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中國IDC圈4月12日報道:生鮮電商的故事,在O2O熱潮逐漸退去的當下,只剩巨頭逐步分食生鮮行業的聲音,其他人除了投靠巨頭就再無他法了嗎?結合投資人意見、從業者需求,作者認為生鮮電商還有一副底牌還未被揭起。
被打入冷宮近半年的生鮮電商,終于等到機會被人“翻牌子”。
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10家生鮮電商拿到資本投資。有人說生鮮行業煥發“第二春”,資本回暖了。但也有人認為生鮮電商行業的“風口”還未到來,生鮮依然很難做。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表示:“此刻的風口只是電商的風口,想蹭風口的‘偽生鮮電商’可以洗洗睡了。”更早之前,聯想佳沃市集CEO崔曉琦以及上海搶鮮購創始人魯振旺均明確表示過暫時不做生鮮、放棄生鮮的想法。
一邊廂是融資數據實打實擺著,一邊廂是業內人士看衰,為何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
資本寒冬論何來?分歧又是如何出現的?
生鮮市場廣大,消費頻次高,所以有億萬市場之說,但由于生鮮的地域性強、標準化程度低、損耗大等多種原因,這個行業一直并未形成真正的巨頭,所以在2008年前后,更多的創業者進入生鮮食品行業“掘金”。下圖為品途商業評論依據IT桔子數據整理的從2000年至今每年生鮮電商成立數量表,根據圖表清晰可見,2008年后入局生鮮食品行業的創業企業明顯增多,2014年達到頂峰,2015年雖有下降,但數量也不低。
但生鮮行業怎么折騰盤子都太小,如何才能迅速做大占領絕大多數的市場呢?
此時,Uber、滴滴快的燒錢換市場份額的成功案例給了許多創業者靈感,生鮮燒錢大戰就此展開。
可在實踐中,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生鮮是個個無底洞,燒錢不斷、盈利無期,中國零售業生鮮研究中心李長明甚至表示:“99%的生鮮電商都在虧損”。
2015年,恰逢“資本寒冬”來臨,投資人口袋縮緊,沒有自己造血功能的生鮮電商首當其沖遭遇融資困境,隨著小農女、優菜網、卡卡鮮等數十家生鮮電商的轉型、關閉,讓“生鮮電商遭遇資本寒冬”論成為業界共識。
而如今,開年即有10家生鮮電商獲投,如此看來的確有“資本回暖”之勢。
但為何業內人士卻否定“資本回暖說”呢?
品途商業評論生鮮專欄作者石三郎對此表示:“生鮮電商還是很難做的,依然是燒錢階段。對中小生鮮電商來說,前景依然暗淡。其實,生鮮電商一直是高燒不退,后來者踏著前人的尸骨前行。但作為一個因為難做而依然沒有一統江湖的企業出現的領域,生鮮市場巨大的市場容量依然吸引資本和創業者。沒有足夠資本支撐,生鮮電商無法玩轉。我覺得,不是資本回暖,只能是巨頭爭奪*后一塊肥肉的戰場。”
資本都在投哪些生鮮電商?“深”是主旋律
生鮮電商“不性感”眾所周知,發展至今,用戶消費習慣難以培養、物流損耗大、標準化程度低等幾個老毛病還是無法根治,甚至很多企業在燒完資本大把錢之后依然未能找到有說服力的盈利模式。但生鮮行業市場廣大,所以財力深厚的BAT又怎會放過這塊蛋糕?早有騰訊投每日優鮮,百度入股中糧我買網,京東攜手天天果園,如今阿里巴巴又連投U掌柜、河馬鮮生,巨頭勢力越來越大,所以業內人士的擔憂并不無道理。
巨頭“爭食”,背后一定有其投資的邏輯,那么哪些企業獲投?他們有怎樣的吸引力?品途商業評論將這10家企業的成立時間、模式、融資狀況整理如下:
品途商業評論發現,這10家電商主要集中在5類模式:從不同產地采購水果賣給C端用戶的B2C模式;為B端用戶提供交易信息或服務的B2B模式;從自有農場采購供貨給C端用戶的F2C模式;做小攤販與C端用戶對接的C2C模式;以及線下擁有體驗店的O2O模式。
上圖數據顯示,2016年發生的10起生鮮電商融資事件中,資本選擇了4家B2C模式,2家B2B模式和F2C模式,C2C與O2O模式的各1家。
其中,易果生鮮與天天果園都是成立7年以上的公司,輪次也都較靠后,無論是從資本市場的認可度還是行業壁壘明顯高于初入局的生鮮電商們,而阿里投資的U掌柜主要做的是“用不同的供應鏈模式解決不同屬性的商品”。
生鮮電商在成立初期,基本都是B2C模式,而后在2014~2015年,涌出大量O2O模式,這些都或多或少跟當時的資本扎堆投資相關。如今看來,資本市場的投資也在逐漸分化,似乎暫時并未形成扎堆投哪一種模式的現象,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模式比較“深”:
易果生鮮與天天果園耕耘行業多年,資歷老,壁壘“深”,找凍品網、宋小菜、U掌柜都是在生鮮供應鏈上入局,切入點“深”,而俺的農場和良食網均擁有生鮮基地,產業鏈夠“深”。
生鮮SaaS:等待資本翻牌子的*后一手牌
既然資本偏愛模式“深”的生鮮電商,是否意味著其他等待基本給養但生鮮電商都該轉型深耕供應鏈?
品途商業評論近期與相關領域的投資人和創業者交流時發現,想在此時掘金生鮮電商市場,做行業內的“工具”似乎更適合。為什么這么說?
1、滿足資本的“創業在風口”需求
品途商業評論在年初曾寫過《生鮮電商的困局與出路:這些數據證明資本寒冬還未過去?》一文,這其中有幾個數據值得注意:152 0173 3840生鮮電商,僅7家拿到C輪融資、6家拿到B輪融資,24家拿到A輪融資。《2015年中國電商投融資盤點》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電子商務領域投資主要集中在天使輪及A輪。
集結號資本的創始人范黎曾在接受采訪時對品途商業評論表示:投資種子天使的資本基本不會選擇太冷門的項目投資,因為涉及到半年后有資本接手的需求。
目前什么冷?被用泛濫的O2O。什么*熱?企業服務、SaaS名列前茅。在現階段想要獲得資本的青睞,做SaaS模式的“工具”*明智。
2、滿足用戶剛需的市場定位
對于生鮮電商而言,庫存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客服系統等是必備的。但生鮮創業公司時間精力有限,自己開發的話成本太高、周期過長。反倒是給了有心轉行做服務商的企業機會,作為一個戰壕里出來但創業者,他們既服務過C端但用戶,又作為B端對生鮮電商的作業流程十分了解,理解頗深,做出來的產品相交直接入局的軟件服務商而言必然從邏輯上更符合生鮮企業的需求。
想要被創業者“翻牌子”:別花里胡哨,*好實用些
目前為生鮮電商服務的公司多嗎?接受采訪的調果師、一米鮮以及田鮮三家創業公司創始人均表示,不少。
但真正能讓生鮮創業者們用著舒心的卻沒幾家。
這3家生鮮電商企業中,使用第三方服務商產品的僅有一米鮮,而其創始人焦岳表示:“(跟許多服務商聊過)感覺他們花哨的功能多,實用的工具并不多,作為創業公司,性價比對我們而言還挺重要。”
從焦岳的這段話不難看出,在某種程度上市面上不了解行業的服務商提供的產品有其弊病,而行業被革新的空間也是*大的。從品途商業評論近期集中走訪都數家saas服務商的情況來看,他們也把傾聽企業需求擺在產品研發的首位。生鮮企業如果想轉行做saas不僅得了解自己從前得需求,也得了解同行的痛點。
只不過,轉型生鮮saas這條路是不是迎合投資人的*佳姿勢,那又得把這些選手放倒另一個風口,另一個戰壕里。到時與他們直面的是更加有技術、專業、有實力的企業服務商,生鮮電商的從業經驗戰斗力幾何,靜待市場驗證。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