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郭文斌
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在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將在食品和消費品生產企業中**實行“產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此外,質檢總局已培訓了首席質量官2152 0173 3840人,在900余家大中型企業中設立了首席質量官,而今年將在大中型骨干企業推廣設立首席質量官。
新年伊始,國家質檢總局便施展出了一系列新動作,什么“產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聯通全系統”,什么
“信息化網絡”、“產品傷害監測數據直報系統”,還有什么“首席質量官”,等等。這些新動作確實令人眼花繚亂,但卻無法給公眾帶來對食品安全的新期待。特別是,所謂的“首席質量官”,更是令人哭笑不得,要是按規定:若企業發生重特大質量安全事故或造成嚴重社會影響,擁有“一票否決權”的“首席質量官”將依法承擔相應責任。這“首席質量官”免不了有充當“替罪羊”的嫌疑。
實行 “產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完全是基于一種美好的愿望,即企業視質量為**生命,企業全身充滿著
“道德的血液”。可事實上,從眾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有幾家企業是主動報告的?多數是媒體記者報道出來的。那些不良企業如果存心要在質量上做
“壞事”,怎么會主動報告?因為一旦 “陰謀”敗露,就是 “死亡之日”,對于產品質量問題,只有千方百計瞞報,而不會主動報告。
也許監管部門認為,設立了“首席質量官”,既可以監督食品質量,又可以督促執行“產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問題是,首席質量官由企業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授權,等于還是在端企業的“飯碗”,正所謂“吃別人的嘴軟,拿別人的手軟”,首席質量官看似對企業掌握著
“一票否決”的生殺大權,但勢必聽命于企業,對企業的食品質量問題,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盡管對首席質量官有著“依法承擔相應責任”的約束,然而,一旦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首席質量官就變成了“首席替罪羊”。這可能會使真正的“幕后主使”逍遙法外。
其實,實行“產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是一種“癡人說夢”式的監督。誠然,絕大多數企業是不會自掘墳墓的,但卻不能不防不良企業的惡毒。如果讓“產品質量狀況主動報告制度”承載著對企業質量的全部監督,無異于置消費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顧。而“首席質量官”恐怕充當了企業和監管的雙重“替罪羊”,等到“出大事了”,則將責任全部推給“首席質量官”,不僅企業可以“平安無事”,而且監管也可以“安然無恙”。從小處講,是監管部門過度信任食品企業;從大處講,折射出了監管部門在食品質量管理上“主動”去追求被動,實際上是一種懶政行為。
因此,監管部門應主動履行監管責任和義務,借鑒發達國家的食品監管模式,通過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公眾參與監督、大學研究機構等民間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經常性地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查,讓法律和監管成為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牢固的一道防線。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