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人事廳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共同舉辦了“土壤環境修復院士專家行”活動。到達廣西后,專家感覺這里土壤污染問題的確很嚴重。
考察地之一的河池市環江縣,2001年6月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襲擊,上游3家選礦企業的尾礦庫被沖垮,導致尾礦和30家選礦企業歷年的廢礦渣隨洪水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后,尾礦及廢礦渣沉積于被淹沒的兩岸耕地上,造成近萬畝農田污染絕收。
廣西喀斯特地貌占其總面積的37.8%,農作物產量不高。不少地方糧食不能自給,即使小塊土地,農民也很珍惜。因此,一旦發生土壤污染,對這里農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
2005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研究員應環江縣委、縣政府的邀請,赴污染現場考察農田污染狀況,并帶領團隊進行土壤修復試驗工作。2007年,在國家“863”課題的支持下,又進一步聯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礦業研究總院、云南環科院等單位開展成套技術研究。通過3年的修復,土壤中砷、鉛、鋅和鎘等重金屬活性和環境危害大幅度降低,原來寸草不生的污染農田恢復了生產能力,可以種植甘蔗、桑樹、苧麻等經濟作物。
但目前的修復工作仍是示范性的,開展更大規模的修復治理尚需配套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在國家層面開始提上議事日程
污染土壤不僅是單純的環境要素,也涉及食品安全、人體健康乃至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對廣西來說,在一些地方還會影響到老百姓的脫貧。
“污染土壤修復,功在當代,利及千秋,非常重要。此次專家行活動是很好的啟動與宣傳。”廣西人事廳副廳長何利順表示。
“土壤污染問題必須想辦法盡快予以解決。”廣西環保局副局長鐘兵表示,與水和大氣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治理難度更為巨大,修復時間長,投入大,往往很難徹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目前,值得欣慰的是,國務院高度重視這方面工作,提出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此次就土壤污染修復及階段性成果進行這樣的專家、官員的專題調研和討論,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土壤修復綜合研發和技術示范平臺,對其他地方的污染治理是很好的借鑒。”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土壤處處長張山嶺表示。
在國家層面,*近幾年土壤污染問題已開始提上議事日程。在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議程”。
特別是從2006年起,國務院批準環保部、國土資源部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及污染防治攻關專項,目前該項工作已進入后期總結階段。
2008年1月8日,環保部在京召開了**次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對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并提出未來的工作計劃和目標。2008年6月,環保部特別出臺《關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
從2006年開始,在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中,除了能力建設、水、大氣方向的治理,在涉及新農村方面,就包括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項目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項目,從2006年至2008年,對這一專項投入約為4000萬元。“雖然資金有限,但畢竟開了頭。”張山嶺說。
從去年底至明年,環保部一直在籌劃“十二五”的環保工作。張山嶺介紹,其中已經確定有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規劃。下一步,除了就此問題加大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力度外,也需要與各省一起,共同努力把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做好。
“從國家目前的管理方向來看,地方要爭取項目支持,如果沒有規劃就比較困難。”張山嶺提醒,“對中西部,中央支持多,但也不是全部投入,地方和企業要合理承擔一部分配套資金。”
治標更要治本:
怎么解決源頭問題
“礦業采、選、冶三位一體,一旦造成污染,后果嚴重。從現在就抓起很有必要,否則治理成本遠遠高于源頭治理。”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李培軍表示。
從源頭及早解決問題也是多位活動參與者的共識。
張山嶺表示,土壤問題不單純是就土壤污染治理而言,尤其在環江,共性的問題是由于礦山開發甚至冶煉加工等一系列活動所衍生的土壤環境問題。要系統考慮、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不是說哪一片污染了,就去做個方案拿錢治理。流域管理如果跟不上,再來一場大水,成果可能就會毀于一旦。
鐘兵認為,長期以來,在工礦企業資源開發中,環保觀念、理念不到位,也使不少區域土壤污染問題突出。他表示,環江遭遇暴雨襲擊所導致的尾礦庫沖毀,如果當時及時采取措施,污染不會有今天這么嚴重。“上游尾礦庫治理必須解決,要進行系統綜合的工程部署。”鐘兵說。
中科院資環局研究員芮海鳳表示,從源頭上,要考慮尾礦治理。在土壤環境方面,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等單位從20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相關研究工作,并且在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要成果。在尾礦清潔生產方面,中科院過程工程所就工藝改造方面有很好的工作,能夠達到綜合利用零排放。科研上有各種各樣的工作在做,如果有需要,可以為全國的土壤環境修復提供各種服務。
芮海鳳表示,此次工作既是廣西與中科院工作的對接,也希望有多部門的協同合作,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廣西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目前從管理來說,整個國家層面對采礦業導致土壤污染的法律約束不夠,管理相對粗放,更多還是靠地方自覺。這方面的法律規范有待加強。
技術推廣期待國家層面的統領帶動
實驗表明,陳同斌課題組152 0173 3840年篩選出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對砷(砒霜)的吸收能力可以達到普通植物的20萬倍。該超富集植物是環境修復領域中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修復植物材料,受到國內外同行和科技部、中科院、環保部等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并推動了我國土壤環境修復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
全球砷礦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其中砷探明儲量的70%集中在中國。而中國的砷礦資源則大部分集中在廣西、云南和湖南。
土壤中的砷可以通過非食物鏈途徑,如地表揚塵,大量進入人體。在被砷污染的土地,即使不種植農作物、不食用當地的受污染蔬菜和水,人體和環境仍會受到很大影響。
在陳同斌領銜的國家“863”計劃“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聯合修復技術示范”重點項目中,有一支專門的力量——在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礦業研究總院、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南大學、云南環科院等單位配合下,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解決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焚燒和砷的回收等配套技術問題。目前,已有較成熟的專利技術,蜈蚣草的推廣應用一旦達到一定規模,就可以發揮作用。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環境修復與資源工程室副主任、“863”計劃“砷污染土壤聯合修復技術”重點課題負責人雷梅博士則領導課題組建立了蜈蚣草與桑樹、甘蔗和苧麻間作的修復模式。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開發出污染土地的重金屬鈍化技術,能阻止重金屬進入食物鏈。
陳同斌介紹,他們的土壤修復成果是多團隊參與的大集體成果,集成了20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力量,圍繞重金屬污染土地的修復工作已經開展成套技術的研發和工程示范研究。所篩選出的大豆、玉米、紅薯等修復植物,不限于環江的品種,也選擇了適合其他地方的品種。作為廣西人,陳同斌希望下一步能把廣西的力量組織起來、隊伍帶起來,以更好地承擔相關國家項目,促進廣西發展。
參與此次活動的不同單位的多位專家,在土壤修復領域都有比較專業和長期的工作,并與陳同斌團隊合作過。
“要有很好的技術推廣、規范、規程,下一步應該由國家項目帶動,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推動,了解關鍵技術是什么,涉及哪些問題。”中科院地理資源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成升魁研究員建議,以科學家的積累,把河池市的環江、南丹作為典型,形成系統到位的污染土壤修復咨詢報告,向中央提交。與多個研究所一起聯合起來申報國家支撐計劃,深層次解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技術。他同時建議,支撐技術應有地方企業配套,也應該提高老百姓的環境意識。
成升魁表示,可以通過一個系統工作,包括把河池地區的水、土壤、空氣等問題放在一起來考慮。
李培軍也認為應通過爭取大的科技項目的關注,利用成熟技術,在地方熱情匹配的地方進行試點,以盡早解決現實問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陳章良對陳同斌團隊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并強調指出,污染土壤修復是廣西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希望中科院的技術為廣西解決污染農田修復的難題。
污染土壤修復是一個正在誕生中的新興環保高技術產業。2002年以來,陳同斌團隊研發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已先后在湖南郴州、云南個舊、廣西河池和北京進行應用示范,為推動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化奠定了一定基礎。(王卉)
來源:《科學時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