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編者按:今天是正月十三,按照古人過元宵節的習俗,今晚就要開始“上燈”了。在中國古代,元宵節也叫燈節。那么,元宵節晚上為什么要燃燈?元宵節燃燈的風俗始于何時?古人在元宵節如何觀燈?元宵節猜燈謎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元宵節晚上為什么要燃燈?
??《七修類稿》:“上元張燈,諸書皆以為沿漢祀太乙。”
??元宵節有“元夕”、“元夜”、“上元”、“燈節”等多種稱呼,每到元宵節古人都要燃燈。所謂燃燈,又叫放燈、上燈、亮燈,這種風俗是怎么來的?要弄清這一問題,得先了解一下元宵節的起源。
??從年代上來說,元宵節的起源主要有“漢朝說”、“魏晉說”、“唐朝說”等版本。其中起源于漢朝的說法又分“漢文帝說”與“漢武帝說”兩種。
??*早起源的說法與西漢開國之臣周勃有關。當年,周勃與陳平謀劃,誅滅了專權的呂氏家族,擁立代王劉恒(漢文帝)。因為周勃在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漢文帝遂定此日為元宵節。此后,每年元月十五日晚,漢文帝都要出游,與民同樂。
??第二種說法與正月祭祀太(泰)一神有關?!妒酚洝窌酚涊d:“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太一神即天神,是秦漢人心中的**之神。漢武帝對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誠,他采納方士繆忌的奏請,在甘泉宮中設“泰一神祀”,并定下祭祀活動從正月十五黃昏開始,宮中遍燃燈燭,獻祀太一,乃至通宵達旦。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謂“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動。
??持“魏晉說”觀點的人則認為,元宵節的來源與中國本土教“道教”有關。漢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創天、地、水(人)“三官”,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中國傳統的三元節慶,由此產生。
??那么,元宵節為何一定要燃燈?學術界的觀點也不盡相同,筆者歸納起來有“祀神說”、“媚官說”、“念佛說”三種。
??“祀神說”因漢武帝祭祀太一神而來。元宵之夜來臨時,漢武帝會令人點燃燈火,故元宵節又稱“燃燈節”或“燈節”?!懊墓僬f”則由道教的三官神靈引起。據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類》“三官”條:“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說……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時首月候之,故曰三元。”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于是有上元節縱樂點燈之俗。而“念佛說”則為不少佛徒相信。據《涅檠記》,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信徒將他的舍利子置于金座上,大眾飛撒花瓣,奏樂,繞城燃燈十三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每逢元宵夜皆點花燈紀念佛祖。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僧史略·漢法本傳》釋稱:“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燃燈,以表佛法大明也?!彼胃叱小妒挛锛o原》也持相同的說法。
??上述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真相?筆者認為“祀神說”是元宵節燃燈之濫觴,《七修類稿·辯證類》“元宵燈”條便稱:“上元張燈,諸書皆以為沿漢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遺事。”而“媚官說”只是一種民間觀點,“念佛說”也談不上是元宵節燃燈之俗的起源。佛徒為佛祖燃燈與中國元宵節燃燈,不過是一種風俗巧合或者說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果,但這在事實上推廣了元宵節燃燈之風。
??“正月十三上燈”之俗出現于何時?
??《大唐新語》:“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游?!?/p>
??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
而真正讓元宵節燃燈之俗發揚光大的則是隋唐。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盛況**。《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碑敃r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p>
??唐朝元宵節比隋朝更熱鬧。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游?!痹娙颂K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感慨道:“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為了讓民眾開心過好元宵節,朝廷除了取消夜禁,還會給官員放假。如李隆基當皇帝之前,燃燈只有正月十五**,李隆基當皇帝之后,增加到了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另據《新唐書·嚴挺之傳》:“睿宗好音律,每聽忘倦。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請然(燃)百千燈,因弛門禁,又追賜元年酺,帝御延喜、安福門縱觀,晝夜不息,閱月未止?!?/p>
??此后的宋朝元宵節節慶活動又增加到五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明朝元宵節燃燈時間更長。據《七修類稿》記載,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應天(今南京),“元宵放燈,多至十余日”。后來統一確定為五天,但時間從正月十三開始,至今南京仍保留“正月十三上燈”之俗。
??明成祖朱棣對元宵節尤其青睞,不僅給官員“賜節假七日”,賞燈也要從正月十一開始至正月二十二結束,現在有的地方仍有“正月十一夜點燈,至二十二夜始熄”的習俗。
??猜燈謎是何時出現的?
??《清嘉錄》:“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p>
??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游戲,到了宋朝,元宵節已有了“益智節”的含義,標志之一就是“燈謎”的出現。燈謎是貼在元宵節花燈上供游人猜的謎語,又稱“庾辭”、“隱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稱:“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p>
??南宋時,“燈謎”作為謎語中的一種類型,已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助興項目。據吳自牧《夢粱錄》,南宋時制謎和猜謎與說書、下棋一樣,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然后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思司語譏謎,又名打謎?!敝苊堋段淞峙f事》“燈品”也有類似記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節猜燈謎成熟于明清時期。清顧祿《清嘉錄》中記錄有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辈轮姓哂歇劊勂酚薪砩取⑾隳?、果品、食物等,謂之“謎贈”。猜燈謎在明清小說中也多有描寫,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的情節:“忽然人報,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個燈謎兒,命你們大家去猜,猜著了每人也作一個進去。”
??女性為什么更熱衷在元宵節觀燈?
??《廣東新語》:“廣州燈夕,士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
??元宵節觀燈是古代男女都樂于參加的活動,其中尤以女性*為活躍和喜歡。在古代,不論是未婚女性還是已婚女性,都不會錯過元宵觀燈的機會。究其緣由,除了娛樂目的之外,還有很多民俗學上的因素。
??中國人善于利用和開發節日功能,元宵節也不例外,人口增殖愿望就被賦予到節日活動中。“燈”諧音“丁”,丁即男子,所謂“添丁增口”就是基于此義。承擔人口增殖主要壓力的女性喜歡觀燈,初衷之一自然是出于表達求子愿望的考慮,即所謂“祈燈”。為此,有些地方的女性干脆在元宵之夜直接“摸丁”。明沈榜《宛署雜志·民風一》記載,明朝時,京城婦女喜歡“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這種摸門釘風俗一直到民國時都存在。
??廣東人元宵節觀燈活動頗有南方色彩。據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事語》“拾燈”條:“廣州燈夕,士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頭,凡三籌皆勝者為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生子者盛為酒饌慶社廟,謂之燈頭,群稱其祖父曰燈公。”廣東還流行“拾燈”風俗。如清朝陸豐地區,在元宵節的晚上,人們從上游往江里放水燈,婦女們則在下流爭著拾:“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币驗閶D女祈子愿望強烈,隨之出現了元宵節“送燈”現象。送燈即“送子”,即使沒有人送,在元宵燈會上也要買上一只帶回家,圖個吉祥。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