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近日,在與江蘇鹽城棉農交流時發現相當多數農民眼看著近期棉市棉價一如秋風掃落葉,原本是“不礙農民的事”,可現在眼看著3級籽棉只有4.50-4.60元的收購報價,3級皮棉也較年初每噸下跌了近萬元,不少農民顯得有些不安起來。大豐市小海鎮宗某關切地問,都說國家今年要托底收購農民的棉花,可現在的收購價都到了托底價以下了,而且現在都花喊棉花供不應求,淡市收購價這個樣子,到了涌市旺季,棉花多了,興許還達不到這個價位,到時你國家托得起嗎?萬盈鎮胡灶村朱某告訴筆者,按4.60元一斤中上等籽棉價格,好年景按畝產500斤籽棉計算,農民可獲得2200-2300元畝植棉收入,通常內地農民家庭夏季收獲糧繭油抵作全年農本、家庭支出等等,棉花收入就是純收入了。如一個農民戶均按種5畝棉花計算,其夫婦年生產收入1100-1152 0173 3840元,這個收入水平達不到當地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如果秋糧、青椒(當地有集約化栽植青椒販銷習慣)大豆價格上揚,其生產收入定將超過植棉,而且辛苦程度并不比種棉花高,加之農副產品流通網絡健全發達,銷售也很便捷。同村農民朱某還以種水稻為例進行算帳對比,他去年將4.5畝地種了水稻,秋后收稻子8000斤,當時每斤賣1.40元,收入1.12萬元,還有國家、省里的糧補拿了不到200元,總覺很滿意,*大的好處是比種棉花輕松,收種管全機械化。
眼下,大多數沿海棉區植棉只有總移栽任務的百分之六、七十,有些要等小麥油菜收獲后才移栽,加上一些床根地、機動田等,待定面積充盈,而如今“過山車”般的棉市,“一日千元”的價格下行實則使棉農待定心理愈來愈明顯。以農民朱某之見,如果這棉價一直跌下去,棉市好丑太離譜,他會繼續種水稻。在蘇北棉區,青椒已到栽植季節,往年農家是把栽剩的椒秧扔了或耕翻,而現今卻發現被保存起來,成為隨時可以取代棉花的“備份”。大豐市一位農業分管領導也對如何保證今年植棉面積維持恢復性增長擔起心來,這位領導認為,從去年秋季至今,棉市棉價可謂亂云密布,無序、驚人、巨大的價格反差給人的**反應是,棉花產銷已亳無安全可言,而歷史的經驗告訴農民,市場上的一切勝負*終都由農民去消受,所以,面對棉市棉價,廣大農民必然要去研究探詢,有些選擇回避似乎也不無道理。現在生產自主權放歸于民,所以調整結構、面積、品種易如反掌。綜合分析,棉市曲折的走勢實己波及全鏈,負面效應將有所體現。(江蘇大豐朱明貴)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