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川報觀察客戶端記者 李欣憶 郭靜雯
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近日發布《2015成都餐飲業調查報告(2015財政年度)》,有一個專項調查聚焦的是城市綜合體。
對成都48個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152 0173 3840個餐飲企業經營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成都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里面,餐飲企業虧損的占51.67%,與上年相比虧損面擴大;盈利的僅占18.22%,與上年相比盈利面縮小;還有30.11%持平。另一個數據同樣耐人尋味,在受訪的987個餐飲品牌中,本地(四川省內)餐飲品牌占50.17%,較上年下降7.27%;國外餐飲品牌占14.85%,較上年增加8.99%。
城市綜合體的餐廳、尤其是本土品牌,2015年,到底發生了什么?
經營之困
入駐綜合體的餐廳,近4成沒有活過一年;本土餐飲品牌,呈收縮趨勢
5月5日中午,龍湖·天街三千集,位于4樓的青檸花園泰式火鍋、肴拽韓國料理,只有稀疏的幾桌客人,隔壁的辣芙蓉、小陶居、金翠河景況相似。一位不愿具名的餐廳負責人透露,去年10月起,客流明顯減少,上座率只有3成-4成。前來吃飯的顧客戴維說:“以前中午吃飯要排隊,現在隨時都有座位。”
小陶居是較早入駐龍湖·天街三千集的餐飲企業。提起經營狀況,行政總廚葉扇兵揉了揉太陽穴,“上個月又虧了4萬。”葉扇兵感嘆,經營壓力很大,年初隔壁的三國志火鍋店關門的時候,他還有些唏噓,可照這樣虧下去,小陶居也不知道能撐到何時。
由于經營狀況不佳,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里,餐廳的更換頻率非常高。成都339歡樂頌購物中心,高峰時期聚集了20多家餐廳,如今還在開業的只剩下幾家。
調查報告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5年,成都48個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的152 0173 3840個餐飲企業中,有585家餐廳發生過至少一次品牌調整。也就是說,這些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里面,近4成的餐廳沒有活過一年。
另外兩組數據更凸顯了本土餐飲企業在城市綜合體里的發展危機。
48個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共有987個餐飲品牌,本地(四川省內)餐飲品牌占50.17%,較上年下降7.27%;省外國內餐飲品牌占34.98%,較上年下降1.72%;國外餐飲品牌占14.85%,較上年增加8.99%。
成都市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開店數量排名前十(含并列)的連鎖品牌有21個,本地連鎖品牌僅4個,分別是良木緣、席罐罐罐飯、小喬砂鍋和迷尚豆撈。與上年相比,蓉和小廚、碎蝶音樂咖啡、成都映象小場合等本地連鎖品牌脫榜。開店數量靠前的連鎖品牌如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賽百味等,無一不是外來品牌。
“賺得到錢,才會擴張。開店數多,說明本身的經營狀況好。”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何濤分析,在城市綜合體餐廳經營狀況欠佳的情況下,一些外來品牌卻風生水起,進一步“吞食”市場,保持較高利潤率,給本地餐飲連鎖品牌帶來更大的挑戰。
連鎖之困
與世界巨頭相比,面對同樣的難題,本土企業在現代餐飲企業系統管理方面整體滯后,難以迅速復制擴張
城市綜合體餐飲企業為何面臨如此困境?
據四川省商業地產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市開業運營和規劃在建城市綜合體數量已達130個以上,總量居全國**。四川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表示,市場只有這么大,一下子擠進來這么多綜合體,本身已經過剩,帶來招商難、運營難等相關問題。
2015年,成都城市綜合體和購物中心又是一個集中開業的高潮,新開業總面積近3000萬平方米。由于綜合體運營困難,許多店鋪受電商沖擊嚴重,而餐飲看起來人氣還不錯,因此餐飲區的面積不斷增大,由以前占綜合體30%左右,到目前一些地方能占到50%以上。
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成都主要城市綜合體及購物中心餐飲開店數繼續增加,排名前十位的成都城市綜合體和購物中心,餐飲店總數為701個,較2014年增加18.81%。“可以說,隨著城市綜合體過剩,餐飲也過剩了。”一位餐飲界資深人士說。
城市綜合體餐廳還普遍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
年營業額位列成都餐飲企業**的大蓉和集團,于2013年開創了大眾品牌“蓉和小廚”,目前,在成都共有10家店,其中5家位于城市綜合體內,5家是社區店。董事長劉長明告訴記者,綜合體店的利潤大大低于社區店。城市綜合體一般將“蓉和小廚”作為主力店進行招商,但房租依然在100元/平方米左右,物管費用在45元/平方米左右。而社區店的房租僅50元/平方米-80元/平方米,且沒有物管費用。
葉扇兵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工作日客流量60人、周末200人、人均消費35元計算,小陶居每月營業額接近11萬元。毛利率30%,一個月的毛利僅3.3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半。另一方面,成本卻在上升。龍湖·天街三千集4樓的租金約300元/平方米,小陶居每月僅支付租金就需3萬元,再加上人工、稅費、水電氣費用、物管費等,入不敷出。此外,今年以來,蔬菜進價普遍提高10%,肉價也在漲。4月,小陶居虧損4萬元。
“連鎖是本土餐飲企業的軟肋。”何濤說,連鎖意味著標準化、系統化。世界餐飲巨頭對連鎖店的管理形成了從生產、加工到運輸、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建立了高效、統一管理模式。與之相比,本土餐飲企業在農業、食品工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等現代餐飲企業系統管理方面是整體滯后的。這也是難以迅速復制擴張、連而不鎖的根源。“你一開店,成本就數倍于外來的餐飲品牌,怎么競爭?”
“消費習慣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劉長明說,他經過觀察發現,北上廣等城市街邊的餐飲店很少,大家形成了到商場里面吃飯的習慣,就算在七八樓的餐廳,一樣生意很好。而成都街邊餐飲店林立,位于城市綜合體4樓以上的餐廳,如果地段不夠黃金的話,基本都門可羅雀。
學習之困
全盤學習西餐連鎖模式,復制到中餐連鎖,一定行不通。本土企業路在何方?
大蓉和已經開始調整策略。“‘蓉和小廚’之前的定位是以城市綜合體為主,但現在我們會以社區店為主。”劉長明透露,*近“蓉和小廚”新開了兩家店,均位于社區內。
成都映象餐飲有限公司的子品牌“小場合”,目前在成都城市綜合體內有4家店,董事長杜兵告訴記者,受經濟大環境和綜合體商業氛圍的影響,他們將放緩擴張步伐,暫時不會開新店。
廊橋、獅子樓等高端餐飲品牌在向大眾化轉型過程中,紛紛在城市綜合體里面開設了子品牌店,但均是嘗試著開了一兩家店,沒有大舉擴張。
何濤認為,另辟戰場、收縮戰線只是權宜之計,本土餐飲連鎖品牌和外來品牌在城市綜合體內必然會有正面交鋒。
劉長明認為,外來品牌在管理上確實做得好,但他指出,全盤學習西餐連鎖的模式,復制到中餐連鎖,一定行不通。
“蓉和小廚”的管理模式可以說很粗放,甚至量身打造出“母子店”的模式。每一家大店管理一家小店,比如339歡樂頌店,與距離它不遠的大蓉和沙河店“結對子”,“蓉和小廚”不再單設店長,而是由大蓉和沙河店長直接管理;店內的醬汁等,均是每天上午在沙河店炒制完成后送來,這樣既可以節省人力,也使得新手亦能上陣操作招牌菜品,不必再花高工資聘請技術高深的大師傅。
“管理沒有模式,掙了錢模式就出來了。”劉長明說,對于川菜這樣手工操作的傳統服務業,過度嚴格的管理,有時候會把經營壓死,“我主張先發展后規范。”他說,隨著“蓉和小廚”店數越開越多,可能會借鑒現代連鎖管理。但在現階段,“母子店”這種模式*適合“蓉和小廚”。
“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四川省飯店與餐飲娛樂行業協會負責人說,外來餐飲品牌強勁的發展勢頭,勢必會倒逼本土餐飲企業自我淘汰、自我調整,步入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
“一方面要走出去,去學習了解國際先進餐飲企業的做法。”何濤說,位于日本新瀉的行形亭餐廳,300多歲了還像小姑娘一樣花枝招展,生命力旺盛,這里面有太多值得研究的精髓。“更要引進來,引進先進的理念、人才,為我所用。”
抱著開放的心態,兼收并蓄,加強管理,控制成本;同時堅持用“工匠精神”來做餐飲,提升品質感。這或許是解決城市綜合體餐飲困局的兩個方向。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