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2月17日一大早,阜寧縣合利鎮一家養殖場里,姚紹君正指揮著工人將大筐大筐的雞肉往池子里倒,池子里,數百條鱷魚正對這些“美味”翹首以盼。這里是蘇北地區**私人養鱷場,姚紹君是這個特色養殖園的老板。
在廣大農村,養鱷魚已算不上“冷門”——目前,省內的特色養殖項目有養狐貍、梅花鹿、火雞、鴕鳥、野豬、烏龜、烏骨雞、豆青蟲……還有養蒼蠅,養蛆的。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特色養殖逐漸從傳統的“副業”發展成為一些地區的“主業”。小規模散養戶數不勝數。
然而,專家提醒,在特色養殖領域,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在選擇品種之“特”的同時,千萬不能忽視這一市場的特殊性。
瓶頸多:政策、技術都是檻
看著滿池嗷嗷待哺的鱷魚,姚紹君百感交集。
152 0173 3840年,姚紹君到泰國觀光旅游,在一家鱷魚餐館前排了兩個多小時的隊,才把每碗150元人民幣的鱷魚肉吃到嘴。姚紹君想,要是能弄幾條鱷魚回去飼養繁殖,鱷生蛋、蛋孵鱷,幾年之后不就可以搞成一個特種養殖產業嗎?幾番周折,姚紹君以每條2.6萬元的價格購得10條未成年泰國暹羅鱷。
為了盡快實現自己的“鱷魚夢”,姚紹君吃盡苦頭,甚至有一次脫下了自己的衣服,把凍僵的鱷魚抱在懷里復蘇。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現在場里已有大小鱷魚近千只,*大的身長3米,重達二百多公斤。但同時,另一個更大的難題出現了。暹羅鱷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雖然幾經努力,目前他只拿到了國家林業局頒發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拿不到屠宰證,就意味著只能養殖,不能宰殺,更不能像泰國那樣開鱷魚肉餐館賺錢。而現實問題是鱷魚吃一二十斤肉食才能長五六斤的體重,養殖成本高得驚人。
“鱷魚全身都是寶,我現在就是取不了。”姚紹君告訴記者,在沒有辦到鱷魚宰殺許可證前,他的辦法,一是出租鱷魚到外地展覽,二是把養鱷場開放成“動物園”,收費參觀,三是單一的活體買賣,多是銷往國內南方地區的個人和單位,以此賺取效益。姚紹君同時經營一家塑料制品企業,多年來,企業的利潤基本都填補到養鱷上面,他的養鱷場迄今投資累計已近千萬。
姚紹君遇到的堪稱“政策門檻”。而技術瓶頸,也是讓很多特色養殖的投資者折戟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記者從省農科院了解到,特色養殖的發展歷史短,品種繁多。與特養量的發展速度相比,專業的研究機構和人員嚴重缺乏,藥物、飼料和管理方法滯后,導致特色養殖的技術風險很大。
例如,我省蘇州等地曾經引進過藍狐養殖,殊不知,藍狐只適宜生長在歐洲、北美洲北部的高緯度地區,否則,因冬季氣溫較高,飼養的藍狐絨毛稀少、裘皮質量差,賣不了高價錢而導致虧損。而養牛蛙,*好是在黃河以南地區,因為那里高溫時間長,適宜放在稻田里飼養,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如果是在黃河以北飼養,高溫時間短,需要建大棚溫室,成本巨大。
規模與市場之辯:不多不少*難得
“起初是技術問題,*終是市場問題。特色養殖的市場周期易變,有著不確定性。”贛榆縣泥鰍養殖行業協會會長喬宗禮告訴記者,本縣墩尚鎮泥鰍養殖,占了全國60%的出口份額、日本市場的40%以上。前幾年,出口形勢一片大好,出現過“一個養殖塘口賺錢過10萬”的典型,是種糧效益的十幾倍,引發廣大農戶的養殖熱情**高漲,泥鰍養殖規模也隨之迅速擴張,從2004年的3000畝發展到現在的1.6萬畝,短短四五年時間迅猛增加了5倍。“現在除臺灣和西藏外,全國其他省份都有人來過我們鎮,學習泥鰍養殖。我們的出口市場比較單一,而國內市場尚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喬宗禮,這位泥鰍養殖“元老”正為市場深感憂慮。
泥鰍產業的發展路徑,引出特色養殖發展的**問題——規模和市場之辯。特色養殖的市場有地域性,市場容量較小,而受利益驅使,養殖戶難以抑制盲目擴大規模的沖動,“物以稀為貴”的特色養殖市場又*易走入“小打小鬧賺不多,遍地開花沒得賺”的怪圈。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肉鴿、鵪鶉、珍珠雞、山雞、鷓鴣、野鴨、鰻魚、蝦、蟹、珍珠,到后來的海貍鼠、甲魚、鴕鳥、鱷魚等特色養殖,大都經歷過這樣大起大落的市場風波。
“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難得。”原射陽縣農業副縣長劉加模介紹說,本縣長毛兔養殖一度很紅火,也是因為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加上國際皮草市場“跳水”,養殖戶曾蒙受了較大的損失。他認為,搞特色養殖要客觀地把握市場動向,“適時而動,適可而止”,沒有銷路的產品不能上;雖然有銷路,但銷量有限的要少上;銷售市場尚未形成的要慢上;季節性特別強的產品要按不同季節安排生產,規模要有計劃地上。
瞄準“吃”,更要舞動產業鏈
在我國,“吃”的市場大得驚人,只要能在“吃”上搶占某一個制高點,便能更大程度上發揮“特”的價值。
每年從7月中旬到9月初,灌云農村里都能看到村民在尚未成熟的豆田里“捉蟲”的場景。這種豆青蟲,學名豆天蛾,村民捉蟲不僅僅是為了除害,而是將捉來的蟲子擠出白白的一條肉——稱之為“豆丹”的這道菜,在當地飯店里一斤要賣到幾百元。
“旺季時,每天都從河南、安徽等地拉回幾千斤豆蟲,再中轉銷售到周邊地區,利潤很大。”當地的豆蟲經紀人王士余告訴記者,豆蟲并非灌云特有,有豆田的地方就有豆蟲。但灌云的物流體系建立較早,一個縣里,像他這樣的豆蟲經紀人就有400多。從2003年開始,這里就成了全國*大的豆丹交易集散地。目前,來自湖南、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豆蟲,都通過這里銷往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在全國設立了100多個專賣店,“年成交量近萬噸,灌云全縣的豆丹相關產業年效益幾個億。”
除特色養殖的直接產品之外,充分挖掘養殖過程中的“副業”,也是一條規避風險、增加效益的捷徑。宜興市吳墟村有一位名叫劉福興的私營老板,多年苦心經營,建成了一個大型梅花鹿養殖基地。記者看到,荒山上種了100多畝牧草,為梅花鹿提供天然飼料;種植了500多畝毛竹和果樹,林中散養了2000多只草雞,養殖場現已發展成為一個集種植、養殖、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劉福興說,要注意開發副產品的經濟價值,比如毛皮動物每年脫的毛,可以收集起來銷售,動物的肉開發成深加工食品;飼養的間隔地種樹、種菜,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增加一些收益,節約一些成本。
拉長產業鏈,更是破除特色養殖業“怪圈”的關鍵所在。前些年,蘇州、常州等地曾經搞過鴕鳥養殖,但在經歷了短暫“牛市”之后,迅速地滑入低谷,業內人士分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鴕皮加工跟不上。
香港奧亞國際投資公司2000年在金壇建設了奧金鱷魚樂園,利用熱電廠的大量余熱進行鱷魚養殖。除鱷魚養殖樂園、泰國風情酒店直接做“吃”的生意之外,他們還依托養殖基地,投資了數千萬元建生物制藥廠、鱷魚皮革廠。特別是鱷魚制藥,現在正是國際醫藥界研究開發的熱門項目,今后,公司的開發重點就是制藥。公司負責人說,“要在金壇打造出一條完整的鱷魚產業鏈,讓鱷魚身上的每個部位都產生價值。”
專家指出,特種養殖業具有投資小、規模小、飼養回報高等特點,是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也很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發展特色養殖,不妨牢記以下幾句“口訣”——先看行情再投資,選擇良種是基礎;自然環境要適宜,速富心理要克服;品牌加工是關鍵,產品要有好銷路。
愿更多的特色養殖業者,眼光不僅僅盯住“吃”,還要盯住它的產業鏈,盯住市場的波詭云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