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科技日報訊 ?糧食穩面積、穩產量,出路何在?湖北向科技要產量,讓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集成單雙季稻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9套,水稻增收49萬噸。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湖北單雙季稻混作區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2019年度總結會在武漢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表示,目前,“水稻+”模式迅速發展,農戶對優質稻生產的積*性提高,新型經營主體對水稻生產引導作用越發明顯,水稻生產進入綜合管理時代。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穩住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糧食產量,這是項目實施*大的出發點。”項目主持單位湖北省農科院院長焦春海表示。
??據介紹,為破解技術難題,項目組篩選了14項關鍵技術。針對鄂中北稻麥茬口銜接緊、土壤肥力不高和機械化程度較低等問題,集成以工廠化育秧及機插技術、秸稈還田技術、中低產田改良技術、精量直播技術為主體的稻麥周年培肥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針對江漢平原水稻光溫資源利用率低、再生稻適宜品種少、機收再生稻技術標準不完善等問題,集成以適宜品種、肥料優化施用技術、水分優化管理技術、機收減損栽培技術為主體的再生稻輕簡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針對鄂東南雙季稻生產品種茬口銜接緊、勞動力投入大、規模機械化應用程度不高等問題,集成以品種篩選、機械化雙直播技術、雙機插技術、少免耕機械化技術為主體的雙季稻周年規模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并以規模化農場、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規模化經營主體為主,將集成的三大生態類型區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進行大面積示范應用。同時,在再生稻再生季產量、冷浸田改良技術、雙季雙直播生產技術體系、施肥方式上取得了突破。
??該項目為期3年。2018年起,通過一年多實施,共集成單雙季稻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體系9套,示范面積152 0173 3840.4萬畝,輻射面積1500萬畝,增產糧食49萬噸,項目區域水稻單產較“十三五”項目實施前3年平均提高5%左右。
??同時,水資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以上,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損失率降低2%—5%,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培育帶動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6個,對接新型經營主體643個,培訓農技人員1469人次、新型職業農民3634人次。(作者: 楊文 ? 劉志偉 ? 汪本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