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7 來源:互聯網
??? 雞是恒溫動物,身上羽毛豐厚,皮膚沒有汗腺,保暖性能強而散熱性能差,蛋雞產蛋的*佳溫度是22℃~27℃,在炎熱的夏季,如果飼養管理不當,*易造成體溫升高,從而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因而做好蛋雞夏季的飼養管理是非常關鍵的。在夏季的高溫季節里,雞舍內的溫度往往超過27℃,甚至高達35℃以上。在舍飼籠養的高密度條件下,這種影響更為嚴重。蛋雞主要靠增加呼吸頻率,通過呼吸道增加水分蒸發而散熱。當環境溫度高于35℃時,這種散熱方式已經不足以有效調節體溫。而導致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生產能力、抗病能力同步下降,甚至中暑、死亡。在舍飼籠養的高密度條件下,這種影響更為嚴重。建議在生產實踐中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強雞舍及內外環境的管理
??? 改進雞舍 對雞舍進行改進,設置隔熱層,在蛋雞舍房頂設置隔熱層,屋架房可吊頂,以防止被太陽曬透;平房可在屋頂上覆蓋一層濕草席或把屋頂和向陽墻面用白色涂料涂刷,以減少熱輻射。經實踐證明,用白色屋頂可使雞舍溫度降低2℃~3℃,窗戶面積與地面面積比例達到1∶10~15,屋頂設置直徑20厘米~40厘米的排氣孔,高于房脊2米以上,排氣孔頂端應設置防雨帽,增加舍內的空氣流通。
??? 舍外環境管理 舍外樹木的種植可有效減少太陽直射熱和反射熱。科學的種植方法可降低環境溫度3℃以上。可在雞舍兩側、路邊、圍墻兩側栽植生長快速的林木,在樹生長過程中必須修剪,讓樹冠高出房檐約1米,以避免陽光直射舍內。還可以種植藤屬攀緣植物如爬山虎、牽牛花等,以達到遮陽,吸收陽光,增加產氧量,改善小氣候的目的。在場區裸露地面(除路外)種植草皮或蔬菜,以降低反射熱。
??? 舍內環境管理 加強通風。良好的通風是保證雞舍內環境的重要措施。夏季注意敞開門窗,開動排氣扇、吊扇等通風設備,并清除阻礙空氣流動的設施及障礙物,*大限度增加舍內空氣的流動量來降低舍溫。*好采用縱向通風方式,縱向通風雞舍內氣流分布均勻,基本不出現氣流死角,克服了橫向通風雞舍夏季通風側氣流較弱的不足。新鮮空氣能較充分地利用,氣流速度較高,一般在每秒0.5米以上,有利于雞體散熱。
??? 涼水噴霧降溫 當雞舍溫度超過30℃時,可通過頂棚的高壓霧化噴頭對雞舍噴霧。通過霧滴蒸發帶走熱量而冷卻空氣,可使雞舍溫度降低4℃~6℃。
??? 密度過大不利于雞體熱量的散發,很易導致熱衰竭癥發生 應根據雞的不同日齡適當降低飼養密度。
??? 雞舍內的糞便應做到及時清理,防止污染環境并減少雞糞產熱。
??? 加強營養管理
??? 調整日糧 炎熱環境引起蛋雞生理和代謝發生變化,導致采食量減少,生產性能下降。適當調整日糧,可以補償高溫應激引起的養分攝入量的減少,滿足蛋雞特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熱應激的危害。
??? 增加脂肪,減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因為脂肪含能量高,代謝產生的體增熱少,添加3%脂肪,可以在不增加攝食量的情況下滿足蛋雞對能量的需求,而且增加飼料的適口性和利用率。而碳水化合物在消化代謝過程中產熱較多,容易加重散熱負擔,因而應適當減少其比例。
??? 增加蛋白質及氨基酸含量。在熱應激條件下增加蛋白質攝入量比增加能量更有利,增加蛋氨酸和總硫氨基酸攝入量可顯著增加產蛋量。
??? 增加多種維生素含量。雞受到熱應激特別容易引起維生素的缺乏,因此應增加日糧中多種維生素含量,一般在炎熱夏季多種維生素的添加量可增加到原來的2倍~3倍。尤其是維生素C是國內外研究*多的抗熱應激添加劑之一,日糧或飲水中每千克添加200毫克維生素C,能明顯減輕熱應激對蛋雞的影響,從而減輕雞群死亡率。高溫下維生素A也很容易缺乏,適當提高維生素A含量能夠促進抗體的合成和t細胞增殖,可以提高蛋雞的采食量和產蛋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冬季耕翻防治害蟲》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