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奶賤傷農,“有形之手”得發威
專家建議出臺補貼政策,讓奶企奶農共擔風險同享利益
針對層出不窮的“倒奶賣牛”,8日,農業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地方相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協調處理“賣奶難”。純市場調節有其固有缺陷,市場參與者追隨利潤而動,盲目、滯后。有利時一哄而上,無利時一哄而散,價格暴漲暴跌,致使資源浪費。這時需要“有形之手”——政府站出來引導市場參與者。
本報記者 李靜
確保補貼落到養殖戶手中
魯東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劉良忠認為,進口牛奶量大了,好處是可以改善國內市場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安全性,同時倒逼國內企業改革,但進口量增加的弊端更是令人擔憂。“原奶價格低,會導致養牛的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可能導致上游原料供應不足,從而進口量越來越多。”
“建議政府加大對養殖戶的補貼,加強企業監管,同時延長產業鏈。”劉良忠說,希望相關部門推出相應的補貼政策,同時加強監管,確保補貼落到養殖戶手中,提高養殖戶積*性。
煙臺市畜牧局工作人員表示,建議國家盡快制定出臺奶牛基礎母牛補貼政策,保障奶牛基礎母牛的存欄穩定性。同時建立健全第三方檢測、定價機制,指定機構定期檢測牛奶質量,由發改、畜牧、物價部門及乳制品生產企業、奶牛養殖企業代表組成的“原料奶價格協調委員會”,定期會商確定原料奶交易參考價格,供原料奶交易雙方簽訂購銷合同時參考。
專家建議,要出臺應急政策,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做好生鮮乳收購,落實奶農救助補貼,將奶農的損失降到*低。
引導奶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
專家建議,幫助奶農擺脫“倒奶賣牛”養殖悲劇,要理順乳品企業和奶農利益機制,讓奶農在價格上吃上“定心丸”;長遠則應構建現代奶業生產經營體制,向規模化養殖轉變,提升競爭力。
“從長遠看,必須構建合理的企業奶農的利益共擔機制,讓奶牛養殖與乳制品加工高度匹配,在利益關系上更為緊密。”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師毛長青說。
“奶業是個舶來品。在國外,企業一般是先有養殖場再進行加工,奶農是乳品企業的股東,二者構成緊密聯系的利益共同體。但國內乳業產業是兩張皮,養殖和加工企業相互獨立,主要靠合同供奶,變數多風險大。”中國乳業雜志社社長馮艷秋建議,中國乳業應向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實現產業的融合。
“必須創新奶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業部奶業辦公室副主任鄧興照建議,要積*扶持奶牛大戶、聯戶經營、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扶持奶農合作社發展,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引導奶農向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向發展,引導中國乳業向現代乳業轉變。
原奶價格暴跌 奶制品卻無波動
原料奶價格暴跌,那消費者是否得到實惠了呢?11日,記者走訪了青島各大超市,發現市場上的奶制品價格并沒有因為原奶價格的下降而出現大的波動。
在寧夏路大潤發超市的奶制品區域,常見品牌的盒裝、袋裝牛奶以及酸奶等奶制品琳瑯滿目,其中950ml盒裝的得益鮮境低脂乳糖牛奶售價為23元,950ml盒裝的光明優倍高品質鮮奶售價為21.8元。在進口牛奶方面,來自韓國的延世牧場牛奶售價為33.8元/1000ml,來自德國的帝牧低脂純牛奶售價為28.2元/500ml,“牛奶售價沒有太大變化,只有一些保質期臨近的牛奶在做促銷。”當記者問及原奶價格下降是否影響超市牛奶價格時,一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說及市場上奶制品價格沒有太大波動的原因,青島市奶業協會秘書長王建華告訴記者,消費者的需求量是穩定的,“消費的群體還是那些群體,對牛奶的需求量還呈現上升的情況,整個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雖然原料奶的價格下降了,但市場上的銷售價格沒有太大變化,超市和商場不會下調牛奶價格自損利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