅寺堡區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局局長王志剛說,這種將產業發展與扶貧助困結合的模式,既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也帶動了更多家庭脫貧增收,對地方和企業都是雙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