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國棉花產量評述(毛樹春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中棉所和全國優質棉科技服務項目組于2003年9月15日前后對主產棉區定點縣124個,定點戶4152 0173 3840戶進行了估產調查,項目組技術專家又于8月中下旬到10月中上旬考察了三大產區9個省區30多個縣(團),察看了大面積棉田、試驗地、種子繁殖基地與軋花廠,走訪了當地農業生產管理部門,農技推廣和科研機構,訪問了許多棉農、植棉大戶、勞模以及棉花企業負責人,全部數據匯總與模擬矯正之后,根據系統監測獲得的中國棉花生長指數—CCGI,項目組專家進行了集體會診,總體評價是,受價格有利因素的拉動,春夏播面積擴大23.0%,增加1122萬畝,達到7720.9萬畝。然而,受連續性異常氣候的嚴重影響,棉花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危害,受災面積4000多萬畝,占54%,絕收占4.2%,收獲面積7397.9萬畝;全年CCGI為84,表明棉花生長狀況很糟糕;單產減26.3%,總產436.6萬噸,比2002年國家統計局491.6萬噸減55萬噸,減11.2%;同時棉花嚴重晚熟,收獲期滯后一個月。 一、全國產量評述 (一)單產 受連續性異常氣候的嚴重影響,棉花單產大幅度降低是今年生產的主要特點。全國棉花單產為59.0千克/畝,比2002年國家統計局數據加權單產80.0千克/畝降低21.0千克/畝,減26.3%;比2002年中國優質棉數據73.2降低14.2千克/畝,減19.3%。中國棉花生長指數(CCGI) 5月為82,苗期棉花生長狀況差于去年同期二成,全國棉花生產開局不利;6月CCGI為93,苗情好轉;7月CCGI為86,棉花生長加快,但是苗情仍然差于去年同期一成多。8月CCGI為87,雖然成鈴進程加快,但是單株成鈴數少1.5個,比去年同期減少14%;9月CCGI為70,比去年同期成鈴數減少30%,同比成鈴數減少5.7個/株,2003年全年CCGI平均為84,棉花生長發育比上一年差一成半多。產量結構上,全國收獲密度降低8.4%,單株成鈴減少19.5%,鈴重減輕9.9%,衣分率比2002年略有提高。 (二)面積和總產 據中國優質網監測,由于價格有利的拉動,棉花春播種面積7200萬畝,黃河夏播短季棉面積300萬畝,春夏播面積7720.9萬畝,比國統計局數據6276.2萬畝增1444.7萬畝,增率23.0%;比2002年中國優質棉數據5879.9萬畝增1841萬畝,增率31.3%。但是,由于淮河、長江和渭河水災導致收獲面積減少323萬畝,占播種面積4.2%,收獲面積7397.9萬畝,比2002年國家統計局增1122萬畝,增17.9%,比中國優質棉網增19.1%。 據中國優質網監測,全國棉花總產436.6萬噸,比國家統計局數據491.6萬噸,減55萬噸,減11.2%;比2002年中國優質棉數據430.6萬噸,增6萬噸,增1.4%。 (三)三大產區 災害導致單產減產程度以黃河流域*大,長江中下游次之,西北內陸較小;就亞區而言,黃淮平原和南襄盆地減產幅度*大,達到五成上下,這里有一批集中產地——周口、商丘、荷澤、鹽城與南陽,以及皖北和徐淮地區,面積2000萬畝,這里集中一批優質棉基地大縣,產量在5-7萬噸——扶溝、太康、商丘市轄區、鄧州、巨野、射陽和大豐等;其次為華北平原、北疆減產三成、長江中游江漢平原以及中下游交界處,減產三成上下,長江兩岸丘陵崗地減產四成左右;第四是洞庭湖,以及南疆也因10月低溫和早霜凍減產一成,河西走廊和運城盆地單產基本持平,長江上游、下游與東疆則增產一成上下。 (四)主要產棉省區 就全國而言,2003年單產減產幅度以豫*大,達到48.7%;蘇減38.7%、皖減26.5%、冀減25.7%、魯減23.7%、鄂減17.9%和新減10%。 二、全國主產區氣候和技術要素評述 *端異常氣候是導致今年棉花減產的主要原因,由氣候災害引發生物災害是另一重要原因。 一是多種災害性氣候并發,持續時間長,范圍廣,災害重。全國主產棉區災害性氣候可以歸納為“旱、澇與高濕并存,高溫、低溫和寡照并存”,持續時間從播種到收獲季節接連不斷,10月上中旬又遭受兩次冷空氣侵襲,主產棉區普降雨雪和低溫,初霜早臨,真可謂“雪上加霜”,棉花生產又一次遭受重挫。 長江中下游——5-6月遭受干旱,7-8月遭受100年一遇的高溫熱害,9-10月又遭受陰雨、寡照和低溫早臨,洞庭湖干旱,其中高溫和干旱是減產的*主要原因。黃河流域——7月黃淮平原的淮河以及9月渭河遭受洪澇,8-10月遭受持續陰雨引起濕害,全年熱量嚴重不足與寡照,10月2次冷空氣襲擊,鄭州10月3-4日氣溫降至11-12℃,表明黃河流域棉花生長終止。西北內陸——4-6月遭受低溫,7-8月有所好轉;但是由于全年低溫,天山來水量減少一半,遭受干旱危害,北疆更為嚴重,9-10月低溫,初霜早臨(北疆9月27日)。 二是自然災害誘發生物災害是今年棉花減產的又一重要原因。今年棉花枯、黃萎病兩次大爆發,據中國優質棉網監測,全國發病面積4000多萬畝,占播種面積的54%,基地大縣扶溝、商丘、巨野、南陽、鄧州、天門等發病面積占70%。**次發病時間于7月上中旬,發病由南向北,到8-9月形成“落葉、垮稈和枝葉再生”;第二次發病時間于8月,南北普遍發生,形成“落葉、垮稈和寡桃”。回顧1992-1993年棉花大減產,在棉鈴蟲大爆發的同時,當年黃萎病同樣大爆發,實際上,從我國棉花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要用綜合技術治理棉花枯、黃萎病。 三是棉花品種和栽培技術對異常氣候反應的差異很大。品種上,雜交棉抗災減災建奇功;“北種南種”幾乎全軍覆沒,抗蟲棉大多數品種表現減產多一些,品種生態區差異以及抗蟲棉對*端氣候的反應十分敏感。栽培技術上,套種(栽)、地膜早發棉花與合理密植減產幅度要小得多;油菜收獲后移栽的棉花由于晚發與稀植棉花災后補償能力要弱得多。生產條件上,具備灌排且積*排灌的棉田,減產要少得多,彭澤縣沿江棉區以及江蘇大豐一些基地在大災之年還奪得高產,就是一例。 三、當前國內外棉花價格飆升 中國棉花價格A指數2002/03年度(末月)8月12943,03/04年度(首月)9月13545,上漲602元/噸,漲4.7%,10月**周15242、第二周15948、第三周17123,10月20日17812元/噸,上漲4869元/噸,漲37.6%。一些地區收購子棉價格達到7.8元/千克,按37%衣分和棉籽價1.5元/千克計算,相當于皮棉價18527元/噸,則上漲4982元/噸,36.8%。 代表國際高等級棉價格的Cotlook A指數2002/03年度8月60.5美分/磅,新年度9月64.09美分/磅,上漲3.59美分/磅,漲5.9%,10月**周66.67、第二周67.78、第三周71.23和10月20日74.25美分/磅,上漲13.75美分/磅,漲22.7%。 2003年全國棉花資源總量顯著減少是導致棉價飆升的主要原因,同時,棉花普遍晚熟一個月是又一重要原因,今年10月下旬到11月棉花收獲和收購才能進入高峰期。 四、備足種子,為明年棉花生產做好準備 預測明年棉種可能短缺加劇,同時種子品質差。建議有關部門要摸清種源底細,備足種子為明年棉花生產做好準備,這是防范種子大戰,防治偽劣假種子和哄抬價格的有效措施。當前和今冬明春要做好的幾項工作: 一是摸清種子數量和質量的底細。政府相關部門和質量檢測機構應該進一步調查,掌握去年剩余種子和今年可以當作商品種子的數量和品質,并向社會發布。二是研究提出提高受災棉花種子品質的技術和措施,加強種子棉的收獲、晾曬、脫水,加速后熟,加強軋花、脫絨和包衣的質量控制、監督和服務,這是積*防范明年棉花生產風險的有效措施。三是備足種源,有效調劑種子,積*防范種子市場大戰。四是研究制定種子價格上限,防治價格哄抬;特別提倡種子直銷,可以有效降低種子成本,讓利棉農,還可以防治種子參雜使假。五是出臺種子市場監管方法,在嚴格執行《種子法》條件下,對生態區錯位,農藝性狀不穩定的品種(系、材料)和種子混入市場要按偽劣假冒論嚴處 (本稿截止于2003年10月20日)。"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