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7 來源:互聯網
秋天霜后或者氣溫變冷,葉枯莖干,不收會受凍害,要選擇晴天,避免雨天收獲。
二、收獲方法
1.除秧。收獲前2~4周,用割秧、拉秧、燒秧或化學藥劑等方法除秧。
2.收獲前檢修收獲農具備用,準備好入窖前的臨時預貯場所等。
3.收獲過程應注意:避免使用工具不當而大量損傷塊莖;防止塊莖大量遺漏在土中,用機械收或畜力犁收后應再復查或耙地撿凈;先收種薯后收商品薯,不同品種分別收獲,防止收獲時的混雜;收獲的薯塊要及時運走,不能放在露地,更不能用發病的薯秧遮蓋,要防止雨淋和日光曝曬;如果收獲時地塊較濕,應在裝袋和運輸貯藏前,使薯塊表面干燥。
三、安全貯藏管理
1.分級前和長期貯藏前將薯塊在10~15℃左右的溫度下預貯2~3周,預貯場所要寬敞和通風條件好。剛收獲的馬鈴薯堆高不宜超過2米,商品薯要放在暗處,避免見光變綠。在薯皮老化和薯塊傷口愈合前應避免分級和運輸。預貯后剔除損傷的薯塊和石頭,清除爛薯、病薯和蟲咬薯。
2.分類貯藏:商品薯要在黑暗條件下貯藏,若要長期安全貯藏,需要2~4℃的低溫、相對濕度在85~90%;種薯必須與商品薯分別貯藏,以免病蟲害侵染和機械混雜,若長期貯藏,溫度在2~4℃,相對濕度在85~90%左右貯藏一個較長的時期,若種薯沒有條件低溫貯藏,應在散射光下貯藏,尤其是南方或西南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地區,一般采用散射光架藏。
3.貯藏窖消毒:新薯入窖前必須把老窖打掃干凈,并用噴灑化學藥劑消毒滅菌。
4.控制堆高: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時,不耐藏的、易發芽的品種堆高為0.5~1米;耐貯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種堆高1.5~2米;耐貯藏、休眠期長的品種堆高2~3米,*高不超過3米。但貯藏量不能超過全庫容積的2/3,*好為1/2左右。
5.調節溫度:地下或半地下常溫庫貯藏時,初期加強空氣流通,降低薯堆溫度,防止薯堆過熱;貯藏中期防止外面冷空氣進入庫內使薯塊受凍;貯藏后期,即開春后,應防止外界熱空氣進入庫內而增高庫內溫度,使塊莖發芽。
6.控制濕度:貯藏初期庫內濕度較大,貯藏中后期因庫內溫度下降,在薯堆上層易出現凝結的小水滴,使庫內濕度過大而發生爛窖和早期發芽。在利用自然溫度自然通風或強制通風的貯藏庫內,要通過庫門、氣眼換氣的辦法來調節和控制濕度。另外在庫溫降低時,在薯堆頂部覆蓋一層干草或麻袋片等,吸收薯堆內放出的潮氣,防止上層薯塊霉爛,同時防凍。
7.通風換氣:貯藏過程中,必須及時排出二氧化碳,以免引起黑心、降低種薯發芽率、人進庫檢查時不安全。應盡量減短制冷或通風時間,每天降溫一般在0.5~l℃,在空氣濕度較小的地區,貯藏庫內應有與通風設備相連的加濕設備。
四、常見貯藏方法及管理
1.窖藏。井窖或窯窖每窖可貯3000~3500公斤,不能裝得太滿,并注意窖口的開閉,棚窖窖頂覆蓋層要增厚,窖身加深,以免凍害。窖內薯堆高度不超過1.5米。
2.通風庫。一般堆高不超過2米,堆內設置通風筒。碼垛貯放易于管理。薯堆周圍都要留有一定空隙以利通風散熱。
3.冷藏。冷庫中堆藏也可以裝箱堆碼。將溫度控制在3~5℃,相對濕度85%~90%。
五、運輸
1.先裝運種薯后裝運商品薯,并分開存放種薯和商品薯,防止混雜。
2.輕裝輕卸,避免薯皮大量擦傷或碰傷。
3.運輸和裝卸中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淋。
4.不能長時間封閉運輸,要注意通風,以免缺氧造成二氧化碳中毒而黑心腐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挑選優質雛雞的要點》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