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編者按
基因產業前景廣闊,被譽為21世紀*富遠景的產業之一,得到國家大力扶持。我國基因基礎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不是很大,但產業發展卻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如何拓展基因企業的融資渠道,促進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各方積*探索解決之道。
本報記者? 王朝選報道
“從2004年到2008年,我國基因技術專利申請數量排名前十的國內專利權人有8家是高校,另外兩家是科研機構,沒有一家企業?!眹抑R產權局副局長張勤日前在中國基因科學暨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雖然近年來我國基因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增長較快,得到授權的專利數量也遠高于國外,但專利的有效年限和有效率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我國基因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近年來,全球生物產業增長速度是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近10倍,包括基因診斷試劑、基因檢測、基因工程藥物、基因治療、轉基因等在內的基因產業被譽為21世紀*富遠景的產業之一。目前我國市場上已有100多種基因工程藥物,但要實現基因產業快速發展,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呼喚重大技術突破
據張勤介紹,國內基因技術專利平均有效年限僅為4.8年,而國外一般為8.7年,而且隨著年限臨近,國內專利有效率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國外。
“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的情況下,專利的年限當然比較短。”聯合基因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秦義龍表示,如果我國基因技術有重大突破,則會產生一系列專利,專利的年限也會相對較長。目前國內很少有系列專利出現,這反映出國內企業雖然模仿能力很強,但創新能力仍然不足。
秦義龍表示,重大突破是建立在一系列突破基礎上的,要想取得一系列突破就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我國研究人員大多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好的項目比較少,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基本是各自為戰,形不成強大的團隊,所以難有重大突破。相比而言,國外的研究人員大多在研發型企業,有能力研發出重大創新產品,中國企業還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一直在跟著別人走,即模仿外國企業的產品。
天津昂賽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磊認為,我國基因產業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長期發展。一是產業鏈條不完整,創新平臺老化。企業和研發機構僅有仿制藥開發經驗,在創新藥物基礎研究、立項評價、質量研究、安全評價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在藥物篩選、大規模哺乳細胞培養、抗體、基因治療、蛋白質修飾等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存在技術瓶頸,也未探索出成功的產業化服務模式。二是產業集成度低,人才、資金、設備匱乏而分散,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中小生物制藥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缺乏參與全球范圍競爭和做大做強的經驗。三是傳統經營管理手段已經落伍,缺乏復合型的經營人才。四是我國生物產業配套服務資源匱乏。戰略研究、項目評估、戰略咨詢、信息交流、項目管理、專業培訓、研發外包、會展策劃、專利代理等服務水平低,例如一些項目因為管理不善而在時間和費用上均大大超出計劃,一些政府資助項目無功而返,一些項目因為沒有好的商業計劃而找不到資助等。此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很多知識產權由于專利代理機構不專業而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因此急需專業化、高層次、遵守職業操守的知識產權代理服務機構。
從市場出發加快產業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中國基因科學暨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我國基因領域的研究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大,甚至有些方面處于**地位,這為我國基因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記者了解到,我國在基因基礎研究方面的確取了一些成績,但在產業化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張磊表示,由于體制因素,我國生物技術研發機構重視核心論文而輕視技術轉化,完成前期工作后就匆匆將“青苗”出手,不愿意繼續開展缺少“突破性”的技術完善工作,導致上游先進、中下游落后的現狀,即實驗室科研水平高,產業化制造水平和產品市場拓展水平低。
“從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到開發市場化的產品,需要理念的轉變?!鼻亓x龍表示,目前高校、科研院所有研究成果,但不符合產業化的要求,而且高校、科研院所也很少有人會去將成果開發成產品,而大多數企業又沒有這個能力。究其原因,“高校、科研院所對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嚴重不足,我國搞應用研究的人才太少”。不過,目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研究的界限逐漸模糊,有些項目雖然是基礎研究但離產業化很近,一旦成功就能推廣應用,這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特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