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本報訊(記者 竇紅梅)昨天,本報記者**獲悉,經過約3個月的全力奮戰,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全面篩查了地溝油可能涉及的80多個技術檢測項目,終于找到了查出地溝油的4類有效指標。?
今年6月底,新華社報道稱,通過暗訪發現北京周邊地區存在制售地溝油的現象。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明確要求相關部門加強問題研究。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迅速部署,積*組織實施。此后,這一備受消費者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正式成為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的“攻關”方向。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地溝油的檢測標準。”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主任路勇告訴記者,檢測食用油脂是否合格、安全,依據的是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的《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但這一標準通常用來確定企業正常生產的食用油是否合格,并沒有預先將“地溝油”這一*端惡劣的“生產”方法考慮進去,因此,現有國標無法用來測定油脂是否屬于地溝油。
地溝油是各種廢棄食用油脂的統稱。國家明確規定,不得將廢棄油脂加工后再作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銷售。但出于利益驅使,個別不法企業或個人將廢棄油脂經加工處理后,通過“地下渠道”流向市場,對消費者的餐桌安全造成威脅。由于我國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鑒定地溝油檢測技術規范,為監管部門甄別市場是否存在地溝油帶來了困難。
今年6月以來,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多次組織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對地溝油鑒定技術開展評估。
在將近3個月時間中,檢測人員綜合運用色譜分析、光譜分析、理化分析及基因鑒定技術等現代分析測試手段,對地溝油鑒定開展了技術攻關,先后對80余個技術指標進行了全方位的篩選,確定了多環芳烴、膽固醇、電導率、特定基因等四大類、20余項有重要鑒別意義的項目,初步建立了地溝油檢測的指標體系。
據悉,在公安部指揮破獲的浙魯豫等地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特大案件中,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基于前期的研究,對本案中發現的地溝油起到了檢測定性作用,為確定地溝油對人體的危害等起到了必要的技術支撐。
核心揭秘?
4類指標讓地溝油現出原形
**項指標:多環芳烴(PAHs)。多環芳烴是食用油加熱如炒、烤、炸、煎等后產生的含多個苯環的芳香族化合物,屬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絕大多數PAHs已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致癌物。
第二項指標:膽固醇。食用植物油中一般不含膽固醇或含量*低。技術人員根據地溝油中可能含有動物源性成分,推斷如果檢出膽固醇并超過一定范圍,可懷疑該油脂為地溝油。
第三項指標:電導率。正常油脂幾乎是不導電的,但油脂酸敗后產生的各種*性物質可使油脂產生導電性。地溝油由于摻雜了大量金屬離子而產生導電性,電導率較高。
第四項指標:特定基因組成。地溝油是多種不同來源的廢棄油脂混合而成,往往含有動物油脂,檢測人員根據分子生物學基因鑒定方法,鑒定油脂中的動物基因,來判定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動物源性成分。檢測中心的趙琳娜博士告訴記者:“從油中提取非常微量的動物DNA片段,也就是動物的基因序列,是*其困難的,在國際上都是一個技術性障礙。我們試驗了很多方法才找到提取動物基因的辦法。”
公安部指揮破獲三省
重大制售地溝油案件
警方證據顯示:個別專家稱地溝油制作工藝復雜、成本高昂純屬誤導
近日,公安部指揮浙江、山東、河南公安機關破獲一團伙生產銷售食用地溝油案件,一條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這是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以地溝油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
2011年3月,浙江警方接到群眾舉報,發現當地有人利用餐廚垃圾等煉制地溝油。3月28日至30日,警方先后抓獲專門收購、粗煉地溝油的黃長水等六名犯罪嫌疑人。
根據黃長水交代的線索,今年4月至7月,警方對山東濟南格林公司展開調查。7月4日,公安部統一指揮山東、浙江等地警方協同作戰,成功搗毀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用“地溝油”煉制食用油“黑工廠”,查獲非法生產線2條。
根據格林公司成品油的流向,7月14日,公安部指揮浙江、河南等地警方抓獲鄭州宏大糧油商行負責人袁一等17名犯罪嫌疑人。
為牟取暴利,袁一把這些來路不正、自己不敢食用的油,批發給鄭州郊縣的一些糧油店,或者經灌裝零售給周邊的賓館、飯店、工地食堂、夜排檔、油條攤。部分地溝油還被貼上某**食用油品牌商標。
警方掌握的大量證據充分證明,用地溝油煉制食用油的工藝流程僅是簡單的物理分離。此前一些專家稱“用地溝油煉制食用油技術工藝復雜,一般人難以掌握,且煉制費用昂貴、得不償失”,是不符合事實的誤導。
本案背后更折射出我國在地溝油監管機制方面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標準缺失。二是監管不力。在這起地溝油案件中,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都沒有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的身影。三是生物柴油等餐廚垃圾處理產品銷售不暢。
公安部有關負責人建議,國家應盡快出臺針對地溝油煉制食用油檢測標準,并對真正用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據新華社電)?
新聞背后?
支起炒鍋還原地溝油生產全過程
一個成熟的檢測指標背后,是無數次的檢測求證。記者了解到,直到7月底公安部送來外地發現的地溝油樣本前,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對本市80多個食用油樣本進行了檢測,尚未發現地溝油蹤跡。
沒有地溝油樣本,該如何對地溝油的特性進行研究探索?那些穿著白大褂、操作著價值數百萬元一臺精密儀器的碩士博士們,竟然支起了炒菜鍋,在實驗室外進行起模擬實驗。
“油條、薯條、雞腿、肥肉……我們將各種材料都投入了油鍋。”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將花生油、大豆(4152 0173 3840,-22.00,-0.52%)油等經過反復煎炸后,又放置了一個多星期,過程中不斷進行抽檢,直到油品產生了酸臭的味道。這樣,模擬真實版的“地溝油”產生了,技術人員又支起容器煮沸,將油水分離,再利用堿性白土等吸附劑來去除雜質,利用活性炭來除味……
經過這樣一番提煉,技術人員確實發現了不少問題。一是“地溝油”經過幾番處理,再依據現有食用油國標進行檢測,指標上確實是“合格品”。第二,吸附劑等材料比較便宜,提煉“地溝油”背后,確實存在暴利。
據計算,每噸“地溝油”還原成“合格品”成本只有約3500元,而食用油市場價每噸約8000元,如果不法分子采取更簡單的方法,成本還能降得更低。
本報記者 竇紅梅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