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驚蟄地氣通”,隨著天氣回暖、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日漸活躍,開始出來活動。因此該節氣稱之為驚蟄。驚蟄,雷聲隆隆閃電也特別多,這時農夫也忙著播種插秧。
驚蟄并非節慶,沒有形成固定統一的慶祝儀式,但在各個地方上也有些獨特的民俗活動,“人們會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同時在一些地方還會‘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打小人’寓意驅趕霉運,祈求吉祥。”
溯源流變:驚蟄原名“啟蟄” 節氣神為“雷神”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流傳已久,但“驚蟄”*初的名稱卻并非如此。胡野秋介紹,該節氣在歷史上原本叫做“啟蟄”,本意為天上開始打雷,蟄伏的小蟲子驚醒后也開始活動。但因與西漢皇帝劉啟的名字相同,為了避諱而將 “啟”改為“驚”。“舊時曾經‘啟蟄’、‘驚蟄’同時使用,后來可能因為‘驚’更加生動形象,‘驚蟄’一名遂廣為流傳。”
歷史上,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的加大,同時由于農耕文明在天氣方面有很多相同的訴求,因此包括驚蟄在內的二十四節氣被中國臨近國家接受,并保留下來。胡野秋笑著表示,早在唐代,韓國、日本等國便都開始使用中國的節氣系統,“節氣名稱都是音譯過去的,現在韓語中‘驚蟄’的發音與漢語發音完全相同。”
一年之計在于春,驚蟄的到來意味著春耕的開始,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人們崇奉驚蟄的節氣神“雷神”。過去在這**,家家戶戶貼上雷神的招貼畫,擺上供品,或者去廟里燃香祭拜。在胡野秋看來,這也代表著對大自然的一種期待,不希望來年會氣象災害。
還有的地方會出門擂鼓,因為鼓聲與雷聲很相似。這也是對‘祭雷神’的一種呼應,核心意義還是祈求吉祥。
各地習俗:“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 “打小人”寓意驅趕霉運
在二十四節氣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少民間相關的自發活動逐漸演變成民俗,全國各地均有不同。比如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p>
“有些地方的土地廟里會有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豬油擦老虎的牙齒,使其難以出口傷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爭。”胡野秋介紹道。
“打小人”也是驚蟄當天南方仍然存留的習俗之一。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么霉運。胡野秋表示,類似這種習俗都帶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屬于在舊文明程度不高時的解決辦法。
而且各地關于驚蟄的飲食風俗有什么不同呢?
梨子
姜梨汁——驚蟄吃梨是北方的民間習俗。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這里略改,因梨性寒,加溫性的姜平衡一下:數個大梨加小塊姜,一起放入榨汁機,榨得的姜梨汁分兩壺,一壺直接上桌,另一壺放蒸鍋里蒸5分鐘后再上?!侗静萃ǚā氛f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所以做兩壺,家中體質火旺者和虛寒者可各取所需。
炒豆
在陜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后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箢^
煮芋頭——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炒黃豆(代表消滅多種蟲害)。炒黃豆就免啦,我們煮芋頭沾糖吃,做法簡單,還算是粗糧,好吃又健康。至于糖,但按中醫說法,春天肝氣旺易傷脾,從驚蟄始要多吃甜食養脾,所以糖雖不利于減肥,吃起來還是可以理直氣壯地。
醪酒
醪酒——春天到來,人的全身汗毛孔也開了,西北有些地方在驚蟄節要家家戶戶喝醪酒、吃雞蛋煎餅拌芥末汁,驅除身體積存的寒氣。雞蛋煎餅拌芥末對我們沒啥吸引力,但家里正好有自釀糯米酒,濾去醪糟后就是醪酒了。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謠:“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煎餅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