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摘要:全球**的種子公司,已經通過不同手段成功控制了一些國家,水稻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如果大規模進行轉基因商業化生產,這可能意味著將整個國家水稻生產的控制權交到專利持有人之手
全球**的種子公司,已經通過不同手段成功控制了一些國家,水稻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如果大規模進行轉基因商業化生產,這可能意味著將整個國家水稻生產的控制權交到專利持有人之手
3月4日,也就是中國“兩會”開幕的第二天,珠海檢驗檢疫局銷毀了2.268噸來自美國的黃玉米粉。“這批黃玉米粉在九洲口岸被檢出含有轉基因成分,與申報不符,必須將其銷毀。”珠海的一位負責人對《環球財經》記者說。他的語氣中顯露出一種作為技術官員很少見的氣憤和激動。
中國官員很氣憤,因為他認為這件事的后果會很嚴重,盡管這看似只是一個小案例。這位官員為此舉了一個“更大”的案例:巴西長期不允許種植轉基因大豆,但世界農產品種子巨頭孟山都公司,就買通了巴西官員,將轉基因種子從阿根廷偷運到巴西,弄成轉基因大豆既成事實,從而對政府施加壓力,“國際糧食巨頭由此竊取了巴西的糧食主權”。“而剛剛發生的這件事也再次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他憂心忡忡地指出。
在中國,這個問題同樣攸關糧食主權,據專家介紹,它主要表現在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沒有任何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正在申請商業化種植及在研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共涉及至少28項國外專利技術。其中一些品系還受到國際性條約《材料轉移協議》的制約。其中任何一種通過商業化種植,就意味著中國13億人的主糧控制權將被完全拱手交給拜耳和孟山都等國外生物公司。
“轉基因,這個備受質疑的技術的背后,絕不僅僅是搶占種子市場的的商業行為。”世界**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向《環球財經》指出。
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主人
研發轉基因作物往往依賴于一些標準化的技術、方法和元件。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的*新調查發現,一些國外機構包括許多大型跨國農用化學品公司,在這些領域申請了至少近60項專利。其中,關于轉化方法的專利有7項,基因分離和克隆的專利有22項,關于培養基的專利有6項,轉基因植株再生方法的專利15項,還有9項專利屬于基本的元件。
中國*接近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水稻中,由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Bt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11~12項國外專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發的CpTI轉基因水稻,則涉及了至少5~7項國外專利,由福建農業科學院牽頭,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復旦大學等合作完成的轉基因CpTI/Bt水稻,至少涉及了10~11項國外專利。
這項調查同時發現,我國正在研發的另外5個轉基因水稻品系中,每個品系涉及的國外專利至少有10項,包括抗病水稻、品質改良的水稻,以及所謂的增產水稻。這些國外專利的持有人不乏一些大型的跨國農用化學品公司,如拜耳和孟山都。
此外,一些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如抗白葉枯病基因水稻(Xa21)和所謂能增產的轉基因水稻(PEPC),還受到其他一些國外所有權問題——《材料轉移協議》的制約。
目前,中國的一些轉基因水稻是與國外機構共同研發的。這種情況通常是,轉基因植株研發過程中所用的目的基因、菌株或轉基因植株是從第三方國家移至中國。例如,**代PEPC轉基因水稻是由美國大學研發,**代的轉基因水稻Xa21也是在美國的實驗室中誕生。那么,這種遺傳元件、基因或是轉基因植株的遷移即受到《材料轉移協議》的制約。《材料轉移協議》規定了遷移條件,包括允許遷移的材料范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