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7 來源:互聯網
??? 癥狀 病株矮于健株。發病初期病穗穗苞很緊,下部膨大,旗葉直挺,剝開可見內生白色棒狀物,即烏米。苞葉里的烏米初期小,指狀,逐漸長大,后中部膨大為圓柱狀,較堅硬。烏米在發育進程中,內部組織由白變黑,后開裂,烏米從苞葉內外伸,表面被覆的白膜也破裂開來,露出黑色絲狀物圖及黑粉,即殘存的花序維管束組織和病原菌冬孢子。葉片染病 在葉片上形成紅紫色條狀斑,擴展后呈長梭形條斑,后期條斑中部破裂,病斑上產生黑色孢子堆,孢子量不大。該病在遼寧、吉林、山西發生普遍且嚴重。
??? 病原 Sphacelotheca reiliana (Ktllln.) Clint.異名Sorosporium reiliaum(Ktlhn.) Mc.Alp.稱高粱絲軸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冬孢子球形至卵圓形,暗褐色,壁表具小刺,大小10―15×9―13(um).初期冬孢子常30多個聚在一起,后形成球形至不規則形的孢子團,大小50一70um,但緊密,成熟后即散開。孢子堆外初具由菌絲組成的薄膜,后破裂冬孢子散出。冬孢子需經生理后熟才能萌發,在32―35℃,濕潤條件下處理30天,萌發率明顯提高。病菌在人工培養基上能生長。
???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以種子帶菌為主。散落在土壤中的病菌能存活1年,冬孢子深埋土內可存活3年。散落于土壤或糞肥內的冬孢子是主要侵染源。冬孢子萌發后
??? 以雙核菌絲侵入高粱幼芽,從種子萌發至芽長1.5cm時,是*適侵染期。侵入的菌絲初在生長錐下部組織中,40天后進入內部,60天后進入分化的花芽中。該病是幼苗系統侵染病害。病菌有高粱、玉米兩個寄主專化型。高粱專化型主要侵染高粱,雖能侵染玉米,但發病率不高。玉米專化型只侵染玉米,不能侵染高粱。中國已發現3個生理小種。土壤溫度及含水量與發病密切相關。土溫28℃、土壤含水量l5%發病率高。春播時,土壤溫度偏低或覆土過厚,幼苗出土緩慢易發病。連作地發病重。
???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生產上抗絲黑穗病的
??? 雜交種有:黑雜34、黑雜46、齊雜1號、晉雜5號、忻雜5號、忻雜7號、冀雜1號、遼雜4號、遼飼雜2號等。抗病親本有黑龍14A、7152 0173 3840A、吉農10**等。(2)大面積輪作 與其它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能有效地控制該病發生,是經濟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3)秋季深翻滅菌 可減少菌源,減輕下一年發病。(4)種子處理 ①溫水浸種。用45―55℃溫水浸種5分鐘后接著悶種,待種子萌發后馬上播種,既可保苗又可降低發病率。②藥劑拌種。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g拌1kg高粱種,防效優異。也可用50%萎銹靈粉劑358拌5kg種子,拌種后播種。(5)適時播種,不宜過早。提高播種質量,使幼苗盡快出土,減少病菌從幼芽侵入機會。(6)拔除病穗,要求在出現灰包并尚未破裂之前進行,集中深埋或燒毀。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下一篇《稻田放鴨又治蟲》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