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發教授在講座中受到圍攻,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也讓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問題和商業推廣再起波瀾。事后,面對輿論的質疑,張啟發院士特意委托該校生物科學傳媒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就記者提問作了回答。
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中應用以來,一直存在著生態安全、食品安全、人類健康等諸多爭論。多年來,爭論雙方都列舉了大量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都無法說服對方。(CFP供圖)
技術:與雜交沒有本質差異?
廣州日報:這一事件還是源于人們對于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質疑,水稻轉基因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技術?
中心:轉基因技術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轉基因的過程,大概類似電腦系統的打補丁的過程,是對現有系統的優化和升級。打了補丁,windows系統仍然是windows而不會變成其他。同樣,經過轉基因技術改造的物種仍然是原來的物種。
廣州日報:轉基因技術與雜交技術有何區別?
中心:育種過程實際上是創造變異和選擇變異的過程,轉基因技術是創造變異的現代技術,它與常規的誘變、雜交沒有本質的差異;轉基因育種與常規育種也沒有本質的差異。雜交育種通過雜交實現基因的轉移,這種方法只能讓各種基因“批量”轉移,無法實現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轉移。為了減少連鎖累贅,雜交育種需要多次雜交和自交,因此,雜交育種過程相當漫長。而轉基因技術先將具有抗蟲、抗旱、抗逆境、控制產量、控制生長期等功能的優良基因“剪切”下來,再“粘貼”到要改良的作物的DNA雙螺旋鏈條上。這種技術可以定向、精準改良生物,有效縮短了育種周期,并使安全性大大提高。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