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我國北部沿海各省、市、自治區的濱海地帶和島嶼沿岸,廣泛分布著各種鹽堿地,如若能改善這些土壤的理化性能,就可能使其成為耕地。而棉花屬于耐鹽能力較強的一類作物,有鹽堿地“先鋒作物”的稱號,屬于直根系,根系發達,根深可達地下2米以上,可盡可能多地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水分、養分,屬于抗旱、耐鹽堿、耐瘠薄的高抗逆性農作物。在鹽度0.3%以下的土壤中,棉花均可正常出苗、生長發育。而小麥、玉米等作物,在土壤含鹽量到0.1%時,就有受抑制的表現。因此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把眼光投向了這片鹽堿地,在鹽堿地的棉花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及工程改造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有效進展。
改變種植思路,鹽堿旱地不妨種棉花
據調查,目前全國各地的濱海鹽堿旱地長期以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基本上靠天吃飯,收成差、收益低。相對糧食作物,棉花耐鹽堿、耐干旱、耐瘠薄,是典型的先鋒作物,而且這些鹽堿旱地地區雨熱同期,秋高氣爽,土壤富鉀,具有生產優質棉的生態條件,優勢比較明顯,如果將其改種棉花,可以取得較好的收成。以河北省為例,河北省濱海鹽堿旱地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產量低而不穩,兩季畝產只有200―300公斤,畝收益只有500元左右。2007―2009年,滄州市農科院在海興農場建設152 0173 3840畝濱海鹽堿旱地現代化植棉技術體系示范田,平均畝產籽棉達到了200公斤,畝效益在1000元以上。2010年,在南大港農場推廣面積5000畝,平均畝產達到250公斤,畝效益在1200元以上,植棉效益比較明顯。
因此,開發利用濱海鹽堿旱地發展棉花生產,向濱海鹽堿旱地要棉花,一是可騰出高水肥耕地用來種植小麥、玉米,有利于緩解糧棉爭地矛盾,促進國家糧食安全。二是可騰出高水肥耕地種植蔬菜、水果等作物,有利于發展蔬菜生產,優化種植結構。因此開發利用濱海鹽堿旱地發展棉花生產,對緩解糧棉爭地、糧菜爭地矛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技術雖好,還需國家支持引導
但是,目前開發利用濱海鹽堿旱地發展棉花生產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在認識上,充分開發利用濱海鹽堿旱地資源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轉變該地區農業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應有的重視,也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共識。二是在科研投入上各級政府既沒有資金投入,也沒有項目扶持,基本靠地方農業部門和科研單位自發地進行示范和試驗。三是基本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專項資金支持。比如專用農機具的配套。目前,適用于濱海鹽堿旱地開發應用的集點水、播種、噴藥和鋪膜為一體的配套農機具日播種面積30畝,每300畝棉田需配置一臺,每臺4000元。再比如節水設施,重點是組裝膜下滴灌設備,管道集成安裝,每畝需投資1500元,一次投資,多年使用。其中永久性管道集成安裝費每畝1300元,薄膜滴管每畝需200元。還有鹽堿地工程改良,主要是挖3.5×3米淋鹽集雨溝、修建50米寬的臺田、平整土地等,每畝需一次性投資400元。這些投資都比較大,不是單個的農民和農業部門、科研單位所能承受的,因此需要專項資金的支持。四是基本種植技術已經成熟,但是配套的其他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總結完善,搞好總體規劃設計,開展更深入的技術研究。
積*發展濱海鹽堿旱地棉花生產,緩解糧棉爭地矛盾
發展濱海鹽堿旱地棉花生產,不僅可以解決棉花與糧食爭地問題,還可以發展新棉區,實現棉花生產的戰略東移,為此建議:
一、各省建立濱海棉花試驗站。廣泛吸收省內外棉花科研、教學、生產、農機、土肥、水利等方面專家開展濱海鹽堿旱地技術推廣與創新。一是推廣濱海鹽堿旱地現代化植棉技術;二是研究探索以中度及重度鹽堿旱地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構建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省工簡化栽培體系。
二、增加投入,加快鹽堿旱地開發利用。采取農藝措施、農機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對新棉區鹽堿旱地改良和開發利用提供資金支持,主要是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棉機械、節水澆灌等環節給予補貼,改善生產條件,改變種植習慣,推廣先進植棉技術,促進棉農增收。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各省濱海鹽堿地區,人少地多,適宜發展規模經營,應鼓勵大戶承包土地發展棉花生產。應研究制定切合當地實際的、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通過大戶承包經營,實現濱海鹽堿地棉花規?;N植、產業化經營,從而吸引民間投入,有利于濱海鹽堿旱地的快速開發利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