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百萬代孕母牛上哪里找? 批量克隆牛的成本能解決嗎? 神話還是科學?
“克隆工廠”董事長許曉椿回應克隆牛肉相關疑議
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克隆工廠”一期工程將實現年產肉牛胚胎數量10萬頭,預計占國內每年肉牛屠宰量的千分之五。項目二期工程投產后,這一數字將擴展為100萬頭。今年年中“世界*大克隆工廠”將會啟動運營,在條件具備,各項準備工作都充分的前提下,*快在兩年之內,**批由“克隆工廠”培育的克隆牛將能出欄。
部分克隆專家指出,從低存活率和轉化率、生產成本看,量化生產克隆牛的計劃仍有諸多現實問題。除了對于其技術方面的質疑,有關食品安全及監管等也成為人們詬病“克隆工廠”的原因之一。
記者專訪了“全球*大克隆工廠”項目的董事長、CEO許曉椿,他表示,對克隆技術質疑與疑惑源于不了解,動物克隆技術實際上已經發展了近20年,其成熟程度已經達到進入商業應用的“*佳時期”。
此外,針對專家對技術方面的質疑,他則表示,很愿意聽到“這件事是做不到”的聲音,他告訴記者,如果是人人都可以做成的事情,他們不做。“一個行業沒有‘壁壘’,我們是不做的。”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張丹(除署名外)
“不要以為博雅做的事情,在一個普通實驗室是能夠重復出來的。這就是行業的‘壁壘’,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北大博雅控股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曉椿說。
*大克隆工廠年中運營
廣州日報記者:據了解,在今年上半年,“全球*大克隆工廠”將會運營,請問目前“工廠”的建設進度如何?是否能夠如期運營?
許曉椿:正如之前我們宣布的,將會在今年的年中啟動它的運營,所以,現在一切都還是按照計劃在進行。
廣州日報記者:現在“工廠”建設到什么程度了?
許曉椿:我們“工廠”的整體建筑現在已經完成,具體到實驗室,目前還需要進行一定改造。整個項目并不是*近才開始,從2014年9月,項目就開始了。大家不應該把時間點看得太重,因為這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
廣州日報記者:是不是說,盡管這個項目是去年才宣布,但是很久之前就已經在籌備了?
許曉椿:對。其實干細胞技術和克隆技術實際上就是姊妹技術,我們公司2009年成立時,克隆羊之父就來過無錫很多次。如果廣義來說,從2009年開始,我們公司就已經進入克隆技術的領域了。
廣州日報記者:具體到天津的“全球*大克隆工廠”這個項目,是在什么時候開始的?
許曉椿:根據我們具體實施的項目,其實我們博雅旗下的克隆犬項目是位于威海,2014年,**批克隆犬就在威海誕生,今后,我們更多的**搜救犬克隆會以威海作為基地。天津的項目,是克隆牛胚胎的基地。根據我們不同產業的特性,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地點。
成立克隆公司毋需辦證?
廣州日報記者:在中國,成立克隆公司,需要辦理哪些必要的手續及審批?也就是通俗所講的,需要辦哪些“證”?
許曉椿:我反過來問,發明計算機的時候,你要不要去國家部委去申請人權保護和個人信息隱私保護?需不需要申請一個電子的信息“牌照”?是不是需要申請一個銀行“牌照”?
廣州日報記者:當時的計算機還沒有發展到現在的這種階段。
許曉椿:所以,是沒有的。一個新技術出現之后,你并不知道它的應用層面在哪里。所以,我們很難說,我們想象的是,一個新技術出來,好像是應該有,但事實上只有在計算機發展到它需要解除銀行“牌照”時,它才會去考慮申請這個銀行“牌照”。它涉及的個人信息登錄,才會考慮在個人信息登錄方面申請“牌照”。因此,你很難說一個新的技術剛剛出現的時候,它就該去申請。當然,我們“克隆工廠”從它的規范性和所有動物保護、養殖等規范,相比中國的普通農場,肯定有更高的養殖水準,但這并不是強制性的。相反,這體現了一家企業通過更高的標準來影響行業。
廣州日報記者:有觀點認為,在去年博雅宣布建立“克隆工廠”時,工廠已經建設了80%,此時公眾卻完全不知情,而公眾其實是享有相關知情權的,是嗎?
許曉椿:我覺得,是因為大家看到了“克隆工廠”才會這么說。這是一個新的細胞技術,華大基因是不是要將它的細胞技術向公眾披露呢?有人可能對克隆這兩個字進行了過分解讀。企業運營是在很規范的商業環境下運營,對于一個規范的企業,以博雅為例,博雅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不但是一個很規范的企業,也是一個很保守的企業,所以,如果有向公眾披露的義務,博雅肯定會向公眾提前披露。但是,這是企業的投資,**,不涉及國家的錢,不涉及政府的錢,這是企業利用自由資金的自由發展。公眾應該很自豪,中國有這樣的企業。
批量產克隆牛真能實現?
廣州日報記者:中國傳統農畜部門對“全球*大克隆工廠”反應“冷淡”,甚至還有不少的質疑聲,你是怎么看待這些“聲音”的?
許曉椿:我們是很平淡的心情來看待這種反應的。我們本身就沒有想要一個轟動的效應,我們在生命科學領域還是起到了很好的先行作用,我們也是中國**一家美國FDA三期臨床認證的企業。盡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博雅不需要大眾的“贊賞”,我們就是把事情做好,推動產業的發展。
廣州日報記者:國內外專家指出,從低存活率和轉化率、生產成本看,量化生產克隆牛的計劃仍有諸多現實問題。請問博雅是否已經考慮過此類問題,計劃如何解決?
許曉椿:我們很高興聽到大家說“這件事做不成”的聲音。我們很愿意聽到說,“這件事是有挑戰的”。在博雅的理念中,如果是人人都可以做成的事情,我們不做。如果一個行業是沒有“壁壘”的,我們是不做的。國內有那么多克隆專家,去幫我把狗克隆出來,既然他們認為這個事情這么容易,沒有技術壁壘,很容易被重復的話,那他們把狗克隆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在你牽一條狗來,70天**給你一條一模一樣的“復制狗”。國內甚至全球的克隆專家,你能不能有這個把握?但是,我敢說你牽到博雅來,如果70天我們克隆不出來,可以賠償你三條狗的價錢。其他人做得成嗎?做不成。他們會說,由于克隆的低存活率,根本不可能把這件事情做成。那為什么博雅可以做成呢?
母牛都可以代孕?
廣州日報記者:能否具體來解釋或舉例有關克隆牛成本的問題?如一頭克隆牛從胚胎到存活,轉化為成牛后進入市場,一共花費的時間、成本是多少?
許曉椿:克隆牛的生理性和天然牛是一模一樣的。不同的牛成熟期不同,美國**的安格斯牛成熟期需要18個月,而日本**的和牛成熟期則是30個月。為了達到相應的品質,不同的牛宰殺的時間也不同。
廣州日報記者:與傳統的畜牧牛飼養,兩者的成本相比較是怎樣的?
許曉椿:應該說兩者不會相差太多。因為克隆解決的是供應量的問題,并不是把它克隆了,就把它變得*其廉價。克隆不會增加相應的成本,因為如果增加成本將會沒有競爭力,同時,也不會令優質的牛肉變得廉價。它解決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你在過去花同樣的錢,買都買不到,買到的也可能是假的、劣質的。現在你就可以買到品質優良的。
就像是我們曾經吃的草莓,同樣是花幾十元,買到的草莓都是有大有小、有甜有淡,而且還臟兮兮的,現在花同樣的錢,買到的草莓品質則更加標準化。
廣州日報記者:有網友提出,很直接的問題就是,每年10個克隆牛胚胎,就需要10萬頭母牛進行母體孕育,這些母牛將會從哪里來補充?*終實現的100萬頭母牛又從哪里尋找?
許曉椿:中國現在牛的喂養量有1億頭左右。克隆技術它并不需要同一品種的牛才能生產,它可以進行代孕。奶牛可以替肉牛代孕。與中國整體的喂養量相比,哪怕是100萬頭,都是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幾千萬頭的母牛,都可以成為代孕母牛。
吃克隆牛肉安全嗎?
廣州日報記者:有消息表示,食品安全和監管缺失,令人對“克隆工廠”充滿疑慮。如何看待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監管是否存在缺失?
許曉椿:這件事大家應該多去了解。因為無知者無畏,大家有時提出的問題,問題本身有價值,但是,希望提出問題的人應該更多去了解。美國從152 0173 3840年開始,對克隆牛長達15年的食品安全監控,2006年發布了**版關于克隆牛安全及風險分析。這些都是公開的,在美國的FDA網站上,都可以進行下載閱讀,一共有大概950頁左右。得出的結論很簡單,克隆牛無論生理還是壽命等跟天然牛是一模一樣的。克隆牛產生的產品,無論是牛奶、牛肉,都和天然牛一模一樣。事實上,你根本分不出是克隆牛還是天然牛。所以,美國對于克隆牛后代產生的產品,完全允許上市,不需要任何標簽。大家如果對于中國克隆牛還有懷疑,那可以去美國的FDA網站直接查閱。其他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英國,相關食品委員會都做過類似的調查,得出的結論與美國也是一樣的。
廣州日報記者:有專家認為,克隆動物的安全性得到認可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如何看待此觀點?
許曉椿:15年算不算長?坦率地說,我覺得我們的專家應該更具有國際視野,去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不只是在中國的發展,而是在全球的發展。我希望專家提出這個問題時,應該**把美國FDA網站的克隆動物的安全及風險分析讀透,在此基礎之上,可以討論哪里還有需要再改進的地方。安全性認可當然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15年算不算長期?到哪一個點才算是長期?我們的新藥研發,通常也只觀察兩年。
克隆牛影響傳統畜牧業?
廣州日報記者:“克隆工廠”的未來前景如何?你們算是“**個吃螃蟹的”嗎?
許曉椿:我們可不是“**個吃螃蟹的”,我們并不是全球**家從事克隆的企業,但是,我們很可能是**家把克隆技術成熟推進到商業應用的企業。在我們之前,有一些克隆企業,由于介入得太早,生不逢時,容易就成為“先烈”。我們應該算是在一個合適的時期,推動合適的產業。一個產業的成功有三個要素:一、技術的成熟度。二、廣闊的市場需求。三、需要有足夠的資本推動。
廣州日報記者:在克隆牛進行商業化之前,曾經也有媒體報道過,克隆豬等也嘗試過產業化,但是,隨后便杳無音信了。不知是克隆技術的特殊性,需要這種“沉默”,還是克隆技術在進行商業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
許曉椿:我認為應該是后者的分析論斷更有可能。因為任何一個產業從啟動到進入商業化運營,通常需要15年到20年左右。以光伏為例,光伏發電*早是在1954年的貝爾實驗室試驗成功的,而真正將其制作成為光伏電池,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差不多花了20年時間。植物克隆從上世紀60年代試驗成功,到它進入商業化,也是經歷了差不多20年的時間。因此,動物克隆技術從1996年產生,到它進入到商業化,花上20年的時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是否吃過克隆牛肉?
廣州日報記者:你是否在吃克隆牛肉?
許曉椿:吃過,很好吃。我說過,中國開始的這個克隆牛項目并不是**個,在美國、韓國都有克隆牛項目,用于快速建立優秀的種群。大家還是妖魔化了克隆技術。我們也在美國的谷歌看了有關“中國克隆牛工廠”的評論,他們的評論是感嘆中國技術的發展。為什么在美國沒有形成這么多負面的效應,知識是很重要的。現代的社會還需要不停地去了解,我們對于克隆的很多疑惑、質疑,還是源于我們對其的不了解。
廣州日報記者:也就是說,目前人們對于“克隆”有認知偏差?
許曉椿:對,是這樣。大家怎么沒覺得計算機是妖魔化的?因為大家已經用到了、了解到了。但是為什么對克隆技術卻有這么多想法?其實就是對技術本身沒有那么多了解。大家去超市選擇草莓時,肯定不會去專門選擇一個“從來沒有被克隆過的草莓”的想法,因為大家經常接觸,沒有陌生感。克隆牛方面,*早進入商業,是在美國使用克隆技術,復制**的高端牛,后代就進入食品鏈。這不是今天才發生的過程,技術在不斷地成熟。
廣州日報記者:你是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企業老板?如何定位自己?
許曉椿:我認為,高科技企業的管理者,需要技術發展有高度敏銳性,同時具有商業敏銳性。如谷歌、微軟的老板,他們是在IT、軟件領域**的專家,兩者本身并不矛盾。過去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原來從事產業只是一個低端產業,不需要太多專業技能的行業,只要敢做,誰都可以做老板。現在社會已經發展,以創新技術性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對CEO的要求就會與原來有所不同。我覺得,能夠把技術推向市場,是一個很讓人鼓舞的過程。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