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由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以下簡稱“植食聯盟”)主辦的“中國人造肉行業發展及政策研究座談會”日前在北京舉行。新京報記者從會上獲悉,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預計2019年達到120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280億美元。國內“植物肉”研發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可快速生產并替代一部分傳統肉制品。相關監管部門也表示,將會給予“人造肉”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
??專家還建議,應對“人造肉”類別細分梳理,明確不同種類,建立相應監管標準和體系,同時做好公眾科普工作。??專家稱市場規模2025年達280億美元
??隨著消費者健康、環保意識加強,生物技術的成熟完善,“人造肉”今年成為當紅產業,不僅國際食品巨頭紛紛布局,國內企業也開始涉足,并已向市場推出產品試水。業界認為,“人造肉”行業將在全球范圍進入高速發展期。
??座談會主持人、植食聯盟秘書長薛巖對“人造肉”命名與分類、食品安全性、營養等方面做了詳細闡述。“人造肉”產業研究專家、谷孚咨詢總經理苗夢曛表示,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預計2019年將達到120億美元,2025年將達到280億美元。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有調查數據顯示,74%的消費者愿意接受“人造肉”,為全球*高,這得益于中國有食用肉類替代品的傳統飲食習慣。
??苗夢曛稱,從產業角度來看,在美國,1公斤加工肉類的價格為7美元,而“人造肉”的價格為15美元,二者的價格差距在縮小。從長遠來看,后者的制造成本將遠遠低于加工肉類,且不會受到動物疫情的影響,包括泰森、嘉吉等國際肉類企業已經開始涉足“人造肉”市場。
??“植物肉”研發技術較成熟
??作為國內“人造肉”領域的科研專家,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介紹了他參與的“人造肉”中“植物肉”類別的研究情況。李健認為,“植物肉”研發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植物肉”可以快速生產并替代一部分傳統肉制品。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更好體現“植物肉”的科技價值,改善產品品質以及提升其類似肉類產品的口感,以此將其與傳統的豆制品區別開。
??在李健看來,“人造肉”作為新興產業備受關注,希望有更多力量進入這一領域,以促進相關食品產業的升級轉型,改變以往低附加值、僅靠規模化盈利的發展途徑。而“人造肉”的發展,在監管方面也需要相關標準的完善。
??在“植物肉”之外,“人造肉”中還包括“細胞肉”。國內“細胞肉”公司Avant Meats首席執行官陳解頤對“細胞肉”培育所需要的細胞株、培養液、支架等重要技術環節進行了講解,從經濟、環保及健康等角度介紹了“細胞肉”的優勢,并對政策、監管方面提出了建議。
??監管部門稱給予相對寬松發展環境
??目前,國內對“人造肉”的監管還處于相對模糊地帶。此次,監管部門和行業代表均提出要對“人造肉”加強監管,以便相關政策、標準等早日出臺。
??植食聯盟秘書長薛巖提出,“人造肉”作為新生事物,在前期想要獲得良好發展和消費者喜愛,需要好的引導和規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孫君茂表示,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標準的護航。希望行業相關專家對“人造肉”行業發展建言獻策,包括政策研討、標準編制、未來標識標簽精準營養等方面,促進行業未來健康持續發展。
??在政策環境方面,與會監管部門代表稱:“面對這種新業態、新工藝,政府監管部門將采取審慎、包容態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會給予一些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
??大成律師事務所**顧問馮文煦表示,應該明確“人造肉”的具體類別,建議以“素肉”、“植物蛋白肉”、“細胞培養肉”三類進行細分,便于對消費者的宣傳以及配套相應的生產標準和監管標準,促進行業發展。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