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原標題:餐飲浪費的“根”在哪里——??好面子是難以根治的主因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紅霞 左晨 劉宇 實習生 陳奕帆
??閱讀提要
??餐飲浪費為何難以根治?相關調查顯示,“好面子”是主因,受傳統民俗文化影響,許多人消費時常有攀比和顯擺心態。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意識要從娃娃抓起,自幼養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生活觀念與習慣。
??武漢市餐飲協會數字顯示,2012年武漢市餐飲業營業額在500億元左右,其中平均浪費率為30%,浪費率*高的達到50%。到2019年底,武漢餐飲浪費行為明顯改觀,平均浪費率降為10%。
??餐飲浪費的“根”在哪里,緣何難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消費者、餐飲從業者、專家學者,尋找答案。
??七成人因“好面子”浪費
??在“制止餐飲浪費”大背景下,小份菜、文明餐桌等宣傳海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餐飲門店。
??“不浪費挺好的呀,我就支持光盤行動。”在武漢市江岸區后湖從事二手車銷售的劉佳成說。
??現實生活中,有過餐飲浪費的情形嗎?劉佳成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直言“有過”,主要是請客戶吃飯的時候,出于講面子,會多點些菜,造成浪費。
??家住武昌區的胡先生,多年以來一直從事建材生意。每當有客人來談生意時,他總會選擇比較高檔的酒店宴請,“本來商務宴就是為談生意,飯菜有時成了表示檔次和誠意的道具,必須要多點。”
??8月23日中午用餐時間,記者就餐飲浪費為何難以根治,在中南商圈3個餐飲門店調查采訪了15位進餐市民,10名消費者表示,好面子是浪費難以根治的主因。
??“很多生意都是在飯桌上談成的,總不能因一頓飯毀了生意。”從事物流行業的孟先生說,在商務宴請時總覺得要多點飯菜,菜點少了場面不好看,一喝酒更不怎么吃菜,非得剩下不少才覺得有面子。
??不過讓孟先生欣慰的是,現在到餐廳消費,餐廳進門處、包房的墻上,大都貼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提示,點菜時,點菜員會主動提示菜夠了,不夠再加,這讓自己不再為面子所累。
??根子在消費攀比和顯擺心理
??滿漢全席、八盤十大碗……省社科院研究員覃國慈說,從中國的飲食文化上來看,菜品多且就餐結束時有剩余,就意味著“年年有余”,于是消費者在請客時,無論自身經濟實力強弱,都傾向于通過“剩菜”來體現招待者熱情的“誠意”,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支付能力,“舌尖上的浪費”自然難免。
??她表示,從社會心態上來說,由于消費者的攀比和顯擺心態作祟,請人吃飯時一定要多點菜,并且要超過自己被招待時的水平,否則覺得沒面子,也怕被人認為不懂人情世故,宴請成了“表演”,進而導致浪費。
??“還有部分人會認為錢是自己的,想怎么花是自己的自由,根本不把浪費當回事。”她補充道。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崔榕留意到,農村婚喪嫁娶中餐飲浪費多,他認為這種現象有著深刻的民俗文化根源,主人通過大方置辦酒席,在鄉村“微環境”中展示厚實家底,滿足“愛面子、講排場”的攀比心態,博得客人贊譽,贏得好名聲,“這需要從文化入手,通過移風易俗,確立節儉是美德的觀念,弘揚量需消費的風尚,譴責浪費行為,從而杜絕餐飲浪費。”
??“光盤行動”要從娃娃抓起
??覃國慈認為,制止餐飲浪費,不僅需要餐飲企業及相關單位的助力,同時還需要消費者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表示,小餐桌、大文明,餐飲節約意識要從小抓起,養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生活觀念與習慣。
??“培養良好消費習慣迫在眉睫。”楚菜大師鄒志平表示,很多人覺得每餐浪費的并不多,殊不知,積少成多就會形成驚人的浪費。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披露,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聚會浪費更高達38%,學生盒飯的飯菜有1/3被扔掉。初步測算,2015年中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52 0173 3840萬噸至1800萬噸之間,相當于3000萬人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消費量。
??“我們做餐飲,不怕客人吃得多,就怕客人習慣不好導致浪費。”看著不斷進店的顧客,江岸區中城國際樓上千葉自助餐廳易店長說,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是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了,一些沒經歷過饑寒的年輕人沒有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
??鄒志平建議,全社會要進一步加強節儉教育,“光盤行動”*好從娃娃抓起,在全社會積*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