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2021年是阿克蘇地區進一步調整優化棉花品種結構,全面推行“一主一輔”用種模式,加大機采棉種植模式普及力度,加快植棉實用新技術示范推廣,推進“十四五”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的起步之年和關鍵之年。受今年特殊氣候、氣象災害、水情、品種變化和農資價格上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區棉花生產遭遇了歷史上少有的困難風險與挑戰,棉花生長發育進程長期處于滯后狀況,棉田生長整齊度差異明顯,主要病蟲害不同程度交替發生,無形中增加了棉花田管措施落實的難度和產量構成因素變化的不確定性。
目前,棉花生產已進入產量形成要素趨于定型的生長發育中期,蕾、花、鈴總數和“三桃比例”框架基本形成,棉花生產大勢已處于可預測階段。為此,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于7月27日至31日,統一設計方案、調查內容、調查方法和相關要求,與各植棉縣市農技站同步開展了本年度地區棉花生長中期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科學匯總分析。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棉花中期調查開展情況
受去年7月疫情影響,當年地區棉花生長中期調查被迫中斷,導致了2020年中期調查歷史資料的缺失。為確保今年棉花中期調查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時效性,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及時專題研究、具體安排,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開展2021年棉花產量構成要素及產量趨勢調查分析的工作提醒》,明確了調查方法、參照標準、調查步驟和具體要求;各縣(市)農技部門高度重視、積*參與,于7月27日至31日,按照統一規定的調查內容、調查方法和時限,如期完成了田間調查、數據匯總分析及總結上報工作;與此同時,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抽調專門技術力量組成技術指導組,前往6個主要植棉縣(市)現場指導中期調查,并對棉花生長發育、產量器官形成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與縣(市)農技人員、植棉大戶、基本農戶就今年的棉花生長發育特點、生產形勢進行了面對面深入探討交流,為準確把握當下地區棉花生長發育狀況,客觀分析預測今年的棉花產量形成變化趨勢提拱參考。
本次棉花生長中期調查,各植棉縣(市)共調查100畝以上集中連片條田410個,其中陸地棉378個、長絨棉22個,合計調查面積8.55萬畝;地區技術指導服務組抽樣調查覆蓋庫車、沙雅、新和、阿克蘇、阿瓦提、溫宿共6個主要植棉縣(市)18個鄉鎮(鎮)的54個村;調查范圍涉及滴灌與溝灌棉田,機采種植模式與常規種植模式棉田,單作棉田與果棉間作棉田,種植大戶棉田、合作社棉田、企業棉田與基本農戶棉田,人工打頂棉田與化學封頂棉田,適期播種棉田與災后重播補種棉田,覆蓋了地區各縣市種植的主要棉花品種。調查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二、當前棉花生長、產量構成指標分析
據地區農業農村局統計,2021年地區棉花種植總面積714.7萬畝,其中:陸地棉649.3萬畝、長絨棉65.4萬畝。分縣市為:阿克蘇市89.44萬畝、庫車市152 0173 3840.4萬畝、沙雅縣189.17萬畝、新和縣78.31萬畝、拜城縣0.05萬畝、溫宿縣47.74萬畝、阿瓦提縣137.57萬畝、柯坪縣11.02萬畝。
(一)調查指標與對比分析依據
根據現階段棉花生長發育狀態及產量器官形成情況,本年度中期調查主要涉及棉花株高、單株果枝數、大鈴數(直徑≥2cm)、小鈴數(直徑≤2cm)、花數、蕾數和畝收獲株數等相關技術指標;在調查并依據收獲株數,折算每畝總大鈴數、小鈴數、花數、蕾數及蕾花鈴總數;通過對各植棉縣(市)上報中期調查結果統計匯總,與歷年同期調查相關統計數據對比(2015~2019年平均值、下同),科學分析握當前棉花生長及產量形成主要結構指標與往年同期對比變化情況。
(二)調查統計結果與對比分析
1.陸地棉
一是平均株高較歷年同比偏高。陸地棉平均株高為77.58cm,比歷年同期增加5.20cm;二是平均單株果枝臺數較歷年同比略增。平均單株果枝數8.87臺,較歷年同期略增0.06臺;三是平均單株大鈴數較歷年同比略減。平均單株大鈴數4.19個,比歷年同期略減0.16個;四是平均單株小鈴數較歷年同比略減。平均單株小鈴數3.41個,較歷年同期減少0.02個;五是平均單株花數較歷年同比略增。平均單株花數0.95朵,比歷年同期增加0.11朵;六是平均單株蕾數較歷年同比有所減少。平均單株蕾數4.57個,較歷年同期減少0.58個;七是平均畝收獲株數較歷年同比略增。抽樣調查平均畝收獲株數為1.24萬株,較歷年同期增加0.09萬株。
按照抽樣調查畝均收獲株數折算,現有畝總大鈴數為5.19萬個,比歷年同期增加0.21萬個;畝總小鈴數4.17萬個,比歷年同期增加0.27萬個;畝總花數1.17萬朵,較歷年同期增加0.22萬朵;畝總蕾數5.63萬個,較歷年同期減少0.23萬個;每畝蕾、花、鈴總數為16.16萬個,比歷年同期增加0.47萬個(詳見表1)。
2.長絨棉
一是平均株高較歷年略偏高。調查平均株高82.04cm,比歷年同期高2.82cm;二是平均單株果枝數較歷年偏少。平均單株果枝數11.25臺,較歷年同期減少0.84臺;三是平均單株大鈴數與歷年同比變化不大。平均單株大鈴數6.32個,比歷年同期多0.05個;四是平均單株小鈴數與歷年同比略增。平均單株小鈴數2.76個,較歷年同期增加0.2個;五是平均單株花數較歷年同比略增。平均單株花數0.64朵,較歷年同期略增0.18朵;六是平均單株蕾數較歷年同比略減。平均單株蕾數3.46個,比歷年同期減少0.38個;七是調查棉田畝保苗株數較歷年同比略增。調查棉田畝保苗株數1.37萬株,較歷年增加0.13萬株。
按照抽樣調查畝均收獲株數折算,平均畝總大鈴數8.60萬個,較歷年同期增加0.83萬個;平均畝總小鈴數3.81萬個,比歷年同期增加0.66萬個;平均畝總花數0.87萬朵,較歷年同期增加0.3萬朵;平均畝總蕾數4.73萬個,比歷年同期略增0.02萬個;每畝花、蕾、鈴總數今年為18.01萬個,較歷年同期增加1.81萬個。平均畝總大鈴數、小鈴數、花數、蕾數分別較歷年增加10.68%、20.95%、52.63%、0.4%,平均畝蕾、花、鈴總數較歷年增加10.7%。
三、后期棉花產量形成趨勢分析
(一)中期調查結果與后期產量形成的相關性
進入7月下旬,單位面積收獲株數、大鈴數、小鈴數、花數、蕾數以及“三桃結構”比例與棉花后期產量形成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產量形勢已趨于明朗。因此,依據調查對比分析數據,分析判斷今年調查棉田平均蕾花鈴總數與歷年、去年同比增減情況,以“大鈴總數的85%、小鈴總數的70%、花總數的50%、蕾總數的30%,可以*終轉化為有效收獲鈴數”作為參數,大致預測今年棉花產量較歷年、去年同比增減變化趨勢。
(二)產量趨勢預測
1.陸地棉:調查反映,當前陸地棉畝大鈴數、小鈴數、花數比歷年同期略增,畝總蕾數略有減少,鈴增、花多、蕾少的結構有利于*終成鈴率。在中后期不出現*端災害性天氣影響,水肥管理基本到位的前提下,預測今年地區陸地棉單產與歷年均值相比將呈持平略增狀況。
2.長絨棉:調查反映,當前長絨棉畝蕾花鈴總數比歷年同期明顯增加,其中畝總大鈴數、總小鈴數增幅較大,畝總花數小幅增加,畝總蕾數持平略增,反映出棉花產量構成要素的蕾花鈴組成中,大鈴、小鈴和花的占比大幅偏高,而蕾的比例基本持平,這樣的結構有利于*終成鈴率。預測今年地區長絨棉單產較歷年均值呈小幅增產趨勢。
四、氣象因素對棉花生產影響分析
一是3月下旬氣溫偏高回暖快,棉花始播期偏早
3月下旬,地區主要植棉縣(市)氣溫較歷年偏高1.0℃,其中庫車市、沙雅縣和新和縣偏高0.2~0.5℃,阿克蘇市、阿瓦提縣、溫宿縣和柯坪縣偏高1.1~1.6℃。鑒于氣溫回升,今年少量棉田*早3月24日播種,多數縣(市)3月29日開始播種,始播期較去年早3~4天。
二是4月份降溫降水多發頻發,密集播種期后移、播期跨度拉長,棉花出苗緩慢、苗后生長發育受到抑制
4月上中旬,地區主要植棉縣(市)遭遇降雨、降溫天氣過程,4月1日~3日、4月7日~9日、4月12日~14日有小到暴雨,其中4月1日新和縣大雨(14.3mm)破4月份*大日降水量*值,柯坪縣大雨(12.2mm)居4月份歷史第三位。據地區氣象局數據顯示,4月上旬、中旬平均降水量較歷年分別偏多708%、25%,下旬偏少79%。伴隨降雨,氣溫下降3~5℃,其中上旬、下旬平均氣溫分別較歷年偏低3.1℃、1.2℃,中旬偏高0.4℃。受4月上旬不利天氣影響,對早播棉花出苗造成較大影響。降雨后,種穴表土中的鹽分溶解,被淋溶至種子或棉苗根系周圍,鹽濃度增高,引起僵苗、死苗;土壤濕度增加,地溫隨之降低,棉花發芽、出苗受到抑制的同時,低溫高濕土壤條件下引發爛芽、爛根,部分早播棉田重播。同時,多數植棉縣(市)密集播種期延遲至4月中旬,較上年推遲5~7天。截至4月20日地區棉花播種過半,4月底播種工作全面完成。
三是5月份氣溫總體偏低,導致棉花苗情長勢差于歷年
5月份,地區平均氣溫19.4℃,較歷年偏低0.3℃。上旬平均氣溫20.5℃,較歷年偏高1.7℃;中旬平均氣溫16.5℃,較歷年偏低2.8℃;下旬平均氣溫21.6℃,較歷年偏高0.8℃。受氣溫偏低影響,陸地棉各項生育指標明顯不及去年和歷年同期,尤其是株高和主莖真葉數與去年和歷年同期均值相比大幅減少,長絨棉生長發育略顯滯后,總體上棉花生育進程偏慢,苗情差于歷年同期。
四是5月11~12日大風天氣影響范圍廣,受災重種補種面積大,棉花生長發育總體滯后
5月份,地區風沙天氣主要出現在1~2日、8~9日、11~12日、17~18日、29~30日,*強風沙出現在11~12日,其中新和縣10級(23.6~25.0m/s),沙雅縣、庫車市、溫宿縣、阿瓦提縣、阿克蘇市8~9級(19.0~21.4m/s),柯坪縣6~7級(13.4~16.2m/s)。受風災影響,棉花葉片被沙塵擊打失水干枯,生長點不同程度損傷,棉花重播和補種面積大,據統計地區范圍內棉花受災面積159.51萬畝,占棉花播種總面積的22.3%,其中補種119.87萬畝、重播34.39萬畝、改種5.17萬畝,棉花受災面積之大、受災程度之重近10年實屬罕見。受災棉花于5月20日左右補種重播,棉花生育進程大幅推遲,生長發育明顯減慢。據7月底調查,重播、補種棉田單株果枝數8.3臺、大鈴數0.7個、小鈴數2.7個、花數0.6朵、蕾數9.6個,反映出重播、補種棉田大鈴數較正常棉田大幅減少。
五是6月份氣溫略偏高、降水偏少、局部棉田遭受雹災,陸地棉營養生長略快,生殖生長相對遲緩
6月份,地區平均氣溫23.1℃,較歷年偏高0.1℃。其中上旬平均氣溫24.6℃,較歷年偏高2.4℃;中旬平均氣溫21.3℃,較歷年偏低1.3℃;下旬平均氣溫23.4℃,較歷年偏低0.6℃;地區平均降水量8.5mm,較歷年偏少47%,其中中旬為主要降水時段,較歷年偏多8%,上旬、下旬以局地分散性降水為主,分別偏少78%、84%。受氣溫略高、降水偏少的影響,陸地棉呈現出營養生長略快、但生殖生長相對滯后的特點。6月13~14日,溫宿縣和阿瓦提縣共15個鄉(鎮)出現冰雹、中到大雨天氣過程,并伴有8~9級偏北陣風。據統計,棉花受災面積5.19萬畝,其中溫宿縣2.76萬畝、阿瓦提縣2.43萬畝(絕收面積1.33萬畝)。
六是7月份氣溫偏高,間隔性高溫、降雨偏多,棉花生長發育明顯加快
7月份,地區平均氣溫25.5℃,較歷年偏高1.3℃。其中上旬、下旬平均氣溫分別為27.0、25.8℃,較歷年分別偏高3.0℃、1.4℃;中旬平均氣溫21.5℃,較歷年偏低0.7℃。7月份,地區平均降水量28.3mm,較歷年偏多69%。其中中旬為主要降水時段,除沙雅偏少35%,其余縣市偏多163~338%;地區上旬、下旬以局地分散性降水為主,上旬較歷年偏少70%,下旬較歷年偏多11%。受氣溫升高、降雨偏多影響,棉花生長發育有所加快,各項生育指標已接近去年和歷年同期,營養生長較去年和歷年同期不同程度增加,但生殖生長較去年同期略減或基本持平。
七是7月份出現*端高溫天氣但持續不長,局部棉田出現干蕾干鈴及蕾鈴脫落現象,棉蚜偏輕、棉鈴蟲偏重發生
7月1~12日地區東部、南部縣市出現高溫天氣;7月25~29日地區大部縣市出現高溫天氣,月*高氣溫35.7~39.9℃。受高溫天氣不利影響,局部受旱棉田葉片萎蔫下垂,中上部果枝出現干蕾干鈴的現象,蕾鈴脫落較為嚴重,紅莖比較高。據7月下旬調查,棉花單株果枝數8.3臺、空果枝數1臺;單株大鈴數4個、小鈴數2個、花數0.18朵、蕾數1.6個;單株脫落數3個,占棉花生殖器官的占比為38.6%。同時,受高溫天氣影響,棉蚜整體偏輕發生,棉葉螨中度發生,棉黃萎病增多,突出的是棉鈴蟲發生明顯加重。
五、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示范應用情況
(一)棉花干播濕出技術
受農業用水日益緊缺的限制,棉花播種時春灌水難以保障,播種期被迫推遲;播種期間,災害性天氣過程頻發,常規的冬灌或春灌后須搶墑播種,播后棉花出苗易受不利天氣的影響;5月上中旬,已播棉花因風災、雹災需搶時重播。為此,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積*探索棉花干播濕出技術,即不冬灌、不春灌,棉花播種后滴水補墑,助棉苗出土。目前,棉花干播濕出技術不斷完善、趨于成熟,以側封土播種、適量滴出苗水、隨出苗水滴鹽堿改良劑、適時封土為核心的配套技術得到應用,助力節水、節本、避災、救災。其優勢:一是畝節約農業用水150~180m3,節水率達到30%以上,畝節約水電成本85~100元,有效緩解了春季用水高峰期農業用水緊張的矛盾,保障了更大面積農作物農業用水需求;二是可根據天氣預報,靈活把握播種時間,主動規避災害性天氣過程,*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三是通過側封土播種,即使下雨棉花也可正常出苗,有效應對播后因土壤板結造成的“出苗難”問題;四是對5月上中旬受災重播棉田,可搶時播種,規避了灌水、犁地、整地環節,節省農時7~10天,避免因有效生育期不足不能正常吐絮而影響產量。據統計,2021年地區應用棉花干播濕出技術12.6萬畝,其中阿瓦提縣6萬畝、沙雅縣1.1萬畝、庫車市2.5萬畝、新和縣1萬畝、阿克蘇市1萬畝、溫宿縣1萬畝。
(二)棉花雙膜覆蓋技術
棉花播種期間,降雨天氣過程時有發生,單膜覆蓋下種孔土壤遇雨會出現返堿死苗的現象,同時易土壤板結,形成“堿殼”,造成“卡苗”、“悶苗”,需要人工“破殼”解放棉苗助苗出土,而人工“破殼”費工費時。據了解,人工“破殼”日工效1~1.5畝,畝人工成本80~100元。棉花雙膜覆蓋技術即播種機在下層膜上完成覆膜、打穴、下種、覆土、開溝、壓膜工序時,同步鋪設只透光不透水的全封閉上層膜,待棉花完成出苗后再適時揭去上層膜。雙膜覆蓋可起到抗雨、增溫、提墑的作用,棉花不僅出苗快,而且破解了遇雨返堿死苗和人工“破殼”難題,畝節省成本20~35元。據統計,2021年地區應用棉花雙膜覆蓋技術30.95萬畝,其中沙雅縣23萬畝、庫車市4.05萬畝、新和縣1萬畝、阿克蘇市2萬畝、溫宿縣0.9萬畝。
(三)棉花化學封頂技術
目前人工打頂仍然是本地普遍采用的棉花打頂方式,人工掐除“一葉一心”消除棉花頂端優勢,效率很低、成本較高,據了解人工打頂日工效3~5畝,畝成本30~50元。人工打頂是棉花生產耕、種、管、收各環節中**人工作業的一環,已成為阻礙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瓶頸”。7月上中旬,正值棉花打頂高峰期,打頂工作時效強、任務重、時間緊,棉農尤其是植棉大戶雇傭打頂工難的問題十分突出。打頂工作滯后會造成營養徒耗,影響棉花產量。化學封頂技術是一項通過噴施含植物生長調節劑成分的化學封頂劑,抑制細胞分裂、伸長,延緩、控制生長點生長,徹底消除頂端優勢的新型簡化植棉技術,可達到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目的,促進養分向蕾、花、鈴轉移,已成為控制棉花頂端優勢的新途徑。化學封頂效率高,通過無人機、大型噴霧機械噴施化學封頂劑的日工效分別為1000畝、1200畝,是人工打頂的400~500倍,打頂時間大幅縮短。同時,化學封頂劑和無人機作業成本20~30元,較人工打頂畝節省成本10~20元。此外,化學封頂實現了打頂工作機械化,對打通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后“一公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以化學封頂、整枝塑型、化學調控、水肥運籌為一體的棉花化學封頂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據統計2021年地區運用棉花化學封頂技術92.62萬畝,其中阿克蘇市31.6萬畝、阿瓦提縣3.44萬畝、沙雅縣1.1萬畝、庫車市32.98萬畝、新和縣12.9萬畝、溫宿縣10.6萬畝。
(四)陸地棉4.4m超寬膜種植模式
超寬膜種植模式,即一幅膜4.4m,種植12行,行距配置模式為(10+66+10+66+10+66+10+66+10+66+10)cm+66cm,6根滴灌帶分別鋪設在寬行中距離次邊行、中行10cm,地膜厚0.015mm,以增強地膜的韌性。超寬膜種植模式增大了地膜的覆蓋度和采光面,更有利于增溫、保墑和抑制雜草。同時,與2.05m寬膜種植模式下中行(2行)和邊行、次邊行(4行)之比為1:2相比,4.4 m超寬膜種植模式下中行(8行)和邊行、次邊行(4行)之比為2:1,中行占比更高,棉花生長勢更強,“大小苗”的現象弱化,更有助于棉花高產、穩產。目前這種新模式在地區僅有少量試種,穩產、增產效果明顯,明年還要積*推廣擴大種植面積。
(五)示范適合機采的長絨棉新品種
適合機采的長絨棉品種是長絨棉機械采收配套技術的關鍵環節。去年新疆農科院培育出適合機采的長絨棉品種“新78”,果枝始節高度在18cm以上,滿足了采棉機摘錠對棉花果枝始節高度的要求,避免了長絨棉下部18cm以下、1~3果節吐絮鈴漏采的弊端,纖維長度41mm,斷裂比強度45.3cn/tex,馬克隆值4.0(A級),稱得上填補了國內無機采長絨棉品種的空白。今年地區專門組織了示范和擴繁,其中在阿瓦提縣擴繁“新78”良種2300畝,7月下旬阿瓦提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抽樣3個條田、500畝調查,“新78”品種果枝始節5.13苔,始果枝高度20.18cm,株高129.13cm,單株果枝數15.76個,單株大鈴數3.31個,單株小鈴數4.73個,單株花數0.6朵,單株蕾數8.88個,畝收獲株數1.25萬株,其適合機采性狀、產量潛力及纖維品質等方面的表現十分樂觀。但從目前掌握情況看,該品種今年擴繁僅4500~5000畝,制種面積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到明年機采長絨棉的種植規模。
六、地區棉花中后期管理措施建議
(一)加強中后期水肥管理、力促多結桃
8月份,視棉花長勢,適量滴水滴肥,保持棉花不旺長不早衰。對正常生長的棉花,隨水滴肥2~3次,每次每畝滴水20~25m3,滴施尿素4~5kg、磷酸二氫鉀2~3kg;對出現早衰跡象的棉田,隨水滴肥3~4次,每次每畝滴水25~30 m3,滴施尿素5~6kg、磷酸二氫鉀3~4kg,以延長棉花根、葉功能期,提高中上部成鈴率,增加鈴重;對生長過旺的棉田,隨水滴肥1~2次,每次每畝滴水15~20 m3,滴施尿素3~4 kg、磷酸二氫鉀2~3 kg,以控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防止因棉田過于郁閉不通風不透光,從而加劇蕾鈴脫落。9月上旬,對土壤墑情不足、早衰跡象明顯的棉田,可酌情滴水1次,每畝滴水10~15m3,以促進吐絮、增加鈴重。
(二)落實促早熟措施、提高霜前花率
一是要防止秋季快速降溫造成棉花不能及時吐絮,對于密度較大、長勢較旺的棉田,應及時進行推株并攏;二是對漏打頂的棉花,及時補打頂,確保頂部棉桃正常吐絮;三是對棉株下部的無效果枝進行清除,以利通風透光,促進吐絮;四是今年4月中下旬降水較多,導致重播棉田比例偏大,棉花生育進程滯后,預計相當數量棉田需進行人工催熟,建議提前做好乙稀利等催熟藥劑的準備,嚴格掌握用藥時間和用藥量。一般可從9月20日開始,對貪青晚熟的棉田,使用適量乙稀利進行催熟,促進棉花及早吐絮。
(三)加強病蟲害防治、嚴防擴散蔓延
8月份,重點對棉葉螨、棉鈴蟲、黃萎病、棉薊馬和棉盲蝽進行防治,嚴防病蟲害擴散蔓延。就棉葉螨而言,點片發生時,點片挑治;有螨株率達到10%以上或出現連片紅葉時及時進行普防。用藥時務必注意殺成螨、若螨、幼螨的專性殺螨藥劑和殺卵藥劑要配合使用。專性殺螨劑:阿維菌素、噠螨靈、炔螨特、乙唑螨腈;殺卵劑:四螨嗪、噻螨酮、乙螨唑、螺螨酯。要交替用藥,堅決將棉葉螨控制在點片發生階段。就棉鈴蟲而言,要抓好放置性誘劑、頻振燈誘蛾、楊枝把誘殺成蟲工作;當棉田百株有蟲5~8頭、卵20~30粒時,用藥劑挑治,其中對天敵數量多、處于棉鈴蟲卵孵化期或幼蟲3齡前的棉田,用BT和NPV等生物農藥防治;對天敵數量少、3齡以上幼蟲比例大的棉田,用功夫、敵殺死和氯氰菊酯等輪換用藥、及時挑治。就黃萎病而言,零星發生時,拔除病株后對周圍土壤用氯化苦等消毒,或選用棉枯凈或黃腐酸鹽噴霧防控。點片發生時,可噴施或滴灌黃腐酸鹽、枯草芽孢桿菌,同時葉面噴施綠鳳95、氨基酸調節劑予以防治;對長期連作、黃萎病發病嚴重的棉田,次年可實行作物輪換倒茬,徹底消滅土壤中的病菌,從源頭上改善黃萎病的發生。就棉薊馬而言,用5.7%甲維鹽3000~4000倍液搭配40%啶蟲脒6000~7000倍液莖葉噴霧防治。就棉盲蝽而言,結合棉盲蝽成蟲怕光,喜早晚活動的習性,選擇內吸性、熏蒸性、觸殺性的藥劑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蟲啉乳油25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于清晨或傍晚防治,做到輪換用藥,以防止產生抗藥性。
(四)抓好脫葉機采關鍵措施、力促提質增效
1.脫葉催熟:一是要適時脫葉催熟。當日平均氣溫≥18℃、夜間*低氣溫>12℃,頂部棉鈴的齡期在45天以上、40%的棉花吐絮時,即可噴施脫葉劑和乙烯利。綜合考慮天氣狀況、生育進程,阿克蘇地區噴施脫葉劑和乙烯利的適宜時間為9月15日~25日;二是要適量脫葉催熟。對長勢正常的棉花,可采用一次脫葉催熟技術,每畝噴施瑞脫龍20 ml搭配乙烯利100 ml,或脫吐隆15 ml搭配乙烯利100 ml;對因密植旺長、貪青晚熟導致一次脫葉催熟效果不理想的棉田,可采用二次脫葉催熟技術,每畝噴施瑞脫龍15ml搭配乙烯利80 ml,或脫吐隆10 ml搭配乙烯利80 ml,7~10天后,每畝再噴施瑞脫龍10 ml搭配乙烯利40 ml,或脫吐隆5 ml搭配乙烯利40 ml;三是要嚴把噴藥質量。正常棉田藥量適當偏少,旺長棉田藥量適當偏多;早期用藥藥量適當偏少、晚期用藥藥量適當偏多。采用高架噴霧機或無人機施藥時,要求上中下部葉片都能均勻著藥,提高脫葉率、吐絮率。
2.機械采收:一是做好采收前準備。及時清除田內飄移的殘膜、滴灌帶及雜草、雜物。采收前組織人工采摘出15米轉向帶,對不規則的地邊、地角進行人工采摘,并將棉桿徹底砍除拉出田外。平整好采棉機進出地行走路線,并查看條田內有無障礙物影響通行,若有需及時處理;二是適時機械采收。脫葉20天后,當脫葉率達到90%以上、吐絮率達到95%以上時即可實施機采,作業時間為10:00~21:00;三是提高機采質量。機采總損失率力爭控制在5%以內,含雜率和含水率分別控制在12%以下。機械采收完畢后,要進行復采或人工清田,以減少損失浪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