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由于養殖成本上升,河北行唐縣的奶牛成了養殖戶的燙手山芋。更要命的是奶企鮮奶用量減少,奶農的鮮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鮮奶賣給養豬戶喂豬,或者干脆倒掉,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成了奶農們不得已的選擇(1月6日《新京報》)
按照乳業專家的分析,奶農倒奶或賣牛,并非產能過剩,而是因為“收購標準提高,乳制品生產企業自身牧場增加,以及進口奶粉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企業自建牧場,既能保證正常奶源,也有利于降低成本。而國外奶粉的進入,更是市場競爭的產物。這些都沒話講。這么說,問題是出在了不符合“收購標準”上。
乳制品不同于一般商品,關系國民健康,高標準和“以質論價”都是必須的。不合格的牛奶,該倒掉的必須倒掉。但在當地,倒牛奶成了普遍現象,這就令人匪夷所思。
疑問**在于,這里的“標準”到底是國家標準還是僅僅是企業的“自家標準”?這個問題理應弄清楚。畢竟,奶農處于信息不對等的弱勢一方,尤其是,原料奶銷售渠道具有的單一性和奶企的壟斷地位,也使得加工企業實質掌握著定價主動權,因而,看似雙方自愿的買賣,其實并不平等。企業以標準等名義對奶農進行搪塞糊弄,以達到壓價降級之目的,是非常可能的。從新聞看,鮮奶80%為企業收購,其余20%由奶農自行處理。誰能說,這與此無關?而且,退一步說,即便是因為不合格,也不全是奶農的責任。將市場危機和壓力轉嫁給處于利益鏈條末端的奶農身上,顯得*不負責不厚道。
奶農倒掉賴以養家糊口的牛奶,宰掉借以安身立命的奶牛,無奈中的悲愴刺得人心痛。雖說市場的事應盡量交給市場自發形成秩序,但市場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的市場行為都適宜丟給市場,尤其起伏跌宕的乳業市場,已經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需要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用行動來打破牛奶漲跌循環魔咒,避免“奶賤傷農”屢屢發生。
一方面,在制度層面上,要對奶業結構進行宏觀調控,強化對企業成本運行、利潤分配的監督,促使企業把效益向奶農傾斜,讓奶農從企業盈利中獲益。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不僅要給奶農提供技術支持和有效信息傳遞,更要緊貼市場,因勢而動,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和養殖模式,拓展致富路徑,避免盲目跟風。甚至,政府也可以通過給奶農買保險的辦法,來為奶農風險兜底,不能讓奶農總是被企業牽著鼻子走,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