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3月31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糟糕情況預計將在4月和5月出現。此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世界上多個國家宣布暫停或限制糧食出口,如哈薩克斯坦已禁止小麥、胡蘿卜,糖和馬鈴薯等產品出口,塞爾維亞已停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越南也限制大米出口,俄羅斯開始停止成品糧出口等。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呼吁,“維持全球食品供應鏈并減低疫情對糧食體系的沖擊”。
那么,倘若糧食進口受到疫情沖擊,中國的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我國三大主糧自給率*高,同時社會存量豐富,足以保障14億人的口糧。我們的飯碗仍端在自己手里。
小麥稻谷產量大于需求量
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每年進口1億噸左右,占全球糧食貿易量的四分之一,如果進口受到影響,是否會影響國內的糧食安全?
“討論糧食安全,**要弄清楚什么是糧食,一般來說,多指小麥、稻谷、玉米這三大主糧,這三大主糧方面,多年來,我們每年的生產量都是大于需求量的,社會庫存充足,進口很少”,李國祥說,“事實上,三大主糧現在不是進口的問題,而是去庫存的問題,以玉米為例,2016年庫存壓力達到**,沒有倉庫放了,此后幾年一直在多方面想辦法去庫存,到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庫存量仍然在1億噸左右。”
小麥的和稻谷的生產同樣供大于求,李國祥介紹,“小麥和稻谷是居民的主要口糧,據我們團隊研究,每年的消費量在1.7億噸左右,但兩者每年的總產量則在3.3億噸到3.4億噸,也就是消費量的兩倍。同時,這兩者的社會庫存量估計在3億噸左右,其中小麥1億噸左右,稻谷2億噸左右。所以,在口糧方面,不用擔心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
大豆是我國糧食進口的大宗產品,每年1億噸的進口量中,8000多萬噸是大豆,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8851.1萬噸,而其他谷物和谷物粉,總計的進口量僅有152 0173 3840.1萬噸。大豆占據**多數,那么大豆進口危險嗎?李國祥表示,“我國大豆進口的途徑正在多元化,目前看來,大豆進口的途徑并沒有受到明顯的影響”。
小麥:供大于求,進口為調劑品種
小麥是主要的口糧之一,尤其在北方,小麥面粉不可或缺。如果受到疫情影響,小麥供給能夠保障嗎?
李國祥介紹,“我國小麥的產量是1.3億-1.4億噸,已經保持了多年,進口量在500萬噸左右。我們的社會庫存量,估計在1億噸左右,供給方面是足夠的。”
供給足夠,為何還要進口,李國祥解釋說,“進口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在世貿談判時,我們有相應的進口配額,也就是說,要求我們進口多少糧食,小麥的配額是900多萬噸,我們很努力的進口,但確實很難完成,因為國內的市場不缺。第二,一部分進口的小麥屬于專用小麥。按照蛋白含量,小麥分為弱筋、高筋等,比如釀酒,用弱筋小麥更好,不用高筋的。再比如一些高筋面包,需要高筋面粉,這樣做出來的面包筋道、有嚼勁、而且不易掉渣。還有一些高筋面條,也是用高筋面粉做出來的。”
從物資匱乏到物資充裕,人們對于食物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好,李國祥說,“專用小麥就是為了滿足這方面的需求。過去我們的專用小麥比較少,前些年曾有數據顯示,專用小麥缺口大概在400萬噸左右,但這幾年我們國家的專用小麥發展得也不錯,缺口肯定沒那么大了”。
稻谷:出口多于進口
與小麥類似,大米也是主要的口糧之一。但在糧食儲存中,一般以儲存為未脫殼的稻谷為主,李國祥解釋說,“帶殼的稻谷更利于儲存,脫殼后的大米,一般儲存半年之后,口感就會有變化,但稻谷不會,過去稻谷的儲存時間在兩年左右,現在技術進步了,能夠儲存超過兩年的時間”。
稻谷加工成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大米,要經過多道工序,李國祥介紹,“國際上通用的出米率為80%,100斤稻谷可以出80斤大米,國內現在出現大米過于加精的問題,甚至有的稻谷出米率大約只有65%,這是因為,脫殼以后,還要再進行一次加工,將大米外層口感不好的部分去掉,也就是精米,可以說,吃的其實是‘米心’”,有專家呼吁,認為這破壞了營養,但市場上有需求,全國稻谷很充裕,也容忍這么做。
我國稻谷年產量超過2億噸,李國祥說,“去年稻谷減產,價格反而有所降低,為什么?就是因為生產足夠多,庫存也多,所以人們預期的漲價沒有出現。前年的小麥減產也是,稍有過一度短時間的漲價(一些地方短時間雖然小麥價格有所上漲),隨后又回落了。目前稻谷的社會庫存量預計在2億噸左右,去庫存的壓力其實很大。”
大米的進出口情況如何?李國祥介紹,“去年進口大米為250萬噸,出口為270萬噸,比進口多20萬噸”。
既然我們出口,為何又要進口?李國祥說,“原因和小麥類似,一方面是有進口配額,每年500多萬噸,我們同樣沒完成,另一方面是豐富市場品種,進口一些特種稻谷,比如某國的特色品種。”
玉米:去庫存壓力仍在
此前幾年,玉米庫存壓力大的消息一直未絕,在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中,玉米確實也是產量*高,去庫存壓力*大的主糧。
李國祥介紹,“我國玉米的年產量在2.6億噸左右。2016年時,庫存壓力達到頂峰,幾乎出現了沒有倉庫放的現象,社會庫存量估計在2億-3億噸,此后我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去庫存,到目前為止,社會存庫量大約降到了1億噸左右。玉米也有進口的部分,不到500萬噸,原因和另外兩種主糧類似。**是完成配額,我們的配額是720萬噸,也沒完成,因為國內的庫存尚且需要消化,市場沒有這個需求。第二是豐富品種”。
與小麥、稻谷相比,玉米雖然是主糧,但并沒有被作為口糧來計算。是消費者不吃玉米了嗎?李國祥說,“隨著物資的豐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玉米為主要口糧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全世界普遍的現象。現在還有一部分老人有吃玉米粉的習慣,年輕人已經*少了。此外,還有鮮食玉米,但相對來說,比例還是非常低的。”
那么,玉米用來做什么呢?李國祥說,“主要是做飼料,2.6億噸玉米,其中飼料需求在2億噸左右,剩下的主要是工業用玉米,比如做玉米淀粉、玉米糖等。這同樣是普遍現象,全球各國都在不斷開發玉米的新用途。”
大豆:進口受影響的可能性不大
大豆是糧食進口中*大宗的作物,占據全部進口量的80%以上。在國內供應中,我國每年大豆需求量大約在1億噸左右,進口大豆是市場供給的主要來源。那么,大豆進口會受到疫情影響嗎?
李國祥分析稱,“要分析是否有影響,先要看大豆進口的途徑,以前的主要進口國是美國,目前巴西成為主要進口國,進口量為5000萬噸到6000萬噸之間。從當前的情況看,巴西并沒有減少出口,美國則在增加出口。從美國方面看,美國農民正在擴大種植面積,今年的總產量肯定會更高,出口量也會更大”。
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或許更多會集中在物流領域,李國祥說,“對種植的影響不大,我國如此,外國也如此。鄉村的人口較為分散,如果種植業的機械化程度高一點兒,影響就更小的。比如美國,就是如此。未來的影響可能在運輸方面,比如是否有可能中斷運輸,但即便真的出現那樣的情況,對我們影響也不大,一方面我們足以自給自足,另一方面,假如真的運輸中斷,中斷時間一定是短暫的,不可能長時間中斷”。
進口的大豆都用來做什么呢?假如進口量減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李國祥說,“進口大豆主要轉化為兩種產品,一個是豆油,一個是豆粕。豆油的價格很低,普通居民的消費其實很少,事實上,即便是個人體驗,也可以了解到,人們買豆油的比例是很小的。同時也有很多替代品,而且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餐飲企業對食用油的需求也可能沒有往年那么高了。豆粕則主要做飼料,但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科學地改進飼料配方,減少豆粕的使用,配合飼料中的豆粕用量現在有很大的彈性,所以這方面我們也是可以應對的”。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