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農業生物技術一直是全球科學、經濟和政治各界探討的重要話題,其安全性也備受政府和廣大消費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雖然有不同的看法和爭論,但這些爭論已被科學研究的結論所否定。”日前,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賈士榮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在一個農業生物技術有關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為主題的研討會上,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黃季焜教授和胡瑞法教授通過全球貿易分析模型,研究了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種植對整個經濟與貿易的長期影響。
研究數據顯示,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將為我國的宏觀經濟帶來巨大效益。如果轉基因水稻也投入商業化種植,到2010年,轉基因抗蟲棉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將能為中國帶來超過52億美元的收益。轉基因棉花推廣種植的經濟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種植轉基因棉花的農民和消費者可從中分別獲得65%和32%的利益,轉基因棉花種子企業獲利2%,技術研發部門獲得1%的利益。
胡瑞法表示:“在中國,種植轉基因棉花獲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并能大大減少農藥使用,降低環境污染。”
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剛剛發布的《2008年全球生物技術商業化現狀報告》顯示,2008年全球共有25個國家152 0173 3840萬農民種植了1.25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
據了解,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主要源于轉基因作物能提高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報告還顯示,2008年,轉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場價值已達75億美元,約占全球商業種子市場的22%。
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轉基因抗蟲棉成功育成,到2006年我國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已達400萬公頃,占棉田總面積的75%。10多年來,棉農由于農藥和用工減少、產量增加,增收節支超過166億元。目前,除抗蟲棉以外,轉基因抗蟲楊樹和抗病毒木瓜已被批準大規模生產應用,其他轉基因作物正在進行田間試驗和安全性評價,尚未推廣應用,產品也未進入市場銷售。
不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國轉基因水稻安全性評價已結束,商業化種植的前期準備已就緒,但由于社會和對外貿易等原因而遲遲未能推廣。
然而,綠色和平組織前不久在北京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該調查指出,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沒有任何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如果其中任何一種通過商業化種植,將意味著中國13億人的主糧控制權被完全拱手交給國外生物公司。
對此,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知識產權問題不應成為阻礙中國生物技術發展的理由。他說:“我國在湖北省和福建省進行的轉基因水稻生產試驗表明,轉基因水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是核心技術;即使有些技術涉及到別國知識產權,完全可以通過知識產權的交換、購買、授權等一系列商業辦法來解決;此外有些國外的轉基因水稻并未在我國申請專利,我們完全可以在國內利用,只要不出口即可。”
針對綠色和平組織所倡導的生態農業模式,黃大 認為,生態農業的產量非常低,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而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我國是全球*早開發和應用轉基因作物的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曾多年處于世界第四位,但自2003年起退居第五位,2006年又降到第六位,產業化速度滯后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出矛盾。黃大 建議,國家應改進轉基因安全管理,積*推進產業化進程。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